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计划经济时代的布厂

发布时间:2013-03-22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黄岩市布厂门口场景


1984年张士友在黄岩县布厂台门留影


布厂职工操作现场(1988年)(左二)张士友


路桥区布厂企业改制职工大会(2002年)
 

  年华流转,人事变迁。细心观察周边,每一年都发生着变化,只是,那些久远的记忆逐渐变得模糊。而张士友用另一种方式留下了历史痕迹,无论是最早的黄岩市布厂,后来的黄岩县布厂,还是最后的路桥区布厂,都定格在了他的照片中。在他46年的职业生涯以及44年的厂长职位上,张士友一路见证了布厂的兴盛、改制与消亡。不过,对于老路桥人来说,布厂的另一种称谓“五一社”或“五一厂”更觉熟悉与亲切。 

  1958年,张士友复原回家后,就直接去了当时的黄岩市布厂上班,成为了一名工人。短短两年后,24岁的他就被当时的路桥镇委任命为厂长,现在任命书也还完好地“躺”在他的家庭档案室里。 

  那是计划经济的年代,资源由国家配置,购买粮食需要粮票,买副食品需要副食品票,买煤需要煤票,买床单被套蚊帐等需要布票,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吃穿行”几乎都得用票去购买,如果没有票,有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张士友所在的黄岩市布厂也一样,工人只顾生产,不能用一寸一尺的布,哪怕是值班需要用到的蚊帐,也不能随便拿来用,必须得通过审批,得到允许后才能进行生产继而使用。 

  张士友所在的布厂属于集体企业,当时的黄岩还有一个国营布厂,因为是计划经济,所以无所谓哪个销量多,哪个销量少,只要接到订单生产就行,两个厂分配到的生产量相差无几。布厂的领导分为行政领导和业务领导,行政领导由当地政府管,而业务领导直接受命于省工业厅。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百货公司。百货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什么样的品种,什么样的花色然后核算棉纱用量,之后,由省工业厅根据上报的信息,提供棉纱,多了退回去,少了再补上去,一个季度结算一次。所生产的产品由百货公司进行调配,销往全国各地。80年代中期,布厂也开始生产外销订单。这个订单由省外贸公司下派。外销多的时候,和内销的量持平。 

  布厂的发展过程有个最大的变化便是织布机的更新换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布厂里工人们所使用的都是木制织布机,需要手动换纱来完成织布,每个人只顾得上一台。后来出现了脚踏织布机,对工人来说轻松不少。再后来就是自动织布机,自动换纱,每个人可以管四台机器,大大地提高了织布效率。 

  如果说一开始当厂长是得到领导的认可,那么1983年国务院号召民主选举,每个员工都有投票的权利时,张士友仍然当选为厂长,就是他的能力得到了员工的认可。虽然张士友谦虚地说职工对他的评价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过三四百人,多的时候达四五百人的工厂,要管理起来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女职工占大部分时。 

  当时,让张士友感到头疼的还有工资的调整。给员工调一级工资增加5元,张士友作为厂长,月薪也只有30元,财务二十几元,普通工人就十几元,所以5元在当时也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职工的工资一同上调,领导和职工之间或许就能和谐共处,问题就在于,调一级工资还有名额限制,10个人里面只能挑7个,这就意味着另外3个人只能维持现状,这样很容易造成职工的不满。毕竟,几年才一次的上调工资人人都希望轮到自己。这时候,往往让张士友感到非常无奈,给这些人调别人有意见,给另外的人调,还是有人有意见。 

  至于后来路桥区成立,布厂改名为路桥布厂后,整个经济体系进行改制时,让张士友更加头疼。其实布厂改制时张士友已经退休了,是返聘回去的,主要任务是把布厂原有的全部资产保住,不要流失,确保维持职工的基本生活。单单这件事,就弄了五六年。最后,事情圆满解决了,几百个职工都安排妥当,也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