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地方志

第一编 政 区

更新时间:2013-10-10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第一编   
 
第一章   
 
1994年11月29日,台州市路桥区成立大会在路桥影剧院隆重召开,台州市领导向新成立的路桥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区纪委、区人武部授印、授牌,宣告崭新的台州市路桥区正式成立。新成立的路桥区辖原黄岩市的路桥、桐屿、峰江、新桥、横街、下梁、金清、蓬街8个镇和螺洋、黄琅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路桥镇卖芝桥路。
 
附一:
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撤销台州地区
设立地级台州市的批复
国函〔1994〕86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要求撤销台州地区和黄岩、椒江两县级市建制设立地级台州市、实行市领导县的请示》(浙政〔1993〕164号)和有关的补充报告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台州市(地级),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椒江区。
二、台州市新设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椒江区辖原椒江市的海门、白云、葭芷3个街道办事处,东山、洪家、三甲、下陈、前所、章安、大陈7个镇和黄礁乡,区人民政府驻青年路;黄岩区辖原黄岩市的城关、宁溪、头陀、北洋、焦坑、江口、新前、院桥8个镇和上郑、富山、屿头、上洋、平田、茅畲、高桥、沙埠8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县前街;路桥区辖原黄岩市的路桥、桐屿、峰江、新桥、横街、下梁、金清、蓬街8个镇和螺洋、黄琅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路桥镇卖芝桥路。
三、台州市辖原台州地区的玉环、三门、天台、仙居4个县和新设立的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原台州地区的温岭市、临海市由省直辖。
 
国  务  院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附二:
关于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的通知
浙政发〔1994〕13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国务院于1994年8月22日以国函〔1994〕86号文复省政府,同意我省台州地区撤地设市。现通知如下:
一、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台州市(地级),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椒江区。
二、台州市新设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椒江区辖原椒江市的海门、白云、葭芷3个街道办事处,东山、洪家、三甲、下陈、前所、章安、大陈7个镇和黄礁乡,区人民政府驻青年路;黄岩区辖原黄岩市的城关、宁溪、头陀、北洋、焦坑、江口、新前、院桥8个镇和上郑、富山、屿头、上洋、平田、茅畲、高桥、沙埠8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县前街;路桥区辖原黄岩市的路桥、桐屿、峰江、新桥、横街、下梁、金清、蓬街8个镇和螺洋、黄琅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路桥镇卖芝桥路。
三、台州市辖原台州地区的玉环、三门、天台、仙居4个县和新设立的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临海市的行政管理,委托台州市人民政府代管。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日
 
附三:
关于撤销中共台州地委、地区纪委和黄岩、
椒江市委,建立中共台州市委、市纪委及
中共台州市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委的通知
中共浙江省委〔1994〕48号
 
各市、地、县(市、区)委,省直各单位党委、党组: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黄岩市、椒江市建制,设立台州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台州市设立椒江、黄岩、路桥区(县级)。为此,省委决定:
一、撤销中共台州地委,建立中共台州市委。原任中共台州地委书记、副书记、委员,改为中共台州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中共台州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共台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任中共台州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委员,改为中共台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
台州地区人大工委、行政公署、政协工委及其领导成员称谓的改变,按有关法律、章程规定办理。
二、撤销中共黄岩市委、椒江市委,建立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黄岩区委、路桥区委,其他区级领导机构的称谓按有关法律、章程规定办理。
 
中共浙江省委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
 
 
第二章  位置 面积
 
路桥区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台州市区东南部,东濒东海,南邻温岭,西接黄岩,北连椒江。地理坐标:东经121°17′10″~121°37′50″,北纬28°27′00″~28°38′42″。陆地东西最长33.58千米,南北最宽21.62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327.60平方千米,其中内陆面积277.41平方千米,海涂面积50.19平方千米。另有海域面积212平方千米。北距省会杭州275公里。
全区背山面海,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金清水系纵贯全境。大陆海岸线总长26千米;剑门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岛屿有黄礁、白果山、道士冠、东廊(东栊)、西廊(东栊)等10多个,有些已经与大陆相连。
 
 
第三章  历史沿革
 
  
夏、商、周,瓯越(沤深、越沤、瓯、东瓯、越、东越)地,扬州之域。春秋,越灭吴后,属越。战国中期后,附属楚,或为东越地。
《尚书·夏书·禹贡》载:“淮海惟扬州。……鸟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尔雅·释地》载:“江南曰扬州。”江南指长江以南。远古时期天下分九州(禹分九州),扬州是其中之一,它的范围包括,今之淮河以南,至长江南岸,东临东海,相当于今日之华东数省。
《山海经》:“瓯居海中。”晋·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
《逸周书·王会解》:“伊尹朝献商书,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鬋发文身(王应麟补注:“沤深即瓯也。沤亦瓯也)。有东越、於越。”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国语·越语》:“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诸暨),北至于御儿(桐乡崇德),东至于鄞(宁波),西至于姑蔑(龙游),广运百里。”或认为仍为瓯地。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台州》:“台州临海上,春秋时为越地。”
《越王句践世家》又载:“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楚威王伐越,《通鉴》注明是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史记集解》注明是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此时为战国中期。
东晋·王羲之《游四郡记》:“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如城,相传越王失国,尝保此山。”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台州临海郡,春秋及战国时,皆为越地。”
《嘉定赤城志》:“春秋战国时,皆为越地。”(《民国临海县志》按:《国语》“南至于句无”,谓句无以南仍瓯地,非也。案韦昭注,言取境内近者百里之中耳。据此,则百里之外仍为越地。《吴越春秋》:“吴一闻越王尽心自守,欲增之以封,纵横八百余里。”又曰:“越本兴国千里,吾虽封之,未尽其国。乃复增越之封。”则台州前此皆为越地,不得称瓯。)
《万历黄岩县志》:“黄岩在《禹贡》扬州之域,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於越,兹地在其南鄙。历商至周皆属於越。战国时,越为楚所併,乃属楚。”(椒江志办叶长春认为:瓯未属过楚,见《越王句践世家》。)
(今按:先秦时,台州并无建置资料,台州或为瓯,或为越,或为瓯越,仅是地域概念。)
 

