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女文青的“美好时代”(下)

发布时间:2013-09-06 作者:於 婵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72年张泸生(左)与朝鲜人合作舞蹈获一等奖


1960年张泸生与长子在路桥合影


1973年张泸生摄于东北文工团
 
   60年代,全国上下号召有志青年“开发北大荒”,为祖国建设出力,新婚不久的余忠魁夫妻俩也积极响应,坐上了北上的火车,辗转几个日夜,从温暖的江南水乡来到了寒冷彻骨的中苏交界。
  站在白茫茫一片的土地上,呼吸着零下40℃的冰冷空气,张泸生紧紧依偎在丈夫余忠魁的身边,眺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大草甸,背井离乡的苍凉和“天地之大,有你就是家”的温情在心底复杂交错。
  当时的“北大荒”物质条件极为匮乏,余忠魁所在的“铁道兵农垦军”负责了一大片荒地的开垦任务,居住的房子是用黑土和稻草垒砌的小草棚,根本无法抵御深夜零下几十度的寒风。床铺上铺着厚厚一层乌拉草,再盖上所有能御寒的物件,张泸生还是不时会被冻醒,每当这时,身边安然入睡的余忠魁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和安全,握着枕边人温热的大手,张泸生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农垦任务艰巨,24小时,36小时在地头连续作战是常事。搬石块,垦田地,排积水……不管脏活累活,张泸生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也同样冲在前,能和爱人并肩战斗,是最为甜蜜的时刻。不分白天黑夜,也不论晴天雨日,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信念,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人黑了瘦了,但庄稼种下去了,粮食长出来了。大豆、麦子、苞米、土豆……原本荒芜一片的黑土地,在这么一群热血青年的辛勤劳作下,色彩斑斓了起来。那一段艰苦岁月,在张泸生心中却是一生中最美的记忆。
  后来,余忠魁辗转就职过多个部门多个岗位,从厂部到供电局,再到铁管处,在“北大荒”这片广袤天地10多次轮岗,每一次他都会把张泸生带在身边。而张泸生作为随军家属,对待工作也甚为认真,不会拖爱人的后腿。在林场当制材工期间,她锯解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大原木,搬运木材,锻炼了一身好力气。而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无论多辛苦,都是夫妻俩的共同信念。每日工作回来,看到彼此的灿烂笑容,心情就会无端端轻松起来。
  生活,总是越过越好,肩上的担子轻了,爱好文艺的张泸生又开始闲不住了。帮学校排练演出,组织身边的妇女成立腰鼓队……年轻时的那些“绝活”又被她翻了出来。唱、跳、编、导,张泸生无师自通,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老师”。不仅学校主动来聘请她当顾问,连所在的大队、地区但逢节庆活动都会请她帮忙。
  每年的春节,是“北大荒”最为热闹的日子,大游行,划旱船、打腰鼓、踩高跷……人人扒出压箱底的好衣服,把一年来的劳累抛到脑后,全城狂欢。而那几天,也是张泸生最为忙碌的日子,一大早她就不见了人影,一直到晚上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她参与的游行队伍,要走遍整座城池,把欢乐带到每个人的心中。
  在“北大荒”那些年,张泸生已记不清参与过多少次演出,曾有一次的文艺比赛却让她印象深刻。那是1972年,她与一个朝鲜姑娘一起编排了一个舞蹈,张泸生裹上头巾,穿上黑色马甲,打扮成帅小伙,把个反串的角色演得惟妙惟肖,获得了一等奖。那支作为奖品的钢笔,如今仍被她视若珍宝。
  张泸生的家庭生活一直和和美美,夫妻俩从未红过脸,吵过架,余忠魁对她总是细心呵护。后来,家中多了4个小宝贝,两男两女,几个小家伙也继承了张泸生的文艺细胞,对曲艺歌舞颇感兴趣。每到周末,这个美满的六口之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余忠魁演奏曲子,张泸生吹奏口琴,而几个宝贝们,唱歌、跳舞、唱越剧,小小的房间幸福即将满溢出来。
  “这是个‘文艺之家’”。“这家小孩总是打理得很干净、漂亮……”每次的活动演出,张家的娃娃们总是出挑的那几个。身上的格子毛衣,是张泸生用剩下的毛线头拼接成的,头上花样特别的小辫子也是出自她的手。对这个巧手的妈妈,孩子们黏得不得了。在孩子们心中,她是世上最美丽的母亲,而在陪伴了半辈子的爱人余忠魁心中,张泸生是让他又心疼又管不住的热心人。
  20多年前,一家人回到了路桥,张泸生退休后担任了古街社区的小组长,仍旧像年轻时那样闲不住,热心社区的事情,在多个学校帮忙指导演出。而家里的小辈们都已有了好前程,几个孙子孙女都是大学生,“我这一生,是美好的。”张泸生脸上那抹富足的笑容,在夕阳的映衬中显得淡然从容。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