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戏,一出连着一出
发布时间:2013-03-08 作者:庄向娟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67年1月23日,金重华率继抗中学抗大兵团摄于雁荡山烈士陵园

1980年,金重华在黄岩县化工厂技术科工作留影
在上期的《年代记忆》栏目中,金重华回忆了自己当学生、做老师的人生故事。事实上,在此期间的1967年,金重华还讲了一个如今听来颇陌生的词汇:大串联(上网百度可了解这个“文革”时期的特定历史现象)。当时,学校的教学活动已然无法正常开展,而当时的民办中学为了符合历史潮流已改名为继抗中学,金重华和另外10名师生组成了“黄岩继抗中学抗大兵团”,誓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朝福州方向走去,走了整整18天,一路上漫天大雪,而他们亦是满怀豪情。
当他们抵达福州时,得到了“停止串连、回校复课”的命令。福州方面的接待站给了他们11张返回杭州的车票(当时只有福州到杭州的线路),他们中却有几人想继续走下去,到他们最初设定的目的地广州。金重华也想去广州,因为他的表妹、姨妈在广州,他想去看望一下。在车站时,当时有5个广州走到福州的人想去杭州,就这样,他们彼此交换了车票,一起出来的11人中,有5人去往广州,6人返回杭州。而就在今年的2月19日,这11人再次相聚,回首了这段岁月,在嘘唏中再次拍下合影。
回路桥,金重华也是奔着结婚来的。对象是新桥中学毕业的陈丽琰,当时在民办小学教书,收入待遇也算不上好。
当时,学校依然没开课,校舍南边被另外的工厂占领了,生产毛主席像章。“在当时,毛主席像章是多么神圣啊,我们学校哪敢跟他们争。”金重华说,但每个月33元的工资已然不够用,待遇不好加上家庭出生不好、政治运动一茬接着一茬,金重华萌生了离开学校的想法。“捣鼓来捣鼓去,是占领了学校的工业局给我们安排了工作,进了当时的黄岩县化工厂。”1969年,30岁的金重华从一名教书匠变成了工人,一直干到1988年。
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金重华凭借个人的努力在黄岩县化工厂完成了工人、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到厂办主任的蜕变。原本,这里面该有不少具有金重华个人色彩的故事,但他却重点讲述了这么一件家庭大事:陈丽琰所在的农村生产队要开设村办学校,据说被录用的“民办教师”有转正的希望,就这样,仍是农村户口的陈丽琰凭借原本就当过教师的经历,争取到这个工资待遇都算不上好的工作。但毕竟,只要陈丽琰转正,跟着同为农村户口的三个孩子也一并能转成居民户口。这件事在1987年真正实现,那份喜悦是无法言说的,金重华记得当时邀请过不少的亲戚朋友庆祝。
原本,日子就这样安耽地继续下去了。但到了1988年时,金重华在路桥中学教书时的一个学生找到他,已经是地方副专员的他希望得到金重华的相助,他邀请金重华去三门,将当时的糖厂改为化工厂。当时金重华已是49岁,眼瞅着就到了退休的年龄,更何况黄岩化工厂是决计不愿意他离开的。“去三门,那里就有我的用武之地,能发挥我的所长啊……”万般思量,金重华毅然前往三门,在那里干足7年,发挥出一名具体负责技术的厂长的实际作用,于1995年回到黄岩,到黄岩化工公司做副经理,直至1999年退休。
从1959年参加工作,到1999年从副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这回总可以过些清闲的日子了吧?但金重华在这个问题上又说了“不”,他被一个大型制药企业聘请为技术骨干,一直干到2012年12月底。如此说来,现年75岁的金重华,不过享受了2个多月的退休日子。
但“退休”二字于金重华来说,却依然是不那么确定。趁着日子清闲,他又重拾起曾经的爱好。记者不禁猜测是二胡、笛子、手风琴抑或是家里的那架钢琴,但金重华的回答却是写写东西。“读书的时候在《台州大众》、《黄岩报》乃至《东海文艺》(现已改名为《江南》)上发表过文章,当时读书经常要下地劳动,因为我会写就不需要下地,和另外两名同学组成了写作班子,当时写的3个剧本由业余剧团参加省里的演出,都获得了创作一等奖。”这等实力,想必是不容小觑的,但金重华却用一句“早开的花早谢”来形容自己那段迷恋文字的岁月,“很多作品都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如今早就不时兴了。”金重华是路桥诗词协会会员,也参与编辑了12期路桥中学五九届同学诗文集《岁月感怀》,他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创作梦。
不知,当他执笔书写自己的人生时,这一出紧接着一出的人生故事,是否都会被他一一珍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