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坐镇三府,保境安民
更新时间:2013-10-18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方国珍占领浙东三郡,击败张士诚后,达到鼎盛时期。此时,同县章子善,向国珍献计进取中原。章子善说:“治乱有循环之运,元朝的气数已尽。今豪杰四起,有分裂之势。足下奋臂一呼,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可立而待,溯江而上,则南北中绝,拥有运输粮食,舟师四出,则青徐辽海闽广瓯越可传檄而定,公能审视这样的形势,人心有所归属,则大事成矣。”
方国珍回答说:“君说得也对。但是聪明的人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朝廷虽无道,还可以迁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谁也当不了主。保境安民,等待真人出来,这就是我的志向。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章子善见方国珍忒小心谨慎、不想进取,只好怏怏离开。他出来后自我解嘲道:“有否雄心壮志,乃人之本性,劝说是徒劳的;竖子不足与谋,等着看别人演戏吧。”
自从方、张定下亲事后,国珍就班师回浙东。他把台州交给国璋、国瑛治理;把温州交给明善管辖;自己坐镇庆元,留下国珉作助手。
方国珍自至正八年起义,到至正十七年占有浙东三郡六州十一县,用时九全年。至正十七年后到至正二十七年归降朱元璋,足足有十年时间,辖境内平安无战事。
方国珍在管领三郡期间,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保境安民,避免战争。
元末的大多数起义军,没有固定的辖境,流动性很大,与官府和其他义军争城夺地,百姓极受其苦。杭州是江浙行省首府,重大兵祸就有三起。至正十二年七月项普略破杭州,义军纪律好,不杀不淫,招民投附;府库金帛,悉辇以去。元军收复杭城,四平章教化统军归,举火焚城,残荡殆尽。至正十六年,张士德提兵入杭州,士德军检刮虏掠,被普贤奴、杨完者赶跑,杨完者又纵兵大肆奸淫掳略,放火杀人。至正十七年,张士诚卷土重来,杨完者兵败被杀,张士诚就据有杭州。杭州经过这样的兵祸后,十室九空,死者过半。相对浙东三郡,方国珍兵克台州、庆元、温州,比较轻松,义军入城纪律良好,没有搔扰百姓,甚至对待元廷下层官吏,也大多录用,所以上下安心。
二、严刑执法,治理贪官。
方国珍治理三郡,刑法极严。盗匪扰乱地方,恶霸欺侮良民,流氓打架闹事,方国珍均严禁不贷。温州永嘉县丞达海、劣绅进士赵惟恒等,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方国珍就把他们游行示众,之后又把他们置于竹笼中沉入甬江中处死,并发布告示,警示官吏不得贪污坑害百姓。自此,浙东三郡吏治肃然。
三、兴修水利海塘,发展农业生产。
元朝浙东连年灾荒,不是旱灾,就是水灾。方国珍命令庆元、台州、温州各处官吏认真察看当地的农田情况,抓紧水利建设。
上虞县海堤年久失修,水淹成灾。国珍就亲自带着国珉与谋臣沿江察看,下令改用石砌海堤,修成后上虞县成为一片沃土。
元代台州,灾荒频繁,58年间,先后发生了18次灾荒,其中有十次是水旱灾。于是国璋、国瑛二人,在海门枫山到洋屿、横街一线修了塘堤,此塘一直沿续到松门;此外还在楚门一带围成许多塘堤,使楚门湾的大片海涂成为良田。
乐清县东、西两渠岁久淤塞,县令刘敬存带领民工,加阔加深了渠道,于是两渠复通,乃建宝带桥其上。又浚东小河至白沙,以泄溪流,舟楫可通,田得以灌溉,民甚便之。
浙东是水网地带,百姓往来不便,国珍命令修造桥梁。总计国珍管辖三郡期间,造桥七八十座。仅路桥就修了五、六座石桥。现在泽国镇还留下“三衙桥”和“四衙桥”,相传就是方国珍修造的。
水灾得到缓解,旱灾也相对减轻,农业生产有了发展,方国珍对境内之民施行轻徭薄敛,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四、兴办儒学,培养后备人才。
方国珍要求三郡兴办儒学,亲自指定兴建庆元府学堂与黄岩羽山文献书院。余姚办儒学有阻,他便派刘仁本前去督办。方国珍要求自己的子侄必须读书。方礼、方行、方永、明洋一行人,都善诗。
五、发展海外贸易。
方国珍管领浙东三郡时期,发展与日本、高丽的贸易。那时方国珍的海军十分强大,盛时拥有兵船二千多艘,是当时中国水军力量最强大的,所向无敌,海盗行径是不可能发生的。日本商人老老实实地来华做生意,中国商人也高高兴兴地与他们贸易。这与后来朱元璋为了防止方国珍、张士诚余众造反,毁船禁海,造成明朝前期、中期倭寇泛滥的情况,有天壤之别。
方国珍在台、温、庆三府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十多年,鼓励农工商学,轻徭薄赋,大大改善了浙东经济条件。又实施保境安民,避免了战争的祸害,比起战事不断的中原,浙东可谓天堂。涩水有诗《咏方国珍》:
洋屿青青出海精,挥锄带领掘元坟。
王林洋畔不华死,五虎门前只班擒。
保境三州兴水利,修文东海续兰亭。
方家坫上英雄出,留待乡亲话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