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青”的美好时代(上)
发布时间:2013-08-30 作者:於 婵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58年,张泸生摄于路桥

1950年,张泸生丈夫余忠魁(右)与兄弟在路桥营房合影

1958年,张泸生与丈夫余忠魁结婚照
到现在,上了年纪的老街人,都还记得老街上曾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家中6个子女,个个出挑。尤其是老二张泸生,从小能歌善舞,是个搞文艺的好苗子。
1950年,张泸生只有10来岁,却已经是学校文艺演出队的台柱子了,莲花落、戏曲、样板戏,一看就会。有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到部队参观学习,观看了部队文工团的《儿童游戏舞》之后,觉得很是精彩。“你,你,还有张泸生,过来。”老师叫上几个文艺骨干,到部队文工团学习排舞。转身、打挎、踢腿……一出完整的舞蹈看下来,小张泸生已经学了个七八成。“这小家伙真灵,不用教就会了。”当时在场的文工团团长一眼就喜欢上了张泸生,觉得她很有天分,特地把她叫到一旁,“小家伙,你会表演么,演几个节目看看。”张泸生一点也不怯场,稳了稳神,清了清嗓子,来了一曲儿歌,还现场扭了一段舞蹈。“是个搞文艺的好苗子。”团长记下了她的名字和家庭住址。
没过几天,老街的石板路上走来了几个穿着军装的文艺兵,打听到张家,客气地问候之后,表明了来意,原来是想接张泸生到部队,参加文工团。“二丫头才10多岁,跟着部队走南闯北,我心里有点舍不得。”虽然家里6个小孩,但张泸生是家里的大姐,大小事务都能搭把手,帮衬家里,她要离开,张妈妈一下子有点难以接受。而学校领导知道这事后,也持反对意见,因为张泸生是校文艺队的“台柱子”,她走了,这演出就进行不下去了。家里挽留,学校反对,虽然张泸生对文工团心中向往,也只能拒绝。后来,有好几次,部队请她参与节目演出,演参加抗日的小孩,被解放军救助的朝鲜小女孩等等角色,受到大伙的欢迎。
1952年,张泸生即将小学毕业,恰逢路桥文工团来学校招生,她被选中,成了文工团的小演员。当时文工团就设在老街的菩萨庙里,张泸生每天放学都到那儿参加排练,接受老师的系统训练。没过几个月,省里组织文艺汇演,路桥出了一支节目,是由老艺人自主创作的民间曲艺“莲花落”,这次演出,张泸生也有幸参加。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浙江日报》也对此进行了大幅报道,路桥文工团在省里露了个脸。
再后来,张泸生毕业,白天在集体的花社绣花挣工分,晚上到夜校学习。她是个巧手的姑娘,用丝线绣出的图案活灵活现,牡丹、菊花、葡萄、樱桃……完工后,往往都被评上A级,一天能赚上两三角,这份工钱张泸生从不乱花,如数交给了家里。在这期间,她也经常参与文工团的演出,参加了腰鼓队。文艺,仍旧是她空余生活的重心。
日子就这样走到了1958年的夏季,张泸生认识了一位特殊的邻居,部队参谋长的爱人。当时这位大姐在学校当老师,张泸生经常到学校指导文艺演出,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而大姐家离张泸生家只有几百米,每天上下班总会经过她家门口,打个招呼,聊上几句。
“小张,今天休息,到姐家玩一下吧。”一个午后,张泸生正在家门口的水池子前洗衣服,大姐热情邀请她到家里作客。平时张泸生也常去她家唠家常,没有多想,整理了下衣衫就过去了。一迈进客厅,看到沙发上坐了一位英气逼人的小伙子,“我给介绍一下,我们部队的年轻干部,余忠魁,来认识一下。”小伙子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了声“你好”,然后两人一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张泸生的脸唰地红了。“你们坐下,坐下聊,吃点水果。”大姐端上水果,让现场的气氛稍微缓和,相互介绍了各自情况,留下双方的地址。直到暮色西沉,张泸生从参谋长家出来才意识到,“被相亲”了。但这个小伙子确实不错,有才有貌,张泸生的心中“扑通扑通”小鹿乱撞,晕头晕脑地回到了家。
