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苦涩与甜蜜交融的岁月(上)

发布时间:2013-07-12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黄岩县路桥区首届赤脚医生训练班留影,摄于1976年3月7日


结婚照(1965年12月)


1970-1980年间,缪日态是一名赤脚兽医


20多年来的第一次倒春寒。摄于1987年3月25日,路南洪泽村
 

  缪日态今年74岁,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读书有助学金,靠党的培养才有今天幸福日子的人。“现在,我已经退休十多年了,有丰厚的退休金,比当年考上大学的同学还多,而且还分到一套教师集资建房,平时免费乘公交车。”缪日态说道,“我经常外出旅游,北上,到过上海、北京、普陀山、九华山;南下,到过雁荡、厦门、广东,走了大半个中国,我是幸福的。”

  但缪日态也经历了一段苦涩的年岁。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之后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破四旧,立四新”,全国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无政府状态,红卫兵去北京时乘车、吃饭、住宿都不用钱,一路大开绿灯。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缪日态正在路桥中学读书,经常饿着肚皮上学。每天早上,向他父亲要五分钱,路过石曲街“邦和饭店”排队买一碗能照出人面的酱油粥充饥,中餐是自带的一罐麦糊,没有菜蔬,就用菜油炒食盐代替。

  那时没有自行车,上学靠的是“11号车”(即用两条腿走路),遇上冬天下雨,身上穿件旧棉衣、单裤,头上戴着大箬帽,脚下没有套鞋,光着脚走路,但缪日态会带上一双布鞋。到了校门口的小河旁洗了脚后,穿上布鞋,再进教室。当时,学校是半工半读,勤工俭学,遇上劳动日,他就和同学们去共和公社白墙岙里开荒种地,把校里的粪尿用小船运过去,过了一道坝,两个同学抬一个粪桶运到山上。

  困难时期,家里的人更是没有饭吃,凡可吃的东西都用来填肚子,藕梗、蕃莳藤叶、南瓜藤、南瓜花等,像神农尝百草,样样吃。因饥饿,很多人活活饿死,没有死的也患上浮肿病。当时,不知谁发明了米糠拌花生粉,称为“营养粉”,专供给浮肿病人吃,救治了不少人。缪日态的父亲也患上了浮肿病,分配到一些“营养粉”。他舍不得吃,省下来,偷偷地带回家里给缪日态吃,缪日态回忆那个味道闻起来香喷喷的。家里做饭没有柴,缪日态就利用星期天,到山上偷挖柴根,山上早已被人们挖得光秃秃了。对缪日态一家来说,1960年的春节是最困难的,他家买来10多斤菜头,全家吃菜头过的年。

  1962年,缪日态从路桥中学毕业,在当时,也算是个高材生了,全村也就只有他一个高中毕业生。由于没有考上大学,他就在家务农,给生产队养牛、种田,很快就学会了车水、插秧、割稻、犁田等农活。半年后,缪日态被路桥中学聘任,成为一名代课老师。

  两年后,由于村里开办学校,力邀缪日态回来教书,于是他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那时候的他忙得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白天教小朋友,中午教午休班(妇女),晚上教夜校(成年人),所有的课全部由他一个人上,星期天和寒暑假时,他还得去生产队里务农。

  民办学校破烂不堪,没有课桌,用解放初地主家里没收来的长凳当课桌。教室没有玻璃窗,冬天用旧报纸糊窗口。后来,缪日态亲自做了块白布,四周缝上套钉的圈,早上挂上,晚上收回。因为本村读书的人不多,他教的是复式班,一、二、三年级混在一个教室里读书,学生分成三排,每个年级一排。教了一个年级,再教另一个年级,三个班级轮流进行。一个年级上课,另两个年级自学或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缪日态被评为全区复式教学和学习《毛选》的先进分子,在全区教师大会上介绍经验,各县(市、区)的领导还曾到他的学校考察学习复式教学法。

  村里每年给缪日态100个工分,作为民办教师的工资,外加政府每月补贴6元,再加上他在生产队里所挣的工分,全年合计收入比全劳力的男子汉还要多。

  就这样,缪日态以民办教师的身份整整度过了16个春秋。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