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教书匠
发布时间:2013-03-01 作者:庄向娟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66年,路桥民中(继抗中学)《赶马人之歌》演出剧照,金重华任语文教师及文娱教师。
“请问是金老师吗,我们可以约个拜访您的时间吗?”当拨通金重华的电话时,我却被电话那头爽朗且有底气的声音给“震”住了。这位老先生真的是1939年10月30日出生的吗?掐指算来,已是75岁的年纪了。
按照约定时间,在约定的人峰社区五丰坛门口见到了金重华。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行如风”,与电话里传来的“声如钟”相得益彰。没料到的是,金重华一出声却是“拒绝”采访,为人低调便是他的理由。我却不管,顾自说起他赠送给区图书馆的那些老照片,这些泛黄乃至略有残缺的照片,不只是体现了年代沧桑,更“藏”着一个个或苦涩或甜蜜的人生故事吧。
在金重华捐献给区图书馆的33张照片里,一张摄于1966年的照片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照片中五个女学生正值芳华,身上所穿的绒背心、高筒雨靴想必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款式。金重华说,为了此次演出,她们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但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浓眉、高鼻梁的妆也是由金重华一手化出来的。“为此,我还专门跑到新华书店买了本《怎样化妆》的书,但书里教的都是戏剧妆。”看着照片里略有些“重”的妆容,金重华的记忆也被唤醒了。
1966年,金重华在路桥民办中学当语文老师,爱好音乐、懂乐器的他带出来一支宣传队,而照片里记录着的这支宣传队当时就是在以前的剧院里演出。在各种演出中,金重华不仅帮忙化妆,更要传授演唱技巧、弹奏乐器,可谓是身兼数职。事实上,金重华不仅在文娱方面表现出傲人的天赋,其他方面也很出色。他是路桥中学110米跨栏的纪录保持者,跳高在全县都有名次,而跳远更是能跳出5.5米的好成绩,更别说语文、数学、俄语这些主课。论理,金重华必定是能进大学继续深造的,但高中毕业后,他却阴差阳错地留在路桥中学任教,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59年于路桥中学来说,是个了不起的年份。在这一年,该校获得了各科平均成绩全省第七、数学成绩全省第三的辉煌成绩,更有两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一名学生为北京大学录取,而被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录取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可谓名声大振。而这一年,正是金重华毕业的时间,这个奇迹就是由他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创造的。只是,当越来越多的同学相继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自信数学考了满分的金重华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想必,是我那地主的家庭成分,早已把我圈在不能考取大学的名单里了吧?”金重华逐渐醒悟。
但金重华还是去到学校,想知道个究竟。刚到学校就碰到了老师,老师留下的话是:“如果没有被录取,就留校任教。”在金重华的脑海里,留校任教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当时家里经济困难,教书可以挣钱。而学校又承诺“教书一年可以转正”,更何况教书可以“教学相长”,多少弥补了不能读大学的遗憾。就这样,金重华和另外两个同学留校任教,短时间里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只是令我意外的是,金重华所教的科目居然是俄文。当金重华很“溜”地冒出几句俄语后,我算是心服口服了。第一次进课堂,金重华看着比自己只小两三岁的学生,紧张到将粉笔盒撒了一地,而一些原本就认识他的学生也忍不住偷笑。后来,原先教他俄文的老先生继续给他授业解惑,教了他教育学、心理学,也教了他如何备课,如何分配课堂时间。一个月摸索下来,金重华的课便上得有模有样了。
只是,金重华没有等到“转正”,却等来了1962年的大饥荒。那时经常有学生不来上课,饿得面黄肌瘦的更是比比皆是。金重华虽说每个月都能领到33元的粮票,但没有任何副食、油水,也是吃不饱的,即便这样,他依然把粮票捐些出来,也组织居民户口的学生捐些出来,帮助那些农村户口、没有粮票的学生,却也是杯水车薪。
就这样,6个班级的学生走了不少,只剩下4个班级的学生了,当“精简下放”这阵风吹到了路桥中学时,金重华和另一名老师被“精简”了。一群颇有实力的老师创办了民办中学(文化大革命后改名为继抗中学,现已不复存在),学校就是原先的电化厂,有300多名学生来此上课,他们大多都是“家庭成分不好”的学生。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俄语渐渐退出课堂,金重华教起了语文课,也兼任学校里的文娱老师。“当时每个学生都有一根笛子,个个都会吹。”金重华说,如今很多他的学生都退休了,退休后不少人都活跃在各种文娱活动中,这和几十年前文娱活动的丰富颇有几分相似。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金重华离开了教师队伍。屈指算来,他刚好当教书匠十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