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岩的北大荒当医生
发布时间:2013-05-24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78年建成大庆式企业合影留念

1951年方中(右一)和战友在海门合影

1981年方中(后排左一)一家摄于自家后园
1964年,方中告别了北大荒,从东北农垦总局农垦师调回原籍。当时的黄岩县委组织部把他分配到了大寺基林场当医生。
建于1958年的大寺基林场是一个国营林场,位于黄岩、仙居、永嘉三个县的交界处。当时有人调侃,一泡尿能尿3个县。主峰大寺基海拔1253米,总面积2万多亩,全场职工100多名,分布在双场、老岗基、大寺基、下余等5个大队,总场设在下余。从总场到各大队的山路少则三五里,多则10多里,队与队之间相距3到10多里。从宁溪区到林场仅有一条便道相通,交通闭塞,人烟稀少,被称为黄岩的北大荒。
林场医务室就只有两个人,方中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本场职工和附近村民。根据山区特点,他们两人每天轮流,一人在总场门诊、出诊,一人巡诊。巡诊的主要任务是送医送药,方便群众,并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打防疫针、服预防药,防止季节性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宣传妇女的劳动保护。
一旦接到出诊电话,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也不管风雪严寒,还是烈日当空,方中他们背起药箱就走。出诊时,走三四个小时,爬几座山都是常有的事儿,有些山路又窄又不平,黑夜和雨天尤其难走。虽然辛苦,但方中觉得群众对他们都很好,每次无论电话还是亲自上门来叫出诊的不是来接他们就是会跟他们一起,一路上也都是小心仔细地关照着,他们心里感到了温暖,就不觉得累了。
1968年一个夏天的夜晚,场里名叫水土的职工的母亲患病,方中跟着水土出诊,前去给他母亲看病。水土母亲曾在宁溪区卫生院住过院,血象检验白血球10万多,经过一段时间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那一次的发病,方中经过了一夜的治疗和观察,怀疑她有血液病。于是,他建议将水土母亲转院检查。一群人从黎明时分出发,于上午赶到黄岩县人民医院,经过检查和做骨髓片,下午三四点左右报告出来,确诊为白血病。因为这种病没有多大治疗办法,方中就决定当天“打道回府”了,于下午5点前赶上末班渡船过了长潭水库。这一天,他们总共往返100多里。方中说自己虽然一夜未眠,又百里奔波,非常疲惫,但觉得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心里感到很踏实。
山区缺医少药,方中他们除了看一般的内科、外科,还要看儿科、妇科甚至是产科。那时山区妇女怀孕不孕检,临产时在当地找个接生婆接生。有一次一个林场职工来队里采茶,打电话给方中,说他的妻子快要生了。方中赶到他家里时,发现临产妇肚子里怀的是双胞胎,一个胎儿右足先下来,属于难产,他感到转院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把情况向产妇的丈夫和队领导作了说明,尽量努力保母亲平安。最终他保住了母亲和一个女婴,另一个女婴不幸夭折了。“当时我们离县人民医院路远,抢救技术远远不到家,碰上危重病人,就难以应付。我们深感知识不足,技术不高。”方中说道,“所以我们两人轮流到黄岩县人民医院进修,把自己培养成‘全科医生’,满足山区群众的需要。”
除了进修,方中也非常乐意向当地郎中请教。山区有五步蛇等毒蛇,人被咬伤,如果不立即抢救那就必死无疑。而这方面的实际技术在医院里是学不到的,方中就请教郎中,学到了蛇咬伤的抢救技术。有一次,农场里一个职工被毒蛇咬了,方中就以郎中的“土法”为主,成功地抢救了这个职工。山里人把什么病都叫发痧,腹泻叫“漏底痧”、急性肠胃炎叫“绞肠痧”,其实中暑才叫发痧。在方中看来,群众对病的讲法虽然不科学,但他们毕竟用土方法治好了一些病,他也向山里的群众学到了不少民间有效的方法。
一转眼,方中在林场的10年就这么过去了。他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晴天戴斗笠,雨天披蓑衣,身背药箱,翻山越岭,走遍大寺基的山崖沟壑,他的足迹甚至到过永嘉的官岩、全竹溪。他走到哪个队,吃住在哪个队,还参加队里的劳动,冬天帮着整地,春天帮着植树,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73年,方中调到黄岩县农机厂当厂医,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