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历史名人故事

陶宗仪隐居求学问

更新时间:2013-10-18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陶宗仪,字九成,黄岩清阳(即路桥下陶)人。宗仪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积极上进,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了增长见识,陶宗仪在青年时游历浙东、浙西,师从当时著名的学者张翥、李孝光、杜本,向他们学习历史与经文诗歌。

老师们、朋友们都认为陶宗仪的学问已经很好了,劝他参加进士考试;陶宗仪也以为自己的学问足可以建治国家,扬名自身,欣然往赴京师,参加考试,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岁。可是他秉性耿直,敢于议论政事,主考官怕惹出麻烦,不肯录取他,结果陶宗仪名落孙山。这时,陶宗仪猛然醒悟,明白朝廷是不会用南人的,也不会用有才华的人。从此以后就绝意功名。

此前,宗仪的大姐宗媛已在至正五年出嫁,第二年母亲亡故,父亲又在浙西等地做官,家里虽有两个弟弟,但年纪太轻,料理农事有困难,因此落榜后的宗仪打算回家种田守业。可是就在这年年底,同乡方国珍起义了,起义军发展得很快,旬月间,有数千人响应,元廷派兵往讨,黄岩东南乡战事不断,交通基本阻断了。

宗仪到了浙西,大家都劝他不可以回去。朋友王蒙还给他做月老,把表妹费元珍介绍给陶宗仪。元珍的父亲是松江昭武大将军、都漕运粮万户费雄。俗话说:“亲挽亲,泥壁稻秆精。”两家的父亲都在浙西做官,两家同样有着高贵的皇族血统,两人又知书达理,这门亲事一说就合。陶宗仪就在费家结婚。

这时泰不华任江东廉访使,正为朝廷荐举人才。泰不华也师事周仁荣、李孝光。周仁荣是陶煜、陶复初的老师,李孝光是陶宗仪的老师,泰不华当然深知陶宗仪的学问人品,就推举他为“行人”。但是陶宗仪已经明白,即使当上元朝的官吏,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一点,父亲已有深切的感受;但他绝意为吏,更重要的原因是想专心研究学问。于是婉言谢绝了泰不华的荐举。过了两年,南台御史丑驴又推举他当“教官”,当然,也被他拒绝了。陶宗仪说:“我已习惯于田间劳动,随便读读书,却不习惯在官场上做事。”

这时天下大乱。方国珍首义后,过了两三年,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也起义了,全国风云突变,战争不断。妻子元珍也不希望丈夫出去当差,她说:“相公,外面兵荒马乱,还不如松江平静。你种田读书,我纺纱织布,一家人生活还过得去。你若觉得长期在岳父家不便,我们可以搬出去,你也可以找些学生来教。”

有了妻子这么一席话,宗仪就决定移居城北泗水之南,筑了草屋数间,开始过起种田兼带徒授课的生活。此时的松江还比较平静,宗仪邀请老师朋友们前来做客。他们来了之后,十分钦佩,杜本为草堂书额,张煮、李孝光撰写草堂记。

至正十四年,方国珍攻占台州。陶宗仪正为姐妹兄弟们的安危担心,却接到消息,说他们均无恙,宗仪十分高兴。至正十五年,方国珍占领了庆元。

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渡江南下,陷平江、湖州、松江及常州诸路,改平江(苏州)为隆平府,自高邮来都之。张士诚打听到陶宗仪学问非凡,想请他出来做自己的幕府。宗仪见士诚生活奢靡,不能约束部下,不像个有始有终能成功的人,所以不想出来,他说:“宗仪只是个读书人,以教徒种田为生,并不懂得军事谋略,只怕耽误大帅的事业,恕不从命。”士诚只得作罢。

至正十七年,张士诚的势力深入到方国珍的地盘边上,方国珍感到受到威胁,元廷乘机升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参政,命他率兵攻打张士诚。方国珍率兄弟子侄围攻昆山与太仓,七战七胜,打得张士诚毫无办法,只好答应降元。元廷命国珍罢兵,战事停了下来。松江没有遭受战祸。

突然有一天,宗仪的草堂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学友朱右,另一个是自己的大弟宗传,这使宗仪喜不自禁。朱右亦拜李孝光为师,宗仪应称他学兄,但这时李孝光已经故世,他们谈起老师,唏嘘不已。宗仪向宗传打听姐妹和弟弟的情况,宗传说:“自从方氏兄弟管理台州以来,民众安居乐业。大姐与弟妹们均好。国珍兄弟对陶家十分器重,已任命小弟为临海县尹。”朱右接着说:“方大帅尊贤重士,小弟也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员外郎。这次愚弟来,转达大帅意思,大帅想请九成兄出来帮助他谋划大事。”

宗仪说:“我以耕读授徒为业,立志已定,不想出去做事。大姐及诸弟妹在临海受到方将军兄弟照顾,日子过得不错,宗仪十分感谢,伯贤(朱右)兄回去代我谢谢方将军。宗仪十分敬重方将军为浙东民众所做的一切。”原来宗仪比较了各路义军,认为方国珍比张士诚好。方氏兄弟占据浙东三郡,保境安民,兴修水利,兴办儒学,大力招募文人作谋士,对待原有元廷官吏也十分宽容,只要他们愿意效力,均大多留用,所以百姓安居乐业。但是陶宗仪已决心献身学问,此外的一切都不感心趣。

朱右见宗仪的主意已定,不再劝说,玩了几天之后,与宗传一道回去复命。国珍只得作罢。

宗仪的父亲在至正十六年冬任上虞典史,至正十八年九月卒于绍兴都昌坊寓舍。此时道路未通,陶煜只得寓殡在绍兴玉笥山之原。

张士诚被方国珍打得焦头烂额后,“乃托丁氏往来说合,结为婚姻,于是两境之民稍息”。局势平静后,道路复通,陶宗仪兄弟才把父亲的榇柩送归家乡,合葬在逍岙之原妻墓旁。当地称之为“郡马坟”。

陶宗仪不为富贵功名所动,安贫乐道,一心做学问,大家越来越敬佩他。元末四大画家(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与陶宗仪均十分要好,王蒙与宗仪尤其感情真挚,为他画《南村草堂图》与《南村真逸图》。倪瓒题《南村真逸图》曰:“叔明(王蒙)每过九成隐居,动辄流连日月,遇兴酣落笔,以写所为。”黄公望也画《南村草堂图》,倪瓒画《南村隐居图》,吴镇画《野竹居图卷》,题“天台(古台州亦称‘天台’)陶九成来游醉李(在嘉兴),日会余精严僧舍……”;曹知白作《为陶九成八幅》。明初著名画家王冕绘《飞白竹图》,并题:“赤城陶九成故家士也,温粹雅淡,有出尘风韵,诗书之暇,每以翰墨自适。余寄西湖之滨,九成时来会,谈论竟日,退有不忍。”这些人或画或诗,可见对陶宗仪的器重。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廷诏徵儒士,知府两次荐举,陶宗仪均以老病推辞掉。说:“为巢父,为许由,为严子陵,击壤而歌,以为太平之幸民,不亦乐乎。”

陶宗仪晚年仍然是“白发垂垂劳教业”。洪武二十九年三月,陶宗仪率领学生赴南京参加礼部考试,学生考中的很多,为奖励他,皇帝朱元璋赐钱给他。陶宗仪大概活了80岁,死后葬在松江。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