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了,就再也放不下
发布时间:2013-08-23 作者:於 婵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65年,路桥鼎盛手工发锉刀

1961年,王珊摄于上海外滩

1967年,路桥镇铁器社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时,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在原铁器社大门口留影
下个月,王珊就满70周岁了。18年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才真正拾起了年少时期埋藏心头的梦想——摄影,继而一发不可收拾。这近20年的时间里,他拍下了十五六万张照片。箍桶、雕刻、小铜担、传统理发……这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手艺都被定格在他的镜头中。现在,王珊的腿脚虽然有些不便,但只要有机会,他依然会背起相机外出采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拿起了相机,无论如何都放不下了”。
王珊同许多在十里长街长大的人一样,从小便在老街上玩耍,见证着老街的变化与发展。船只从南官河上驶过,河岸边的副食品、服装店等各种商铺生意红火,如果遇上集市,那就更加热闹了,据说在最繁盛时期,集市时的摊位达到了2000多家。而各种老手艺不是在老街上一溜排开,就是会隔一段路出现。那时的南官河还很干净,青少年们总是热衷于跳入清澈到可以当饮用水来喝、可以洗衣服的河中,尽情享受水中嬉戏带来的快乐。对于这些在十里长街上土生土长的路桥人来说,内心总是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1962年,王珊从路桥中学毕业,那时的高中毕业生算是文化人了。他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其他“门路”,而是子承父业,跟着父亲,以打铁为生。后来,王珊在路桥人民工具厂上班,其前身是路桥镇铁器社,文革期间还成立了铁器社革命领导小组,再后来人民工具厂改制后,王珊在路桥运输公司上班直至退休,那时候他主要做的是行政工作。
早期,王珊就去过不少地方,有机会就拍下照片当作留念。近的如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这似乎是他们那个时期只要有机会就会邀约三五好友或战友或同学去留影的地方,这是份属于那个时代的荣光。远的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即便是在60年代,北京和上海在人们的心中也绝对算得上大都市。在我们还住着矮楼、平房的时候,那些地方的小高楼已经普遍存在了。
摄影在王珊的后半生出现并非偶然,他的生活阅历和成长经历使之成为可能,也使他在摄影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且他骨子里就是个敏锐的人,有着独特的目光和见解。从小就看着父亲打铁,毕业后也从事了同样的工作,使得王珊对传统手工艺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他的摄影作品主要以民俗风情为主,他也偏爱这类题材,用自己的眼发现路桥角角落落的美。
而王珊系统地接受摄影课的学习是在1995年,这个年份看上去离我们很近,实则业已距今18载。他的镜头记录下的风俗民情、老街的变迁显得弥足珍贵,为后人留下了影像资料。那一年,他还没有退休,在老年大学报了一个摄影班。做出这个选择,一方面是兴趣爱好且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搞摄影,另一方面他本身属于手工业者出身,对传统手工业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而且他还逐渐意识到应该用照片的形式把这些历史的、民间的东西记录下来,不然后人就再也没机会见到了。
许竑是当年摄影班的老师,毕业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本职是路桥中学教师,一生热爱摄影,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分会早期会员,已于2005年去世。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竑开设了摄影班,毫不夸张地说,许竑在路桥的整个摄影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带动了路桥的摄影业,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平台,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摄影师。王珊正是在他的门下学到了许多摄影知识,除了上课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出去采风外,他还自己买摄影书研究,如今他已经拥有了上千本摄影题材的书籍。
2004年,王珊所拍摄的《屋檐下》获得了浙江省摄影大赛三等奖,得到认可后,更加增强了他的摄影兴趣和爱好。在接下去的五年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们常去的地方,单单云南他就去了五六趟,在他眼中,那里是摄影家们的天堂。随后的几年,王珊的摄影作品常常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展。如今,有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等诸多头衔的王珊,最大的愿望是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用自己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王珊同许多在十里长街长大的人一样,从小便在老街上玩耍,见证着老街的变化与发展。船只从南官河上驶过,河岸边的副食品、服装店等各种商铺生意红火,如果遇上集市,那就更加热闹了,据说在最繁盛时期,集市时的摊位达到了2000多家。而各种老手艺不是在老街上一溜排开,就是会隔一段路出现。那时的南官河还很干净,青少年们总是热衷于跳入清澈到可以当饮用水来喝、可以洗衣服的河中,尽情享受水中嬉戏带来的快乐。对于这些在十里长街上土生土长的路桥人来说,内心总是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1962年,王珊从路桥中学毕业,那时的高中毕业生算是文化人了。他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其他“门路”,而是子承父业,跟着父亲,以打铁为生。后来,王珊在路桥人民工具厂上班,其前身是路桥镇铁器社,文革期间还成立了铁器社革命领导小组,再后来人民工具厂改制后,王珊在路桥运输公司上班直至退休,那时候他主要做的是行政工作。
早期,王珊就去过不少地方,有机会就拍下照片当作留念。近的如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这似乎是他们那个时期只要有机会就会邀约三五好友或战友或同学去留影的地方,这是份属于那个时代的荣光。远的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即便是在60年代,北京和上海在人们的心中也绝对算得上大都市。在我们还住着矮楼、平房的时候,那些地方的小高楼已经普遍存在了。
摄影在王珊的后半生出现并非偶然,他的生活阅历和成长经历使之成为可能,也使他在摄影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且他骨子里就是个敏锐的人,有着独特的目光和见解。从小就看着父亲打铁,毕业后也从事了同样的工作,使得王珊对传统手工艺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他的摄影作品主要以民俗风情为主,他也偏爱这类题材,用自己的眼发现路桥角角落落的美。
而王珊系统地接受摄影课的学习是在1995年,这个年份看上去离我们很近,实则业已距今18载。他的镜头记录下的风俗民情、老街的变迁显得弥足珍贵,为后人留下了影像资料。那一年,他还没有退休,在老年大学报了一个摄影班。做出这个选择,一方面是兴趣爱好且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搞摄影,另一方面他本身属于手工业者出身,对传统手工业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而且他还逐渐意识到应该用照片的形式把这些历史的、民间的东西记录下来,不然后人就再也没机会见到了。
许竑是当年摄影班的老师,毕业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本职是路桥中学教师,一生热爱摄影,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分会早期会员,已于2005年去世。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竑开设了摄影班,毫不夸张地说,许竑在路桥的整个摄影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带动了路桥的摄影业,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平台,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摄影师。王珊正是在他的门下学到了许多摄影知识,除了上课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出去采风外,他还自己买摄影书研究,如今他已经拥有了上千本摄影题材的书籍。
2004年,王珊所拍摄的《屋檐下》获得了浙江省摄影大赛三等奖,得到认可后,更加增强了他的摄影兴趣和爱好。在接下去的五年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们常去的地方,单单云南他就去了五六趟,在他眼中,那里是摄影家们的天堂。随后的几年,王珊的摄影作品常常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展。如今,有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等诸多头衔的王珊,最大的愿望是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用自己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