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雄赳赳气昂昂 奔赴军营去

发布时间:2013-10-18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51年,路桥中学同学欢送李泽顺参加军事干校


李泽顺摄于1953年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作为刚成立不久的近邻,我国非常关注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朝鲜,这场战争也成了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把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边,并不时地开着飞机盘旋在我国东北地区上空,直接威胁着国家安全。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及政务院在同年12月1日发布了《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于是,全国上下一片沸腾,号召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积极参加各科军事干部学校的活动。

  号召声也蔓延到了小城路桥,1951年6月,路桥开始接受报名。血气方刚的路桥中学学生李泽顺闻此消息,非常激动,踊跃响应祖国号召,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军校。不同于国民党时期,许多当兵的是被强行抓壮丁,也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当兵的是未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农民,此次招收的青年不是直接奔赴战场,而是去军事干校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当时,李泽顺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自己也只是穿上军装、换个地方读书而已。”

  李泽顺清晰地记得,当年7月6日,20名同去参军参干的路桥中学学生在举行欢送会后离开了路桥。不过,经过基层筛选,最终踏上开往山东济南列车的只有16名。7月18日,他们到达济南,一群人被安排在济南实验中学,等待9月份的开学。事实上,一开始李泽顺对于自己将去哪里、具体学什么一无所知,有的是满腔热忱。开学时间很快就到了,李泽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们一起进入山东军区后勤部卫生学校,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奔赴朝鲜,抢救伤员。

  在那里的学习重点是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抢救伤员,而要想安全救下伤员,首要的便是学会匍匐,换句话说,就是学会怎么爬才能既保证自己的安全,又能保证把伤员安全地从前线运下来。除此之外,他们还学习包扎,学习如何分辨轻伤员、重伤员,学习使用枪械等。就这样,他们在卫生学校上了8个月的课。李泽顺打趣道:“我们是在地上爬了8个月。”而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饮食,我们南方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主要吃面粉类。当时,每天的早餐是小米粥、馒头,一开始,李泽顺非常不习惯,但军事干校的饮食比起外面的还算可以,至少馒头用的面粉是很好的,吃到最后,他也就习惯了。

  其实,在李泽顺的心里是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他异常坚定地认为自己既然选择了当军人,那么就要具备军人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素质,去适应一切。就像当初知道要去抗美援朝,奔赴战场也没觉得害怕、退缩,而且同学之间还会互相鼓励,给彼此加油打气。

  对这一批学医的医疗队来说,或许可以说是幸运的。当他们到达辽宁丹东市,正欲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时,前方传来停战消息。这场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战争,在1953年7月,以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告终。李泽顺等这一批原本要赴朝的医疗队回到了济南,女的被编到了护士大队,男的进入了军医大队。李泽顺则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中学继续学习医疗知识。

  3年后,李泽顺来到位于南京的第六军医学院,继续深造。对于学医的人来说,有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就是在面对尸体时如何调整好心理状态。许多人一开始会觉得害怕,有些还会出现呕吐等生理反应。李泽顺说自己第一次看到尸体时,心里的确发憷,但第二次就已经能正常看待了。上完课或做完实验后,洗个手,就去吃饭了。

  既然是军医学院自然不同于一般的医学院,除了上相同的课程外,学校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李泽顺每天在起床的号角声中醒来,动作麻利地穿上衣服,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到集合点集合,进行早锻炼。跑完步后,才开始吃早饭。每个星期日是休息的时间,他就外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而校园生活就这么有序地进行着。(未完待续)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