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那过去的事情(一)
发布时间:2013-06-07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唐靖球(后排右一)与领航员集训班部分战友合影,摄于1954年8月
唐靖球(右一)与战友游览山海关城楼,摄于1953年夏
唐靖球由陆军改编为海空军,1953年摄于冬青岛沦口
1930年,在湖南湘潭县一个农民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娃———唐靖球。他在19岁的时候走进了军营,在部队呆了整整20年,直至1969年复员被分配到当时的黄岩机床附件厂。这20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毕生难忘。
回忆起当兵的初衷,多少带了点民族仇、亡国恨所激发的强烈爱国心。1944年,日本鬼子侵略了唐靖球的家乡,到处奸淫掳掠、杀人烧屋。他亲眼目睹邻近的老乡被鬼子活活杀害,或用靶子射死,鲜血染红了稻田。唐靖球的家也被抢劫一空,父亲被掳走后,他也差点被鬼子抓住,死里逃生才捡回一条命。鬼子种种令人发指和悲愤的恶行让当时年仅14岁的唐靖球恨不得快点长大,杀尽鬼子。
1949年,唐靖球从湘潭石浦中学毕业,听到大城市已经解放的消息,异常兴奋,决定去参军。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大哥和父母的支持,当时他父母还给他准备了三块银元当路费。于是,在当年的9月份,唐靖球与一个同学一起,辞别了家人,毅然踏上了征途。他们徒步到县城后,正好碰到湘潭中学十几个也想参军的学生。大家一拍即合,找到了驻扎在湘潭县城的解放军20军政治部,政治部的王主任接待了他们,表示非常欢迎爱国青年学生加入队伍。
令人兴奋的是,王主任告诉他们驻长沙守备部队46军138师要成立教导队,需要招收学员,他跟那边取得联系,那边也非常乐意。因此,王主任给这批学生写了封简短的介绍信。喜出望外的一群人迫不及待连夜乘坐火轮到了长沙。第二天,便找到138师教导队,顺利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唐靖球说,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最幸福、最有意义的军旅生涯。
教导队共有180名新兵,分成3个区队,每个区队分成4个班。新军装和被子很快发了下来,鞋子是老式布鞋,袜子是用白色料子缝制的,像靴子一样直筒,不分脚趾头,穿好后再用一根皮带、绑腿布打绑腿。虽然当时的军装布料比较粗糙,但因为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国家正处在最困难时期,大家有新军装穿就非常高兴了。
进入部队后,唐靖球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早上起来打绑腿。他说打绑腿看似容易,实际很有学问。他开始打的时候,跑几圈就散了。后来他跟老兵学习。原来,人的腿型是下小上粗,在腿小的地方多绕几圈,绕到和腿肚子差不多粗,这样打起来的绑腿就不会散了。
教导队根据青年学生和未来任务的特点,对他们着重进行军纪、中国近代史、革命传统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教育。如唱歌跳舞,青年学生所在的教导队要明显多于老兵所在的教导一队(教导一队由连、营干部组成,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军队技术、战术等)。但唐靖球他们也进行队列等方面的军训,主要教官由教导队区队长以上干部担任。而政治、文化教育,如中国近代史、唱歌,则是从师政治部派人和从地方学校请来老师进行教学。
那个年代,除了完成上述要学习的知识和训练外,还要进行“生产自给”。如开荒种菜,要派人轮流到师部农场种菜、养猪、做豆腐。队里还自己生产香烟,使用土造卷烟设备,把烟丝切好后调上香油、香料、薄荷、甘草等调料,经过烘干后手工卷成纸烟。这种烟吸起来很香,主要供驻长沙部队内部人员使用。
虽然唐靖球在家下过地、种过菜,但教导队进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非常新鲜、有趣、有意义,他对新环境和生活适应非常快。当时,唐靖球被派到白沙井附近的师部农场种菜、养猪、做豆腐,他很快就都学会了,也因为样样能干,多次受到了表扬。
1950年,他也见证了白沙井群众取水的一个情景。白砂井是长沙非常有名的一口古井,在一个不太高的半山腰上,下面都是岩石,泉水从岩缝中涌出。所谓“井”,其实只是个水坑,水深一尺左右。群众取水,蹲在水坑边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舀进小桶,再倒进大桶,每次舀水,只能容一人,很费力。但群众们无论是打水自饮还是拿来卖给别人,都非常自觉有耐心地排着队。有的为了挑一担白砂井的水,排了一夜的队。毛主席诗中所写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长沙水”指的就是白沙井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