回浦乡,属闽中郡(一说属会稽郡)地。
属闽中郡资料有:
《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民国临海县志》认为是东越地,隶属闽中郡,注曰:王氏《仙居志》云“废为君长,是第贬其位号,而未尝取其地也”,是当时仍为东越地。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台州》:“台州临海上,秦并天下置闽中郡。本秦之回浦乡,分立为县。”《太平御览》引《十道志》、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因之。
新旧《赤城志》、《嘉靖太平县志》、《万历黄岩县志》、《嘉庆太平县志》等采信。
清道光时黄汉辑《瓯乘补》引《顾氏家乘》等载:“驺摇先世,周时世王东瓯。秦废,安朱为郡长。安朱子驺摇佐汉灭秦,封海阳侯。”即安朱为闽中郡郡长。(邹摇有个儿子被封为顾余侯,其子孙留居会稽、海宁一带,以顾为姓。)
属会稽郡资料有:
唐·杜佑《通典》载:“台州,秦属会稽郡。”
南宋·袁枢《通鉴》载:“秦始皇二十四年,遣王翦灭楚。二十五年,王翦定江南,降百越,置会稽郡。”
《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新志》:“《通鉴》:秦始皇二十四年,遣王翦灭楚。二十五年,王翦定江南,降百越,置会稽郡。注:秦会稽郡治吴县,兼有两浙之地。唐·杜佑《通典》:‘台州,秦属会稽郡。’《读史方舆纪要》同。”
(本志编者按:属郡或为虚名,但属闽中郡为正史所载,且为多数修志者所采用,在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推翻它之前,应该列为主要依据。)
 
西  
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归衡山国管。五年(前202),闽越国。六年(前201)属荆国。十二年(前195)属吴。
《光绪黄岩县志》:“《史记》:‘汉元年,封番君吴芮为衡山王。’案:摇既归芮,则是时当属衡山。”
《东越列传》:“汉五年(前202),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万历黄岩县志》:“闽中君摇率越人佐汉伐秦,汉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徐广曰:东瓯今永宁)。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封刘濞为王,其地属焉。”
(今按:永宁都城在今温州还是在今台州,有争论。但东瓯地域包括台州。)
《光绪黄岩县志》:“《汉志》:‘会稽郡高帝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嘉定赤城志》本之。”
《民国临海县志》:“东越地。《史记·东越列传》:‘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又云‘以其民便附’,是东越之国,虽已废为郡,而其地仍为摇有也。”
惠帝三年(前192),立东瓯国,附属吴国。
《东越列传》:“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因此《民国临海县志》认为是“东海地”。
《光绪黄岩县志》:“吴国。案:东瓯为羁縻之国,是时当属吴,故从濞反。”
景帝四年(前153),会稽郡。
《光绪黄岩县志》:“会稽郡。《汉志》:‘景帝四年,复置,治吴(《三国志·虞翻传》裴注引)。’”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东瓯;六年(前135),东越(东瓯)。元封元年(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其地遂虚。武帝末年,置回浦县,属会稽郡,又属东部都尉。
《东越列传》:“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
《万历黄岩县志》:“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天子遣严助发兵救之。未至,闽越引去。东瓯请举国徒江淮间,遂以其地为回浦县,属会稽郡,为东部都尉(《郡国志》:以章安东瓯乡为东部侯国)。”此为境内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其时亦有土著留存,逃往海岛山地。
《东越列传》:“建元六年,……因立馀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
《光绪黄岩县志》:“《史记》:‘六年,闽越王郢诛,立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立郢弟余善为东越王。’案:是时东瓯始改名东越。”
《东越列传》:“元封元年冬,咸入东越……於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郭璞注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闽越即西瓯。’又《汉书·地理志》云:‘回浦县有东部都尉是也。’杨雄解嘲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孟康注云:会稽东部都尉也。)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回浦,南部都尉治。”王先谦《补注》:“《一统志》:‘今温州府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五县,台州府临海、天台、黄岩、仙居、太平五县,处州府丽水、青田、缙云、龙泉、松阳、庆元、云和、宣平、景宁九县,并汉回浦地。象山半入回浦境。’《一统志》:‘故城今临海东南百五十里。’”(今按:回浦治所‘故城今临海东南百五十里’,大多学者认为即今椒江章安,孙诒让等个别学者认为是今温岭新河。)
《通典·临海郡》:“武帝時,闽越围東瓯,徙国於江淮之间。其地属会稽郡东部都尉。”又载:“临海汉回浦县地,后為章安县。”
《弘治温州府志》:“武帝……末年置冶县、回浦县,属会稽郡。”
昭帝始元二年(前85)设立回浦县(今章安),辖境相当于后世台州、温州、处州三府。路桥属焉。
唐·陆广微《吴地记》:“其后遗人往往渐出,始元二年乃以其地为回浦县。”
《元和郡县志》:“今温州四县、台州四县、处州松阳并汉回浦县地。”
《雍正浙江通志·台州》:“《太平御览》:‘始元二年,以东瓯地为回浦县。’”
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东部都尉由回浦迁往鄞县。
《民国黄岩县新志》:“(案)西汉东部都尉初治山阴。阳朔四年徙鄞。”
(今按:回浦县始立时间有武帝末年与昭帝始元二年之说,并录于此。)
 
