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那些逝去的“税”月(一)

发布时间:2013-08-02 作者:於 婵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范国春1972年个人留念


范国春摄于1955年
 
   1932年的9月16日,范国春出生在天台县雷峰乡后塘村的农户家中,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家里的老幺。当时家里虽然很穷,因为是最小的娃儿,父母兄长比较宠爱,但在范国春的记忆里,“穷”和“苦”在他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范国春2岁时,为了生计,父亲带着两个哥哥和二姐到临海帮人管山,看守两三个山头,早出晚归非常辛苦。管山没有工钱,但有免费的田地可以耕种,家里的口粮全靠此解决。幸运的是,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大丰收,有了余钱,家里终于翻修了茅草房,一家七口再不用挤在同一间小屋里。
  后来父亲回到当地,向地主租了几亩田,成了佃户,每年收成的时候,地主家长工就会挑着担子来收租,嘴里喊着“四六分成”,担子里的稻谷堆成了小山。辛苦一年,反倒被地主拿走大部分,余下四成才能拿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这在当时还是运气好,算是遇到了客气的地主,有些苛刻的只有“三七开”。
  除了种地,范国春家里还养了两头牛,小牛卖钱,母牛农忙时耕地,租给别的人家赚些买盐钱。范国春七八岁时,这放牛的活计就交给了他。虽然年纪小,但他照顾得很是尽心。天刚放亮,范国春就起身,把牛牵到山上吃草,自己背了个大竹筐割草。山上杂草多灌木也多,那些带刺的枝桠横七竖八,常常划伤皮肤。特别是夏天,范国春打着赤膊,身上腿上带血的口子一道又一道,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现在他的右腿还有3个碗口大的疤,那是因为没有及时医治,感染流脓,造成了大面积的溃烂。
  那时,范家所在的雷峰乡是出了名的穷地方,老百姓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夏无蚊帐,冬无棉被,半年糠菜半年粮。”就是形容当地的贫苦。范家人口多,范国春从没穿过一件好衣服,都是捡兄长剩下的,满身补丁。而到了冬天,不要说棉袄,连鞋子都穿不上,用稻草打绑腿,把小腿和脚捆得严严实实。棕榈叶做的蓑衣成了他防风御寒的宝贝。
  40年代还是战乱时期,家家户户抽壮丁。1944年冬天,家里来了3个凶神恶煞的大汉,说要带大哥去当兵。骨肉分离,家人自然不舍,母亲说:“总得让人吃饱了饭才出门。”于是,张罗范国春烧火,自己在灶前忙开了。当时范国春13岁,明白抓壮丁意味着什么,他拿眼瞪着那几个人,看他们一个去了前门,一个堵住后门,还有一个站在大哥身边开始解手上的麻绳,这是打算要把大哥捆起来。范国春急了,猛地用手中的火钳打掉了绳子,大吼“你要把我哥哥带到哪里去!”母亲也用菜刀狠狠地朝案板剁去,发出了巨响,大哥趁势跑到了母亲身后,拿起一大碗凉水灌了下去。后来,大哥还是被抓到了乡里,当天晚上就犯了严重的气管炎。壮丁不要病秧子,这样大哥才逃过眼前一劫。但是埋下了病根,一直不好,没几年就过世了。
  而二哥也曾被当时的国民党伪乡长抓过壮丁。二哥是木匠,手艺一流,伪乡长几次三番让他来造房子都被二哥拒绝了。气急败坏的伪乡长放话,一定要抓他当壮丁。1948年9月,二哥被绑到了乡镇府,关到了一个小房子里,还有两个壮丁看守。半夜,二哥借着解手的名义,骗开了门,打倒了看守,逃跑了。
  两个哥哥的遭遇范国春看在眼里,为逃壮丁,生活过得很苦。他告诉母亲,自己一定要上学。因为当时有政策,只有读书人和教书先生可以不当壮丁,母亲抹着眼泪同意了。
  凭着原本从村里教书先生那识的几个字,加上自己的刻苦上进,1947年,范国春结束了自己的放牛生涯,来到了天台县初中,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那时,学校不提供住宿,范国春和3个同学合租了一户民房。为省钱,每天的伙食也是自己解决。每周回家一次,来回130里的山路,从家里背来生火的木炭,还有做饭用的粮食,主要是玉米粉、番薯粉、番薯干,大米是稀罕物,一个月难得吃上几回。自家做的豆面酱、用毛竹筒装的咸菜就是美味的下饭菜了。
  这样的生活,虽贫苦但幸福,3年一晃而过。
  1950年,范国春毕业了。(未完待续)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