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岁月 留下技艺(二)
发布时间:2013-09-27 作者:於 婵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路桥艺友社王志福、王永坚、张崇生(右二)等文艺骨干乘乌篷船边拉边唱去螺洋莲花山聚会

张崇生(中)与朋友摄于九峰公园

张崇生 摄于1964
“到你们这找一个小家伙……”张崇生正窝在稻草堆里睡得香甜,迷迷糊糊听到了说话声和杂乱的脚步声。“就是这个,总算找到了。”说话间,煤油灯凑到了他跟前,“嗨,这家伙睡得还挺香,叫什么名字?”“报告领导,我叫张崇生。”张崇生哪见过这阵势,一下子睡意全无,一骨碌爬起身,站得笔挺。几名干部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点点头,“没什么事,大伙都早点睡吧,明天还有活儿。”煤油灯的光亮又伴随着脚步声消失在了夜色中。
没过几日,分配结果出来,张崇生一人留在了“安豫公路修建指挥部”,职务是通讯员,负责勤务工作和文件收发。这千里挑一的美事落到了自己头上,张崇生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留在指挥部不仅活儿轻松,而且生活有保障,有饭吃是自然,每月还有30元的工资,补贴另加。除留下必要的开支,张崇生把攒下的钱和饭票全寄回了家。
指挥部主要负责修路筑桥,开发线路,经常要下到工地调研进度。那时龙泉四面是山,山路崎岖,领导们出门也是完全靠腿,通讯基本靠吼。每次下乡,张崇生是唯一的随行人员,肩负重任。干粮、水壶、简单炊具、手电筒,一样都不能少。领导们歇脚的时候,就是张崇生忙活的时刻,找水源、生火、烧水泡茶、分干粮、蒸带鱼干等,张崇生鞍前马后将琐碎的事务打理得妥妥当当。
1961年,中央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削减农业、工业合作社。张崇生所在的林业局由4000人缩减为200人,张崇生选择了回家乡,在粮管所当出纳,不久粮管所也开始精简人员,由于不是正式编制,张崇生就被“简”了。
再一次,张崇生面临再就业的难题。“卖田卖地卖不了手艺”,张崇生决定学手艺,做买卖。曾经的玩伴陈银新是“小铜匠”,会做小五金,张崇生与他合伙在磨石桥头开了个小店。当时补一个玩意儿1角5分钱,牙罐漏了,拿锡皮焊上,补锅麻烦些,把铜板敲扁再黏上,还有脸盆、水壶……张崇生勤快肯学,慢慢地学会了修补,也学会了制作成品,那些漏斗、洋油灯,经他手打造的小东西精巧别致。
1964年,国家再次掀起合作社风潮,张崇生参加了白铁生产合作社,成为一名扳金工,生产五金用品。在这儿制作的可都是大家伙,洒水壶、弯管、粉碎机等更为专业的产品。张崇生让从浙大毕业后在河北高校教书的大哥搜罗了诸如《扳金展开图》等相关书籍,利用工余时间钻研技术。由于肯学肯钻,张崇生成为了当时技术革新的能人,被黄岩县工业交通局选为农具改革技术小组成员,参加过几次技术“大会战”,如参与改装收割机、插秧机、小四轮拖拉机。1972年,他还曾到海门造船厂,为新建350吨的“灯光渔轮”出过一份力。
受二姐张泸生的影响,张崇生也是从小钟情文艺,喜欢拉胡琴,但家里经济不宽裕买不起,他捡了好几个月的垃圾,东拼西凑找了几个竹筒竹竿,攒钱请师傅做了一个,这才有了人生的第一个乐器。这个简陋的胡琴,张崇生一直珍藏到现在。1969年,他参加了路桥艺友社,参演了不少剧目。曾出演《洪湖赤卫队》刘闯一角,俊美的扮相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
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业余时间能从事喜爱的文艺活动,张崇生觉得生活充实又舒心,日子就这样顺风顺水到了1978年,张崇生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些年,路桥下包营房部队的成员一直在充实,加上技术工人,工作人员少说也有几百人,但是车辆很紧张。从下包的生活区到机场,路途遥远,连级以下官兵出行只能靠几辆军用货车解决。只能站不能坐,遇到刮风下雨,遮上一块篷布,很是不便。因此,部队首长一直有装备一辆大客车的想法。
但那年月,小汽车才刚开始国产,市面上根本没有大客车的踪迹,加之采购的费用很高,而只有改装运输车,才能解决这个难题。部队运输科的窦科长一直在物色这样的能人,希望能够通过改装,配备一辆供应部队人员上下班用的交通车。
而那一天,正在车间忙碌的张崇生被请到了领导办公室,一进门,就见到几位穿着军装的人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