  
章帝章和元年(87){一说光武帝建武(25~56)初立},回浦县改名章安县,路桥属焉。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后汉改回浦为章安县。”
《后汉书·郡国志四·会稽》:“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
《万历黄岩县志》:“光武改回浦为章安县。”
《光绪黄岩县志》:“章安县。《后汉徐登传注》章安本名回浦,光武改为章安。《太平寰宇记》同。《续汉书郡国志》章安故治闽越地,非也。”
《民国黄岩县新志》:“章安县。《后汉徐登传注》章安本名回浦,光武改为章安。会稽郡,《郡国志》:“章安属会稽郡。”(案)时太守治吴。东部都尉,治句章;(案)西汉东部都尉初治山阴。阳朔四年徙鄞,后徙句章。”
《嘉庆太平县志》:“光武建武初,改回浦为章安,置临海,立东侯官,浙、闽分疆始此。其章安实仍兼今温、台地,非今临海之章安也。”
《民国临海县志》引《晋太康三年地记》:“章安,本鄞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按:前汉会稽郡有冶、回浦二县,后汉有章安、东侯官二县。是后汉之章安即前汉之‘回浦’,后汉之东侯官即前汉之‘冶’。荀悦《汉记》:‘武帝平闽越,以其地为冶县。’《太平御览》引《吴地记》:‘始元二年,乃以东瓯为回浦县。’冶与章安明分二地。当从《太康记》为是。”
(本志编者按:《民国临海县志》观点较有理。)
顺帝时建永宁县{一说永建四年(129)置,一说永和三年(138)置}。属地不明。
《后汉书·郡国志四》:“永宁,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
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岩县,西(指章安之西)一百五里,旧三十乡,今十二乡。汉顺帝永和元年置今温州永嘉县,属会稽郡是也,历六朝不改,至隋废,以其地併入临海县。唐上元二年(675)四月,复析临海地以名之。天授元年八月改为黄岩,以其山顶有黄石,因以为名。”(按:语意不明,好象永嘉县就是黄岩县,且没有一句提及永宁县名。)
《嘉定赤城志》载:“黄岩县,本汉永宁县,唐上元析临海置。天授元年更今名。”其“辨误门”又载:“黄岩古之永宁县。今考其地曰乡、曰江、曰驿、曰山(方山旧曰永宁山),皆名永宁。又《瑞岩寺住持碑》并古碑后序、《资福院佛殿碑》皆曰‘台之永宁县’,存本名也。永宁置县,始汉永建四年,至吴以孙綝为永宁侯,韩晏为永宁长,盖此地也。今永嘉本古永宁县分置,故《永嘉志》云:‘晋明帝太宁置乐成县,隋开皇九年立永嘉郡,孝武宁康二年又分永嘉郡之永宁置乐成县,隋开皇九年平陈郡废,改永宁为永嘉县,隶括州,领永嘉、永宁等县。正观元年州废,省永宁隶括州。’然则永宁盖尝属温与处县。黄岩虽古永宁,而古永宁地广,今之永嘉、乐清皆其地也。自晋分临海峤南为永嘉,地始属之峤南。”
《嘉靖太平县志》、《万历黄岩县志》:“永建四年,析县(指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
《嘉庆太平县志》:“顺帝永建四年,又析章安之东瓯乡为永宁县。永宁即今永嘉诸县并今台临海在内,非但黄岩也。”(明确指出黄岩旧境属永宁县)
《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县新志稿》:“章安县地。《续汉志》:永宁,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案:永宁,今温州兼有处州松阳等七县。是时章安仅有今台州一府之地。”
(今按:黄岩汉末属永宁、章安有分歧,《嘉定赤城志》、《嘉靖太平县志》、《万历黄岩县志》、《嘉庆太平县志》认为属永宁县,《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县志》认为属章安县。今台州史志学者亦分两种观点。)
献帝兴平中(194~195)
《万历黄岩县志》:“兴平四年,析章安、永宁置松阳、始平。”
《光绪黄岩县志》:“兴平中,孙策析章安、永宁置松阳、始平,见《宋书》及《赤城志》。是时章安仅有今临黄宁太四县地。”
 
  
吴大帝孙权(222~253)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
《通典·临海郡》:“吳分章安置临海县。”
《元和郡县志》:“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
《太平寰宇记》:“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
(今按:椒江方志办叶长春认为:三国·吴时,黄岩境地即当时临海县,到隋为止。)
会稽王孙亮太平二年(257)以会稽东部,置立临海郡。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太平二年(257)春二月,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
《嘉靖太平县志》:“三国吴以会稽郡东部立临海郡,永宁遂属临海郡。”
《崇祯宁海县志》:“吴太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
《万历黄岩县志》:“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章安、永宁属焉。”
《光绪黄岩县志》:“临海郡。领县六,治章安。《吴志》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宋书州郡志》郡治章安。《赤城志》谓初治临海,寻徒章安者非是。”
{有学者认为,此时临海郡辖境除台、温、处三府外,还远及福建省北部地区和夷州(今台湾)。根据不明。}
《光绪黄岩县志》:“仍(上文章安县地,从后面注文看,应指临海县地)。《三国吴志》吴主亮太平三年析章安置临海县,《寰宇记》引《太康地记》同。案:是时,仅有今黄宁太三县地。”
《民国黄岩县新志稿》:“章安县地。《三国吴志》:‘吴主亮太平三年析章安置临海县。’《寰宇记》引《太康地记》同。案:是时,仅有今黄宁太三县地。”
太平三年(258)七月,封孙奋为章安侯,治下。
《三嗣主传》:“太平三年秋七月,封故齐王奋为章安侯。”
乌程侯孙皓建衡二年(270),国除,仍属临海郡。
《三国志·吴主五子传·孙奋传》:“建衡二年,诛奋及其五子,国除。”
 
西  
临海郡,属县不明。
武帝太康元年(280),蒋秀以灭吴功封临海侯于章安。太康四年(283),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8县,隶扬州。
《晋书·地理志下》:“临海郡,吴置,统县八,户一万八千。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
 
