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处温兄弟洪洋建义庄
更新时间:2013-10-17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南宋时,百姓都得服重役,贵人却可以免除。
黄岩县的劳役也一样,摊派时,强者互相推诿,甚至大打出手;弱者无助,只好加倍承担。黄岩县令陈汶,看到这种弊端,首劝义役。办法是:随户产割田以为义役,自相推排,自立帐户,以谷物收入支付劳役。开始数年成效不错,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役的管理者私欲膨胀,从中获取非利,使得提供役田的人反不如提供劳役的人合算,“义役”名存实亡。
路桥洪洋人赵氏兄弟未贵时,也有田在役。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弟弟赵亥(即处良)登进士第,名列第三。赵亥要出去当官了,临行前,对兄长处温说:“我就要出门,不知何年何月才可回来?家里的事,全交给哥哥费神了。不过我有一事不能放心:我考取进士后,我们家也成了贵族,役可免了,田可归还了,这样于义理不符。我们兄弟要想个办法,使役田能永久留下来。”兄长称善。
弟弟走后,赵处温在家经营农田,精打细算,处处节约,完成课税之后,有余钱,即买田产。这样,积二十余年,买田200亩,于是在自己的旧屋基上,创建义庄。处温所建的义庄,门庭、馆舍、仓库、厨房、浴室一应俱备,且一钱一谷都不要其他人资助。有人说:“处温呵,一家的财力有限,为什么你不要别人帮助?”赵处温直爽地回答:“主要考虑到以后管理方便,不必牵制于人。”果然,义庄建成后,差不多用尽赵家的所有资财,已经无力再干其它的事了。
淳祐九年(1249),王华甫来黄岩任县令,再次大力动员诸村设立义役。他了解到赵处温的义庄有一定困难,就立下规定:当地凡是服役的,必须带田入庄,并到义庄劳动。还任命两个主事,经管义庄的230亩田的出入帐户,委托赵处温全权监管。
义庄建成后,凡在此劳役的人家衣食全依靠它供给。赵处温还拿出自家的储粮千石,供贫困人家丧葬嫁娶之用。
到了赵景纬继承县令,仍然委托赵处温管理义田。这样又经过了十年,通过赵处温出色管理经营,以赢利别买田百亩,加上以前所捐田一共得三百多亩。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后,赵处温就把其他入庄的田归还给各人。还建立了像模像样的谷仓。
赵处温的名气大了。此后,县里有要事,如缴税、浚河、铺路、造桥等大役,县令都来与赵处温商量,或委托他协办。
赵处温十分高兴,于是逢年过节,由义庄设宴,供乡民拜饮会集。乡民,尤其是穷苦人家,十分感激赵处温。为此,郑大惠写诗歌颂他:“月计簿书在两庑,岁积金谷排六仓”。民众请王县令作记,王县令欣然命笔,写了《洪洋义庄田记》。民众认为这样还不够,打算义庄里绘上赵处温像,祝寿他。赵处温却坚决不同意,结果取消了此议。
里中有矛盾事不想到官府解决,就来找赵处温解决。遇到这类事,赵处温都好言相劝,妥然处理,做到双方信服。有人打官司,官府有时拿不定主意,也多请赵处温共同商量。邻乡有为劳役事争辩时,便会有人出来说:“你们不看看洪洋赵宣义(即处温,民众尊称他‘宣义’)!”只这样一句话,大家就彼此相视,争辩立刻停止,事情便会顺利商定。
赵处温树立的榜样,虽然百姓称道,但对其他贵人来说,却是不少的压力。于是有人散布闲话:“赵氏为什么要设立义庄?还不是为自己求名。”处温做人一向小心谨慎,真不愿意听到别人论长论短,因此十分烦恼。
却说弟弟赵亥在外当官,开始任殿前司同副将,后来积功当上武翼大夫;改成文官后,出知滕州、贺州、广德州,世称“赵滕州”。当时同县杜范正在朝中当权,力促他到京城(杭州)任职,赵亥却以年老体衰辞官归里。
赵亥回来后,兄弟俩见面,十分高兴。高兴之余,哥哥就把别人的议论对弟弟说,不想弟弟倒十分坦然:“什么求名?要说求名,则浙江各地早已有人行此义举;而黄岩,则由陈县令首倡;要说义庄成功,则靠王县令、赵县令支持。功劳和名气都轮不到我们。我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义。”
处温叹道:“自王公、赵公去任后,义庄的经营越来越难了。乡里的公科私遣,都来向义庄白吃白拿,这样利润就微乎其微了;其他人,也都眼睁睁地盯着义庄的盈余,想尽办法来揩油,这样,义庄的利润就没有了。古人曰:‘数有成坏,时有兴废’,安能保证义庄今后能够坚持下去?”
弟弟安慰道:“建立义庄与粮仓的目的,是为了乡人的利益,本来就很难。兄长知难而进,克难善守,义之所以有终也。怎么知道吾乡以后就没有如兄长的,贡献出遗业,扩大其旧规,比今日更辉煌呢!”说得兄长也笑起来。
自此之后,赵处温做人更加温和谨慎,避开一切荣誉之事,使得那些不服的人渐渐气皆消散。
咸淳乙丑(1265),赵处温年已七十五岁,痰疾作,家里请来医生诊治。处温也懂得一些医学知识,就对医生说:“病已进入膏盲,任何药都不起作用了,只会是白白地浪费药物。我已用不着治疗了,你很忙,谢谢你到我这里来,我看你以后就不用再来了。”又对弟弟说:“我把家财全献给义庄,全靠你的支持。我死后,希望你把义庄办下去。”
医生回去后,处温静躺在床上,他回想起自己一生所做的事,虽然对本乡本里的穷人有点帮助,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富人照样富,穷人照样穷。想到这里,他感慨万分,吩咐家人速拿纸笔来,他挣扎起来,疾书“大海纤尘,红炉片雪”数语而终,时仲冬三日也。涩水阅此,默然良久,赞道:“大海纤尘知近陆,红炉片雪觉临春。”
弟弟赵亥卒后,附葬其兄墓侧,以示与其兄同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