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挥别岁月,留下技艺(三)

发布时间:2013-10-11 作者:於 婵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张崇生1961年春节摄于龙泉县梅岑公社


路桥艺术社赴螺洋莲花山聚会合影。其中有王宗元、叶开福、毛国平等48人
 

  “组织上想交给你一个任务,你敢不敢接?”张崇生还没落座,领导就开门见山,“部队首长想请你改装一辆‘戈斯’运输车,把它变成可以运载数十人的大客。这种车只有在上海汽车十六厂(改装厂)改装过。你看……”一位身着军装的人物随后冲张崇生点了点头,补充道:“虽然预算有限,但需要的人员和设备我们会尽全力满足。”

  张崇生沉默了半晌,“好,这活我接了,不过汽车改装太专业,我要先学习,参观汽车生产过程。”大客在当时可是稀罕物件,改装这样一个大玩意儿,有意思。张崇生那一股子爱钻研的劲瞬间给激发出来。第二天,他就从镀锌铁丝厂抽出,来到了部队机场汽车修理排,同排长李玉虎、技术员张明雄、电焊工鲁世荣组团去学习,而张崇生主要学习外壳改造技术。

  当时南方的汽车制造工厂全部聚集在上海,手握着上海东航部队机场的介绍信(黄岩机场营房部队委托东航),张崇生第一站来到了上海第十六汽车改装厂,走过各个分装车间,每一个安装环节张崇生等人都认真看,专心学,把白天仔细观察到的,晚上回到宿舍凭记忆,依样画葫芦,把图纸全部画下来。第二站到上海客车厂,这是当时刚刚组建的生产基地,才让这张崇生见识到了真正的大客车。第三站是上海三厂,专业的修理轿车工厂,学习技工师傅如何拆装零件。这次行程让张崇生大开眼界,半个多月后,他带着厚厚一摞图纸回到路桥。单位给配备了5名钣金工,共同负责新车外壳制造。

  运输车被完全拆解下来,所有零件打上字号,按需取用,改装需要的几个大件从上海工厂定制,余下的就是全手工打造的过程。原来的“戈斯”运输车大梁只有6.4米长,但大客的长度需要达到8.6米,这两米多长的空缺如何填补?根据上海厂的方法,做个副梁,紧挨着原来的主梁。黏合以后,大梁的宽度增加了一倍,长度和牢固度都达到了要求。在改造过程中,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车窗玻璃就是个大难题。窗玻璃的一段是弯曲的弧形设计,这样的造型很少见。最后也是张崇生想了个办法,找到巧手的工匠,用光滑的木板造了个模子,在模子外包上铁皮,再以此定型,装配好前后弧形玻璃。就这样,耗时8个多月,张崇生与他的伙计们终于改装出了路桥第一辆载人大客,一次载客40多人。经过台州运输段的检测,客车质量完全合格,改装成功!

  继这次成功改造之后,改革小组又用苏联产的“吉尔”运输车改装了一辆卫生车(就是救护车),为部队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岁月在时间的长河中流逝,现在的张崇生已是70岁的高龄,但满面红光,依旧精神矍铄,晚年的生活更为多彩多姿。退休后,他参加了老干部艺术团,重新拿起了钟爱的胡琴。多年的手工劳动让他的双手变得粗糙,拨起弦来生硬发木。为找回当年的手感,张崇生总是在空余的时间锻炼手腕,看电视、坐车、与朋友闲聊时,他右手总是不自觉地靠着左手手肘不停抖动。“多练,才能轻巧。”尤其是在冬日的早晨,街心公园内常能看到这样一个身影,茫茫雾气中,一人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端坐,或哀怨或婉转的曲调悠悠响起。

  摄影,也是张崇生退休以后才开始摆弄的,但技术精进很快。童年与大哥的学画的经历让他对构局、色彩颇有心得,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奖项,被省级相关部门誉为“大器晚成”的摄影家、民间优秀文艺人才,他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理事。他曾趴在-37℃的雪地上半个多小时,只为取一个好角度,而为一张照片守候多个小时那是常事。同时他也是个旅行爱好者,走过5大洲、25个国家,且行且拍。

  可能用“技不压身”来形容张崇生是最为恰当不过了,“人这一生只有不停地往前走,不可能回头。所以学习是最不能停止的,因为时光总在流逝。”张崇生带着这样的信念,一直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