  
明帝太宁元年(323),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属章安县。
《万历黄岩县志》:“章安县。明帝太宁元年,析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四县置永嘉郡。”
《光绪黄岩县志》:“章安县。临海郡。《晋志》明帝太宁元年,析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四县置永嘉郡,治永宁。”
《太平寰宇记·温州》载:“温州永嘉郡,今理永嘉县。《舆地志》云:‘会稽郡之东境,后汉永和三年(138)置永宁县。’晋明帝(323~326)以温峤岭以南分永宁等四县置永嘉郡,属东扬州。历宋、齐、陈,皆因之。”
(今按:从《太平寰宇记》可以看出,晋明帝之前,黄岩或包括在永宁县内,之后,永宁属永嘉县,与黄岩不相干。)
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前后,属临海郡。
王羲之《游四郡记》(游四郡在永和十一年后):“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岛屿上皆生松,故名。”又记:“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如城,相传越王失国,尝保此山。”
(今按: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内史比郡守权力大,会稽内史都督五郡军事,对行政区域不会搞错。王羲之说“临海南界有方城山”,路桥当属临海郡无疑,是否属临海县不明。又“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松门大体为北界,则路桥不属永宁县。)
《光绪黄岩县志》:“章安县地。《寰宇记》引《临海记》云:‘永和三年,分会稽郡八百户于临海郡章安地立宁海县。’《元和志》同。《沈志》引《何承天志》以为汉旧县非是。案:是时郡境与汉顺帝时章安县境同。属临海郡。明帝时县四,穆帝时县五。《晋志》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置永嘉郡,治永宁。《寰宇记》引《舆地志》同。又穆帝永和三年,分始丰南乡置东安县。《东晋疆域志》本之。案:是时郡境与汉顺帝时章安县境同。”
《民国黄岩新志》:“章安县地。(案)是时县境即今黄、太二县。”
孝武帝宁康二年(374)
《嘉庆太平县志》:“孝武宁康二年,又分永嘉郡之永宁置乐成。此永宁即今之黄岩。邑境界黄岩、乐成,统属永嘉郡。”
(今按:多数史志学者认为晋代黄岩属章安县,少数史家认为属永宁县,当代史志学者叶长春认为属临海县。)
 
  
宋(420~479),章安县地,属临海郡。
《宋书州郡志》:“临海太守领县五:章安令、临海令、始丰令、宁海令、乐安令。”
《光绪黄岩县志》:“章安县地。《赤城新志》云:‘临海省入章安。’未详所出。”
齐(479~502),章安县地,属临海郡。
《光绪黄岩县志》:“章安县地。临海郡。《通典》:‘吴置临海郡,晋、宋、齐、梁皆因之。’《文献通考》同。”
梁(502~557),章安县地,梁武帝一度改临海郡为赤城郡。
《太平寰宇记》:“台州……梁又为赤城郡。”
《光绪黄岩县志》:“章安县地。《寰宇记》:梁改为赤城郡。《赤城志》:梁武帝改,寻复为临海县,至德元年复为郡,治始丰。《明一统志》因之。案《台州札记》云《梁书》伏曼容、蔡樽、王筠、萧洽、刘潜、傅昭诸传,皆言为临海太守,无言为赤城郡者。《元和志》亦不言及乐史之言,不足为据也。又案《方舆纪要》亦承其误。”
陈(5579~589),章安县地,属临海郡。
《光绪黄岩县志》:“章安县地。临海郡。《赤城志》:‘至德元年(583)置章安郡。’《明一统志》、《方舆纪要》并同。案《陈书·庾持传》:监临海郡。《钱道戢传》为临海太守,无言章安郡者。”
 

文帝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改州,隶处州。十二年,隶括州。属临海县。
《隋书》:“永嘉郡开皇九年置处州,十二年改曰括州。统县四,户一万五百四十二。”
《太平寰宇记》:“(台州临海郡)至隋废,以其地併入临海县。”
《万历黄岩县志》:“隋开皇九年,废临海、永嘉两郡,改永宁为永嘉县,章安为临海县。”
《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新志》:“临海县地。《寰宇记》:“隋废其地入临海。”(案)是时,诸县并省,临海兼有今六县地。《赤城志》云:开皇十一年(591)置临海镇于大固山,移其县于镇。案:郡治在临海始此。”
炀帝大业三年(589),改州为郡,永嘉郡领县四:括仓、永嘉、松阳、临海。临海县地。
《隋书》:“括仓,平陈置县,大业初置永嘉郡,有缙云山、括仓山。永嘉,旧曰永宁,置永嘉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有芙蓉山。松阳、临海,旧曰章安,置临海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有赤山、天台山。”
《旧唐书》:“台州,上,隋永嘉郡之临海县。”
《万历黄岩县志·沿革》:“大业三年,复置永嘉郡。”
《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新志》:“临海县地。”
 

高祖武德元年(618),海州。四年(621),属临海县(一说章安县),隶海州。五年(622),海州改为台州,台州之名自此始。六年(623),被辅公祏经管。七年(624),仍置台州。八年,临海县地。
《光绪黄岩县志》引《元和志》:“隋恭帝侑义宁二年,沈法兴据毗陵以临海县置海州,即唐武德元年也。”
《旧唐书》:“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领临海、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县。五年,改为台州。六年,没于辅公祏。七年平贼,仍置台州,省宁海入章安。八年,废始丰、乐安二县入临海。”
《太平寰宇记》:“唐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于临海县置海州,领临海、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县。五年改为台州。台州。六年没于辅公祏。七年平贼,仍置台州,省宁海入章安。八年废始丰、乐安二县入临海。”
《通典》:“因天台山为名。”
《万历黄岩县志》:“唐武德四年,析永嘉之临海置台州(《郡志》云:取天台山而名)。”
《光绪黄岩县志》:“章安县。武德四年(621)析临海置章安、唐兴、乐安、宁海四县;七年(624)省宁海入章安,见《寰宇记》。临海县地:八年(625)废始丰、乐安、章安入临海,见《寰宇记》。(案)是时县境与隋时同,以上并见《元和志》、《十道志》、《新旧唐书》。”《民国黄岩新志》同。
太宗贞观年间,临海县地,属台州,隶江南道。
《民国黄岩新志》:“临海县地。台州(《赤城志》:贞观六年改隶括州都督府)。江南道。《唐书》: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统洪、越、福、潭、黔、辰六州,都督府五十一。州刺史。(案)治苏州。”
高宗上元二年(675)析临海县南部置永宁县,属焉。
《旧唐书》:“上元二年,分临海置。”
《太平寰宇记》:“汉顺帝永和元年置今温州永嘉县,属会稽郡是也,历六朝不改,至隋废,以其地併入临海县。唐上元二年四月,复析临海地以名之。天授元年八月改为黄岩,以其山顶有黄石,因以为名。……永宁山三童山亦有溪名三童。”
《万历黄岩县志》:“高宗上元二年,复置永宁县。”
武周天授元年(690),改永宁县为黄岩县。
《新唐书》:“黄岩,上。本永宁,高宗上元二年析临海置,天授元年更名。”
《太平寰宇记》:“天授元年八月改为黄岩,以其山顶有黄石,因以为名。”
《万历黄岩县志》:“武后天授元年,改永宁为黄岩县,因黄岩山而名。”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临海县。天宝元年(742),临海郡(县)。
唐·张守节注《越王句践世家》(开元二十四年作序):“即今临海县是也。”
《旧唐书》:“天宝元年,改为临海郡。天宝领县六,户八万三千八百六十八,口四十八万九千一十五。”
乐史《太平寰宇记》:“台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海县。”临海县包括整个台州。
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台州。
《太平寰宇记》:“乾元元年,复为台州。”《旧唐书》同。
僖宗光启三年(887),黄岩属德化军。
《万历黄岩县志》:“唐僖宗光启三年,升台州为德化军,黄岩属焉。”
昭宗乾宁四年(898)十一月,钱镠攻占台州,路桥从属。
《万历黄岩县志》:“后入钱氏。”
 
