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大会会前系列报道之一
文化的意味
发布时间:2013-04-18 作者:庄向娟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开栏的话:4月23日,我区就要召开文化发展大会。这是我区建区以来第三次关于文化发展的专题会议,也将是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几天来,文化成为记者耳边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除了同日开馆的路桥图书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体育产业、文化团体、文化活动等都成为文化企业、文化人乃至普通市民们讨论的话题。
路桥的文化将呈现出怎样具体的形态?接下去的文化发展路该怎么走?而文化发展又会给百姓带来些什么改变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倘佯在探寻和思维的殿堂,开始了一趟文化的旅程。
------------------------------------------------------------------------------------------------------------------------------------------------------------
路桥是个商都,这点毋庸置疑。但路桥这个商都有没有文化?用这句话作为文化发展大会系列报道的开场白,可能会有点刺耳,但这不是记者的“创意”。就在一二年之前,有关路桥是“文化沙漠”的说法还不绝于耳。
不过,如今的人们已经很少这样说了。这几年路桥的发展,让人们逐渐对路桥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人们对什么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至始至终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属于它自己的角色。或者还可以说,路桥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也正是这与众不同的一点点,才使得路桥的发展有别于其他各地。
图书馆的亮相
4月17日,离新落成的图书馆开馆还剩下最后几天,该馆工作人员的忙碌,却已经达到了又一个顶点。图书馆什么时候开放?早上几点开门,晚上几点结束?办一张图书卡要多少钱……“这几天不仅要忙着各项开馆事宜,还不时接到咨询电话,大家都在问这些问题。”该馆副馆长王萍告诉记者,打进电话的不仅有本区的市民,还有来自周边县(市、区)的群众。他们都对这个继文体中心落成以后,路桥区最大的公共文化项目,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在文化发展大会召开之际,路桥图书馆的同时亮相,有了别样的意味。“这几年,关于路桥要不要建一座图书馆的讨论,从来就没断过。”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罗河笙2002年进入区文广新局工作,在他记忆里,不时有人提出“作为一个区,有没有必要建一所图书馆?路桥人似乎没有阅读的习惯,新建的图书馆是不是可能会空置,会浪费?”的质疑。不容否认,这样的质疑有其值得令人深思的地方。
幸好,这些质疑都没有影响到图书馆这座公共设施的命运。至于图书馆即将进入市民生活的意义,记者清楚记得2012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在曙光医院那座小小的图书馆里,路北街道市民阮海霞说的那句话:“我是椒江人,嫁到路桥后希望能像在椒江那样方便借书。”现在,她的心愿即将达成。
图书馆的亮相将对一座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无法预期,但记者已然感受到,它即将对一个个市民产生的改变。“图书馆就像是一棵树,它必将带来一方清凉。但我想说的是,对于路桥来说,我们盼望着更多的清凉。我想,这次的文化发展大会应该会吹来这样一阵‘清凉风’。”正在积极筹备大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听着这个比喻,记者也多少体味到文化的意义。
要不要再建博物馆?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推到2010年9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座谈会在通宇控股集团召开。刚去过巴黎不久的董事长陈晓青谈了自己的出国感受。在参观了卢浮宫博物馆之后,陈晓青被里面陈列的艺术品深深打动了。“我当场眼泪就夺眶而出,我想我下次还会来巴黎,还要再看卢浮宫。”陈晓青说道。
但陈晓青又说起另外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国外的客户来路桥洽谈业务。陈晓青想带着他到路桥四处看看,让他看看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不料外国客商却摇摇头,他想到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去看看,因为他觉得,只要到了城市博物馆,才能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过,我没有地方带他去。”陈晓青说到这里,言语里带着许多说不尽的味道。
不说路桥需要一座博物馆,但至少有人在期待这样一个未来。
不过,好消息传来。2011年5月,灵山脚下发现了新的历史遗迹。经过专家的挖掘考证,证明在新时期晚期,路桥先辈们就已经在此聚集生息,并且创造出了先进的文化。“这下路桥该有一所博物馆了。”区博物馆馆长叶祥青充满期待。
令叶祥青没有想到的是,同样的争论再一次展开。路桥有没有必要建一所博物馆?新建的博物馆利用率会有多高?对此,来路采访的《今日浙江》主任戴天才有着这样的看法:“一座城市必然要有他的博物馆,不过这所博物馆要建成什么样子,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我觉得,区级的博物馆不应该限于文物的展示,而是要在更宽的视野中,展示路桥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让参观博物馆的人们受到教育,获得感触。”
争论还在继续,不过我们似乎已经明白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