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你所不知的战事

发布时间:2013-03-15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58年,张士友夫妇的结婚照


1955年,张士友与母亲在海门合影


1953年,张士友与战友在海门合影(左一)张士友


1953年,3147部队3支队3分队8连指导员王明宽
 

  说起张士友,想必很多路桥人都不陌生,这个收藏达人除了坚持写了58年的日记,记录了社会历史变迁外,还收藏着粮票、布票等各种票据以及和别人的两三百封往来书信等,他的事迹也先后被央视、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喜欢收藏的他自然不会落下一张照片,至今为止,400多张照片完好地“躺”在他的相册中。 

  张士友清楚地记得他人生中第一张照片拍摄于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当时,他就读于院桥中心小学,至于为什么拍下这张照片,由于年代久远,记忆已然模糊。遗憾的是,此次要讲述的故事没有留下照片,但那是一段值得一听的战事。 

  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也是抗美援朝时期。当时,中国没有义务兵的说法,参军的都是志愿军。国民党时期,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壮丁都是被抓着去当兵,被抓去逃回,逃回又被抓走的大有人在,所以如果可以,大部分人巴不得留在家里。解放后,靠宣传动员大家当兵。张士友是家里的独子,本就完全可以不用去当兵,因为母亲是村里的妇女干部,在全区的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听着许多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或说服兄弟去当兵,她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于是1953年,张士友入了伍,入编3147部队3支队3分队8连,当了一名通信兵。 

  那时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年,张士友虽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但心里对战争还是充满了恐惧。幸运的是,他没有被派到朝鲜,所以一直在海门(即现在的椒江)当兵。 

  朝鲜战争结束后,解放军开始准备解放沿海岛屿,解放了高岛、头门岛、蒋儿岙等岛屿,最后,只剩一江山岛、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没有解放。那时,这些地方属温岭县管辖。 

  1955年,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打响,张士友所在的3147部队,正好在一江山岛对面,他亲眼见证了一江山岛的解放,看到了飞机轰炸,大炮攻击,陆军登陆。 

  张士友隐约记得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从上午八九点钟开始,最早是由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进行的空袭。大概12时左右,炮兵部队开始对一江山岛进行射击,火光、硝烟和轰隆隆的爆炸声不绝于耳。下午2时多,登陆部队逐渐登岛作战,直至下午3时多,0080部队完全占领,一江山岛真正解放。 

  一解放,张士友的3147部队就开始接手,参战士兵撤离休息。不过,一江山岛上依然危险重重,岛上布满地雷,必须非常谨慎,如果一不小心推个门或者衣柜都有可能被炸得灰飞烟灭,当时就有不少战友因此牺牲。 

  而离一江山岛不远的大陈岛内,国民党的部队自动逃离。敌军在撤逃时,还掠走了岛上居民,更有甚者焚毁岛上房屋,掠走居民仅有的物资。所以,当张士友的部队登陆大陈岛时,岛上显得一片荒芜,看不到岛民,有些屋子内还留有吃到一半的饭菜,锅灶上也留有剩饭,一副急着走,来不及吃的样子。如果还有未走的岛民,那也是偷偷地藏在一个地方,才得以幸存。 

  刚经过内战后成立不久的中国,部队武器也可想而知了。张士友告诉记者,他们那时候使用的是三八式步枪,每次只能发一颗子弹。每天,士兵们都要擦枪,还有人检查。因此,枪虽不好,但都是铮亮铮亮的。部队也给每个人配了4个手榴弹,最远扔个十几米。 

  即使在张士友当兵生涯中没有参加任何战役,不过部队的生活纪律却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所以说起部队,说起当兵经历,张士友还是很自豪的。 

  1957年,在毛主席的减弱军队搞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下,张士友复员了。第二年,他和爱人一起步行25里路到达黄岩城区,拍了一张结婚照,再花了3个小时走回家。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