  
属吴越国钱氏治下。
《五代史注》:“自唐乾宁二年(895)为镇海军节度使,兼有两浙,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国除,此八十四年。”
《民国黄岩县新志稿》:“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封钱镠为吴越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台州属焉(《职方考》)。”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黄岩县地。
《赤城志》:“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隶两浙东路。”《文献通考》:“宋属浙东路。”
《吴越世家》:“吴越王钱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太平寰宇记》:“台州元领县五:临海、黄岩、天台、永安、宁海。”
《万历黄岩县志》:“宋兴,因之,皆为黄岩县。”
 

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黄岩县,隶江浙行省浙东道。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台州为安抚司。十四年改台州路总管府。”
《明史》:“元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又分置浙东道宣慰使司,属焉。”
成宗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属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
《赤城新志》:“元贞元年,以户登五万,升为州。”《万历黄岩县志》同。
惠帝(即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属地不变,为方国珍所据。
《万历黄岩县志》:“十二年六月,谷珍坐定光观,遣悍兵入黄岩。”黄岩、太平两县所有县志相同。
 

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路桥属黄岩州。
洪武二年(1369)黄岩州恢复为黄岩县。
《万历黄岩县志》:“皇明洪武二年,仍复为县。”
宪宗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3乡置太平县(即今温岭市),灵山乡(今路桥基本区域)仍属黄岩。
《嘉靖太平县志》:“成化五年,阮知府勤奏析黄岩南三乡、管都二十一置太平县,治太平乡。乡有太平岩,故以名乡,后遂为县名。”
 

清沿明制,路桥属黄岩县。
顺治三年(1646)六月,台州(临海)被清军占领。八月,黄岩县被清军占领。之后,与明将郑成功军多次拉锯。至顺治末,台州府隶属于浙江省宁绍台道。
康熙元年(1662),台州府隶绍台道。
康熙七年(1668),台州府隶宁台温道(驻台州)。
康熙二十四年(1685),台州府隶宁台道。
雍正四年(1726),台州府隶宁绍台道。
(《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县志》)
 
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7月,废府、州、厅制,各县直属浙江省政府。
1914年,省下设道,黄岩县属会稽道。
1916年4月12日,浙江反袁派发动政变,宣布独立。
1927年4月,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
1932年,属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驻海门)。
1935年8月,属浙江省政府临海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临海)。
1936年,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临海,次年移驻海门,1940年回驻临海,1941年又驻海门,1942年复驻临海)。
1948年,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9日,黄岩和平解放。6月8日,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电令,成立浙江省第六区专员公署,下辖临海、黄岩、天台、温岭、三门、宁海、仙居7县,以及临海城区和海门区。12日,成立黄岩县人民政府,路桥从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第六区专员公署改称台州专员公署。
1953年4月,台州专员公署改称台州督察专员公署。
1954年5月22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台州专区。6月,黄岩县划属温州专区。
1957年7月13日,复置台州专区,黄岩再属台州专区。
1958年12月,台州专区再度撤销,黄岩县又划归温州专区。
1962年4月,恢复台州专区。
1967年3月,成立“台州专区革命委员会”,8月底废。
1969年1月,重建“台州地区革命委员会”。24日,成立“黄岩县革命委员会”。
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7月,析黄岩县海门区及周围地区设立海门特区。
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路桥仍属黄岩县。
1982年6月6日,复称黄岩县人民政府。
198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岩县,设立黄岩市,10月7日,举行庆祝大会。路桥属黄岩市。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建立地级台州市和县级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11月29日,召开路桥区成立大会。新设立的路桥区,以原黄岩市东部的八镇两乡作为其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路桥镇。
 
 
第四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之初承唐、五代之制,县以下行政区划仍行乡里制,路桥区境应该属于灵山乡。神宗六年(1073),行保甲法,始置保正副、大小保长,乡基本不动。哲宗元祐元年(1086)五月,罢保甲,复称为里。南宋早期实行乡里制,中后期为保伍、保甲制,有些地方实行乡里保制。《嘉定赤城志·乡里·黄岩》载:“灵山乡管里二:贵丰、塘下。”其时灵山乡除包括即今路桥区基本区域外,还包括今温岭市于浦(新河南鉴)、今椒江区灵济、下陈部分地方{《嘉定赤城志·水利·黄岩》:“灵山乡:于浦(濒于海,为河泾宣泄之处);洋屿埭、鲍家埭、凌家埭、陈伏埭。”《嘉靖太平县志·宋水利》:“鲍步闸、旧鲍步埭。长浦闸、旧长浦埭,俱在灵山乡。”}
元初实行乡社制,乡社之下是闾里,灵山乡管里不变。延祐间(1314~1320),恢复宋制,改社为都,改里为图。灵山乡所属都图没有记载。但是民间仍称乡、里。《方国璋神道碑铭》载:“方氏其先家台之仙居,后徙黄岩灵山乡塘下里。”
明代洪武中,遣官疆理天下,去保立都图。此后实行都图制,乡里之名虽沿用,乡例置不复用,里已经失效。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析黄岩县南三乡分置太平县。灵山乡仍属黄岩县(管里仍二:贵丰,塘下。其中北闸、于浦、南塘等地划归太平),管都范围九存其八,辖:五十一都(二图),五十二都(三图),五十三都(三图),五十四都(四图),五十五都(三图),五十六都(二图,部分属永宁乡),五十七都(一图),五十八都(部分属永宁乡、飞凫乡)。(见《万历黄岩县志》)
 
