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他们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3-01-11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50年杨匡侯、应玉领夫妇结婚照


1950年杨匡侯(右三)结婚时与来宾的合影照
 

  编者按:岁月推动着年轮,那人、那事、那物在脑海中逐渐模糊。在打开照片的那一刻,旧日尘封的记忆又逐渐清晰起来。我们通过一张张黑白或泛黄的老照片,听着长辈们娓娓道来的故事,感受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或许还会讶异于那个陌生的年代记忆。2007年区图书馆开始收集各类老照片,以发挥图书馆地方文献“抢救性”工作职能。即日起本栏目《年代记忆》通过对照片提供者的采访,寻觅历史印记。欢迎广大读者给本报或区图书馆提供老照片,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

  翻看着杨匡侯提供给区图书馆的老照片时,我脑海里首先蹦出的是“这是个有故事的人”。今年86岁的杨匡侯退休前的正职是路桥照相馆的摄影师,同时他还是一名义务消防员,即便退休后仍然担任了很长时间的消防队长。

  在我了解到的为数不多的关于四五十年代的婚礼习俗中,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条件拍婚纱照,而且举办那种带点中西合璧或者完全西式的婚礼更为少见。所以,当我看到杨匡侯的结婚照时,以为他曾是家境富裕的公子哥。

  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杨匡侯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虽然在他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家境富裕,爷爷还是小学校长),所以十三四岁时,就出门远到临海一家照相钟表牙齿店当学徒,以减轻家庭负担。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交通自然是不发达的,临海对于路桥来说是个很远的外地。

  那是个大户人家,在上海还开有钟表厂,在临海有三家连在一起的照相、钟表以及牙医店,分别由店老板的三个儿子管理。起初,杨匡侯是跟一位先生学习看牙齿,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没学多久,日本人便打到临海,杨匡侯为了躲避战争逃到了仙居。等风声稍微过去后,他就回了家。同样的没多久,先生觉得杨匡侯是个勤奋又老实的人,叫他再回店里工作,想学哪门手艺由他自己挑选。因为兴趣不在牙医上,再回到这家店时,杨匡侯选择了当钟表学徒,主要修理留声机里的机器。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对留声机的印象或许只停留在关于大上海的电视剧里。

  由于年龄太小,杨匡侯怎么学都学不好修留声机,最后只好放弃,选择了照相。从学当牙医,到日本人炮火打到临海,再到学修钟表,最后选择照相,前后加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最后的选择却让杨匡侯和照相打上了交道,并成为其一生的事业。他认为,照相不像看牙齿那样,相对来说比较干净,而且自己也觉得有“味道”。

  也正因为此,杨匡侯虽然家境不好,但凭着职业的优势,有机会拍到了中西合璧的婚礼。解放时,杨匡侯回到了路桥。随后向当时的黄岩县申请开照相馆,当时路桥就这一家照相馆。同时,他开始安家立业。

  当我问他和妻子的结合,是经别人介绍的还是自由恋爱时,杨匡侯可爱地回答道:“那时候哪有自由恋爱,全是父母包办。”他在临海当学徒时,也有热心人士给他介绍临海姑娘,但他拒绝了。杨匡侯结婚的时候23岁,妻子19岁。在那个年代,23岁结婚已经算是晚婚了,许多人在满18周岁便领取了结婚证。

  这个伴随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礼,在照片中定了格,成为了永恒,妻子也成了杨匡侯坚强的后盾(那已经是后话了)。杨匡侯穿起了西装,妻子打扮一新,穿起了旗袍,戴起了头花。这场庄重的婚礼除了伴郎、伴娘、主婚人、证婚人外,还有不少来宾,其中也包括了教会他手艺的先生。结婚当天,主婚人和证婚人还要摆桌子,一、二、三地罗列吉利的话语和规矩,再让新郎新娘行礼。这些弥足珍贵的结婚照见证着他们的相濡以沫。

  现在,杨匡侯已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了,平日里过着休闲慢悠的生活。老伴去世后,女儿每天过来给他烧饭,陪他一起吃,无论是下雨天还是下雪天。他觉得太麻烦,所以去年开始,就自己做饭,想烧的时候烧一烧,不想烧就外面随便吃点,也乐得自在。(未完待续)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