鸿雁传书,书信传情。张泸生的书桌前,渐渐堆满了雪白的信件,而两颗年轻的心,也慢慢靠拢,靠拢,最终紧紧地贴在了一起。1958年,张泸生与余忠魁喜结连理。他们还特地到上海拍了一张紧紧依偎的结婚照,照片上,俊男靓女笑得格外甜蜜。
1950年,张泸生只有10来岁,却已经是学校文艺演出队的台柱子了,莲花落、戏曲、样板戏,一看就会。有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到部队参观学习,观看了部队文工团的《儿童游戏舞》之后,觉得很是精彩。“你,你,还有张泸生,过来。”老师叫上几个文艺骨干,到部队文工团学习排舞。转身、打挎、踢腿……一出完整的舞蹈看下来,小张泸生已经学了个七八成。“这小家伙真灵,不用教就会了。”当时在场的文工团团长一眼就喜欢上了张泸生,觉得她很有天分,特地把她叫到一旁,“小家伙,你会表演么,演几个节目看看。”张泸生一点也不怯场,稳了稳神,清了清嗓子,来了一曲儿歌,还现场扭了一段舞蹈。“是个搞文艺的好苗子。”团长记下了她的名字和家庭住址。
没过几天,老街的石板路上走来了几个穿着军装的文艺兵,打听到张家,客气地问候之后,表明了来意,原来是想接张泸生到部队,参加文工团。“二丫头才10多岁,跟着部队走南闯北,我心里有点舍不得。”虽然家里6个小孩,但张泸生是家里的大姐,大小事务都能搭把手,帮衬家里,她要离开,张妈妈一下子有点难以接受。而学校领导知道这事后,也持反对意见,因为张泸生是校文艺队的“台柱子”,她走了,这演出就进行不下去了。家里挽留,学校反对,虽然张泸生对文工团心中向往,也只能拒绝。后来,有好几次,部队请她参与节目演出,演参加抗日的小孩,被解放军救助的朝鲜小女孩等等角色,受到大伙的欢迎。
1952年,张泸生即将小学毕业,恰逢路桥文工团来学校招生,她被选中,成了文工团的小演员。当时文工团就设在老街的菩萨庙里,张泸生每天放学都到那儿参加排练,接受老师的系统训练。没过几个月,省里组织文艺汇演,路桥出了一支节目,是由老艺人自主创作的民间曲艺“莲花落”,这次演出,张泸生也有幸参加。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浙江日报》也对此进行了大幅报道,路桥文工团在省里露了个脸。
再后来,张泸生毕业,白天在集体的花社绣花挣工分,晚上到夜校学习。她是个巧手的姑娘,用丝线绣出的图案活灵活现,牡丹、菊花、葡萄、樱桃……完工后,往往都被评上A级,一天能赚上两三角,这份工钱张泸生从不乱花,如数交给了家里。在这期间,她也经常参与文工团的演出,参加了腰鼓队。文艺,仍旧是她空余生活的重心。
日子就这样走到了1958年的夏季,张泸生认识了一位特殊的邻居,部队参谋长的爱人。当时这位大姐在学校当老师,张泸生经常到学校指导文艺演出,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而大姐家离张泸生家只有几百米,每天上下班总会经过她家门口,打个招呼,聊上几句。
“小张,今天休息,到姐家玩一下吧。”一个午后,张泸生正在家门口的水池子前洗衣服,大姐热情邀请她到家里作客。平时张泸生也常去她家唠家常,没有多想,整理了下衣衫就过去了。一迈进客厅,看到沙发上坐了一位英气逼人的小伙子,“我给介绍一下,我们部队的年轻干部,余忠魁,来认识一下。”小伙子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了声“你好”,然后两人一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张泸生的脸唰地红了。“你们坐下,坐下聊,吃点水果。”大姐端上水果,让现场的气氛稍微缓和,相互介绍了各自情况,留下双方的地址。直到暮色西沉,张泸生从参谋长家出来才意识到,“被相亲”了。但这个小伙子确实不错,有才有貌,张泸生的心中“扑通扑通”小鹿乱撞,晕头晕脑地回到了家。
鸿雁传书,书信传情。张泸生的书桌前,渐渐堆满了雪白的信件,而两颗年轻的心,也慢慢靠拢,靠拢,最终紧紧地贴在了一起。1958年,张泸生与余忠魁喜结连理。他们还特地到上海拍了一张紧紧依偎的结婚照,照片上,俊男靓女笑得格外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