清代雍正十一年(1734),对都图另编字号。灵山乡(《庆善寺钟铭》作令山乡,管里二:贵丰、塘下)管都析为十一都,又二都之半,共管都十三:
三十都(二图)、三十一都(二图)、三十二都(二图)、三十三都(二图)、三十四都(二图)、三十五都(二图)、三十六都(二图)、三十七都(二图)、三十八都(二图)、三十九都(二图)、四十都(二图)、四十一都(一图分属飞凫乡)、四十二都(一图分属飞凫乡)。
三十都(旧自三十都至五十都俱析隶太平县,雍正十一年樊令琳始行改正,另编字号。此三十都即旧五十一都)。
三十都。一图:霓桥、沙头、后蒋、后李、天王;
三十都。二图:卷洞桥、前蒋、泗水、大朱、后郑、下梁、三十分;
三十一都。一图:黄街、下新墩、湖头、山后潘、马院、大园、后尚、下百步沙;
三十一都。二图:井头罗、沙园、上新墩、洋屿、浦北、殿前;
三十二都。一图:大雄潘、中庄、四甲应、坦田、应王、花园李;
三十二都。二图:中庄、老屋、后周、横塘;
三十三都。一图:蔡洋、管家、孙家、大广、田济、孙王、清洋、新桥、金田、郭蔡;
三十三都。二图:各自壕、长大林、泉井、田洋、十甲、铺司、凤洋、三甲;
三十四都。一图:李施、黄施、戴林、平桥、九僧、长泾岸、吴赵;
三十四都。二图:叶家、严家、山坑、谷岙、安容、苍奥、丁家;
三十五都。一图:西夏、毛林、长大、井头、湖田、坦田王、墩头;
三十五都。二图:两爿墩、横塘、下陈;
三十六都。一图:上管、朱庄、蒋庄、许庄、尤庄、陈庄、曹庄、黄庄;
三十六都。二图:下浦胡、龚庄、各自壕、方家垷、李家洋、石曲、邵家;
三十七都。一图:石曲、洪洋、仓前、李家洋、庄前、八分、西车、泾边;
三十七都。二图:白峰、浮排、洪洋、殿桥、十分、亭屿、山后、瓦屿、下尤、下泾;
三十八都。一图:南栅、河西、三桥、西岸、小岙王、四衙、杨载、田洋、石砰、白峰岙、大岙、山坑;
三十八都。二图:龙头王、当角桥、邮亭、三桥、石曲、下马堂、灵香店、高楼张、将军桥、下料洋;
三十九都。一图:山下、前洋、蒋岙、螺洋;
三十九都。二图:上岙、中岙、下岙、鉴洋、山前、岭下;
四十都。一图:水林、董家、南中、南上、下保、街头、平桥、藕池、高窍、半洋、田洋、上保、山东、墙里贺;
四十都。二图:上宅、东鉴、下山头、前毕、后毕、高洋应、车头、后孙、梅山;
四十一都。一图:下庄卢、横山头、药山、小稠、上山童、应王、下岭、岙王;
四十二都一图:前洋、前王、岙里、后洋金、下朱、埠石、韩岙、杜岙、岭下、殿后、栅岭、井头、邵家;
四十三都。一图:金应王、余克解、高桥、马铺桥、章陈罗、前洋郏、管家岸、三角陈、前张、麻车、蔡管王、赵林於、后於;
四十三都。二图:水里、后洋洪、后於、卖猪桥、后蔡、古宅、松堂、将军、上岸、西金、小板桥、港头、当角桥、潘盛、上洋;
(以上有部分今属黄岩、椒江、温岭)(清代区划见《光绪黄岩县志》)
宣统元年(1909),筹行自治,划分乡、镇,二年(1910)实施,东南乡(今属路桥区范围)分为路桥镇和同蟾、新桥、横街、启明、镇鲍、同仁、下梁、正鉴、金清九乡。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实施乡镇自治。沿袭清末旧制,黄岩县共1城2镇29乡,东南乡有路桥镇暨同蟾、新桥、横街、启明、镇鲍、同仁、下梁、正鉴、金清9乡,外加黄琅诸地。
1913年1月,全县共划为2镇32乡,东南乡不变。
1914年2月,停办民选自治,开办官办自治,全县划分为9自治区:城区为第一区,东乡为第二区,东南乡划分成第三、第四、第五区,南乡为第六区,西乡为第七、第八区,北乡为第九区。路桥区由合同蟾乡、路桥镇合并组成,区设自治分驻所,由县委员。
1927年清丈后,旧都图废而不用。
1928年,黄岩全县1城2镇32乡,划分480街村。旋复改街村制为村里制,集镇为村,在乡为里。划40区、401村、2276闾(5邻为闾)、11615邻(以5户为邻,实际平均以10户为邻)。今路桥区境内有:路桥区、同蟾区、白枫区、新桥区、横街区、下梁区、启明区、同仁区、正鉴区、镇鲍区、金清区等11区。
1930年1月,全县划分为7区:以城区、北乡并为第一区,东乡仍为第二区,将东南乡编为第三(路桥)、第四(横街)两区,改南乡为第五区,改西乡第七、第八为第六、第七区,设区公所于城区、洪家、横街、路桥、院桥、头陀、乌岩等外。
改村、里为乡、镇,1930年开始至1931年完成,编并各村里为175乡镇。今路桥区地域内有:狮虎乡(一半)、稠开乡、殿邵乡、桐北乡、和平乡、蟾东乡、蟾西乡、罗洋乡、梅峰乡、白峰桥乡、江左乡、石曲镇、抱澄乡、林龙乡、长浦乡,项浦乡、三桥镇、河西乡、南栅乡、邮亭镇、河东乡、人山乡、和平乡、圣范乡、泾阳乡、保全乡、联川乡、清沧乡、泉井乡、田际乡、新桥乡、联阳乡、横街镇、洋屿乡、鼎桥乡、马林乡、启明上乡、王蒋乡、启明下乡、镇中乡、水龙乡、杨鲍乡、竿蓬乡、沙汇乡、南关乡、同仁上乡、同仁下乡、正鉴上乡、正鉴下乡、下梁乡、梁岙乡、同郑乡、卷洞桥乡、蒋家乡、金清镇、五丰乡、靖海乡、河清乡、分水乡。
1934年4月,内政部颁发改进地方自治原则,规定县自治区域为县及乡镇二级,除特例外,不复设区。黄岩县复缩编为54乡镇。今路桥区地域内有路桥、石曲、新桥、横街、金清5镇,与竞存、殿马、互助、联洋、峰江、保全、启明、同正、镇鲍、下梁等10乡,和灵济乡(长浦部分)。
1935年4月,黄岩县将各区公所一律裁撤,改组为乡镇联合办事处。乡镇以下推行保甲制,初以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后辖数不等。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6月,将第二、第三、第四区编并为路桥区,第一、第五、第六区编并为院桥区,改第七区为乌岩区,全县缩编为3区,各设区署1所。
1938年,灵山从镇鲍中划出,同仁从同正中划出,新民从新桥中划出,增设3乡,全县共有57乡镇。路桥镇为县直属,路桥区内有石曲镇、互助乡、竞存乡、殿马乡、峰江乡,灵济乡,峰江乡、保全乡、新民乡、新桥镇、横街镇、启明乡、灵山乡、镇鲍乡、同正乡、同仁乡、下梁乡、金清镇等,联洋乡属院桥区。
1939年,又将原隶路桥区之第三区分划为横街区。全县共划为5区4直属乡镇。9月,国民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区署为县政府辅助机关,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镇办理各项行政及自治事务。
1940年1月,县派出机构路桥区署划出东部,增设横街区署。4月,宁南乡划分为岭上、岭下两乡。黄岩有58个乡镇:城南、城北、镇东、西山、东山、洪家、沙北、双河、三海、鲍龙、沙南、灵济、徐山、殿马、竞存、圣屿、路桥、石曲、启明、灵山、镇鲍、同正、金清、下梁、同仁、横街、新民、新桥、保全、峰江、联洋、鉴湖、院桥、岩前、沙埠、三童、永宁、鼓屿、孝友、万全、临古、茅畲、秀川、秀南、秀西、岭下、岭上、黄岩溪、宁溪、柔极、乌岩、青江、潮济、江岙、头陀、拱西、拱中、拱东,分属路桥、横街、院桥、头陀、乌岩、洪家各区。东南乡的互助乡改名圣屿乡,横街镇改名为安宝镇。每乡镇所辖的保最多为32保,少者为10保,而以15~30保为中数。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奉省令,将路桥、院桥、横街、头陀4区署撤消,仅存乌岩区署。
1946年2月1日,又奉准恢复横街区署。横街区署除管辖11乡镇外,复以路桥区之峰江、灵济、鲍龙、三海、沙南等5乡划归管辖,同时将横街区改称安宝区。8月底,又奉省令将安宝、乌岩两区裁撤。
1947年,经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即台州专署)集议,规定黄岩县58乡镇应调整为41乡镇,继由县参议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改编为42乡镇。今路桥区境内有路桥镇、石曲镇、竞马乡(竞存、殿马)、圣屿乡、峰江乡、保全乡、新桥乡(新民并入)、安宝乡(原安宝镇)、启明乡、镇山乡(镇鲍、灵山)、下梁乡、联同乡(同正、同仁)、金清镇,和鉴洋乡的联洋部分、灵济乡的长浦。
1948年1月,复奉省令恢复乌岩区署,10月恢复路桥区署。
1949年5月29日,原黄岩县和平解放。6月1日,黄乐县人民政府由乐清大荆迁到黄岩。14日,黄岩县人民政府成立,辖城关、乌岩、头陀、院桥、路桥、双洪、金横7个区,58个乡镇。其中路桥区辖路桥镇、联洋乡、竞马乡、圣屿乡、路西乡、路东乡、石曲乡、峰江乡、安溶乡、保全乡、新桥乡1镇10乡,金横区辖安宝乡、启明乡、镇山乡、联同乡、下梁乡、金清乡6乡。
解放前,以浪矶山主峰大尖山头为界,北半部属黄岩县,南半部属温岭县。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建 区 前
 
1950年1月,浪矶山诸岛解放,建政为黄琅乡,即以原温岭县必胜乡所属的白沙山、黄礁、白果、道士冠等岛屿和原黄岩县琅玑山乡的浪矶山、三山头等岛合并而成。11月,建立浦北乡(因地处青龙浦以北得名),全县乡镇增至69个。
1951年3月,黄岩县分设宁溪、乌岩、头陀、澄江、院桥、桐屿、路桥(镇)、洪家、三甲、新桥、金清11个区129个乡镇,其中划出路桥区东南一部分与金横区一部分组成新桥区(新成立的新桥区辖原路桥区的新桥、峰江、安溶、保全4乡及原金横区的安宝乡、下梁乡),留下的金横区部分改名金清区;9月,路桥区划分为路桥镇(直属镇)和桐屿区。至此,路桥镇辖有石曲乡,下马乡(从石曲乡分出),马铺乡,路西乡(从马铺乡分出),路东乡;桐屿区辖有民主乡(原竞存乡),共和乡(原竞马乡),桐屿乡(原圣屿乡),联洋乡、下岭乡、南山乡(上三乡均螺洋地)。长浦乡从灵济分出,仍属洪家区(1956年后划入路桥区)。新桥区辖有新桥乡、新民乡、平桥乡,中庄乡(原启明乡),峰江乡,安溶乡,清陶乡,保全乡,横街乡、洋屿乡、上林乡(上三乡从安宝乡分出),下梁乡,沙岙乡(从下梁乡分出),卷桥乡(从下梁乡分出)。金清区下辖金清镇,启明乡、浦北乡(从启明乡分出),蓬街乡、鲍浦乡、镇海乡(镇山乡一分为三),百步乡、浦南乡(同仁乡一分为二),新市乡、双关乡(同正乡一分为二,部分并入镇海),分水乡,上塘乡,腰塘乡,五丰乡(温岭县必胜乡四个村划入),黄琅乡,白果乡。
1953年1月路桥镇改为路桥区(后桐屿区并入)。
1956年3月开始撤区并乡,6月完成。乡(镇)人民政府改为乡(镇)人民委员会,乡(镇)村制改为乡(镇)社(高级社)制,全县合并为57大乡。改路桥为直属镇,境域内还有:桐屿乡(民主、共和两乡并入)、马铺乡(路东乡、路西乡部分并入)、石曲乡(下马乡并入,路东部分并入)、螺洋乡(下岭、南山两乡并入)、长浦乡(灵济乡部分并入),以上属原路桥区;新桥乡(新民、平桥两乡大部分并入)、横街乡(洋屿、上林二乡并入)、峰江乡(安溶乡并入)、洪湖乡(清陶、保全、洪湖三乡合并)、下梁乡(沙岙、卷桥两乡并入),以上属原新桥区;金清镇、浦北乡(启明乡并入)、蓬街乡(鲍浦乡和镇海乡六、七个村并入)、百步乡(浦南乡并入)、新市乡(镇海、双关两乡部分并入)、分水乡(上塘乡和双关六村并入)、腰塘乡(五丰乡和双关乡八村并入)、黄琅乡(白果乡并入),以上属原金清区。
1957年8月,恢复区建制,境域内有路桥区、新桥区、金清区。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1月,黄岩全县成立10人民公社,境域内的路桥区、新桥区、金清区改为路桥人民公社、新桥人民公社、金清人民公社。
1959年4月,将大队改称为管理区,全县共有74个管理区:澄江辖10个,乌岩辖6个,宁溪辖5个,头陀辖6个,院桥辖6个,路桥辖8个(含从桐屿大队分出建立民主、共和二个管理区),海门辖6个,三甲辖7个,新桥辖8个,金清辖8个。8月,洪家人民公社从海门人民公社分出建立(兆桥划回洪家人民公社管辖),辖6个管理区。年末,城关、路桥定为县直属镇。
1961年7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9~10月,改以区设置人民公社为以管理区(原先的乡)设置人民公社,路桥人民公社、新桥人民公社、金清人民公社筹建县属区:路桥区、新桥区、金清区。路桥镇从路桥人民公社中划出,独立。灵济从长浦中划出,归洪家区管辖;境域内增设清陶、保全(上2公社从洪湖管理区划分),卷桥,四甲4个人民公社。路桥区属下:桐屿公社、民主公社、共和公社、螺洋公社、马铺公社、路东公社、石曲公社、长浦公社。新桥区属下:新桥公社、峰江公社、清陶公社、保全公社、横街公社、四甲公社、下梁公社、卷桥公社。金清区属下:金清公社、浦北公社、蓬街公社、百步公社、新市公社、分水公社、腰塘公社、黄琅公社。
1969年6月,公社管理委员会称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5月,县委决定撤销各区革组建立区公所。
1981年4月,公社革委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0年,成立海门特区。黄岩县辖2个直属镇、9个区,55个乡、12个区属镇。
1982年6月,路桥镇直属县;路桥区辖民主、共和、桐屿、马铺、路东、螺洋、石曲、长浦公社;新桥区辖新桥、峰江、清陶、保全、横街、四甲、下梁、卷桥公社;金清区辖金清镇以及浦北、蓬街、百步、新市、分水、腰塘、黄琅公社。
1983年8月至1984年3月,分批将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路桥区属下:桐屿乡、民主乡、共和乡、螺洋乡、马铺乡、路东乡、石曲乡、长浦乡。新桥区属下:新桥乡、峰江乡、清陶乡、保全乡、横街乡、四甲乡、下梁乡、卷桥乡。金清区属下:金清乡、浦北乡、蓬街乡、百步乡、新市乡、分水乡、腰塘乡、黄琅乡。路桥镇不变。
1984年,三甲、洪家2区划归椒江市,黄岩县剩有2个县直属镇、7个区。
1985年6月1日,桐屿、新桥、横街、院桥、宁溪、头陀6个乡改为建制镇(区属乡级)。
1986年8月蓬街经省民政厅批准设立建制镇。
1989年4月,路东、石曲、长浦乡并入路桥镇。以横街镇洋屿村、四甲乡及新桥镇泉井村三者组成新的洋屿乡。
1990年末,路桥区辖桐屿镇、民主乡、共和乡、马铺乡、螺洋乡;新桥区辖新桥镇、横街镇、洋屿乡、峰江乡、清陶乡、保全乡、下梁乡、卷桥乡;金清区辖金清镇、蓬街乡、浦北乡、百步乡、新市乡、分水乡、腰塘乡、黄琅乡。路桥镇不变。
1992年5月,黄岩市撤区扩镇并乡,撤7个区公所、29个乡、10个办事处,设置16个镇、10个乡。黄岩市东南部分(今路桥区范围)合并为:路桥(马铺乡并入)、桐屿(民主、共和2乡并入)、峰江(清陶、保全2乡并入)、新桥、横街(洋屿乡并入)、下梁(下梁、卷桥2乡合并)、金清(分水、腰塘2乡并入)、蓬街(浦北、新市、百步3乡并入)8个镇,螺洋、黄琅2个乡。
 
建 区 后
 
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路桥升级为县级区。路桥区成立后,下辖8个镇,2个乡。它们是路桥镇、桐屿镇、峰江镇、新桥镇、横街镇、下梁镇、蓬街镇、金清镇和螺洋乡、黄琅乡。
1995年11月26日,撤销路桥镇建制,分设为路桥、路南、路北3个街道办事处。
1998年10月,螺洋乡改为螺洋街道办事处。
2001年6月,撤销黄琅乡建制,并入金清镇行政区域。
2002年4月,下梁镇(横龙桥村并入新桥镇)及蓬街镇的11个行政村划入金清镇。同时,桐屿、峰江两镇改为街道办事处。
至此,路桥区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镇,它们是:路桥街道办事处、路南街道办事处、路北街道办事处、螺洋街道办事处、桐屿街道办事处、峰江街道办事处、新桥镇、横街镇、蓬街镇、金清镇。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