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雷义筑五丰闸
更新时间:2013-10-18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在金清、蓬街沿海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四塘底》,其词曰:
高楼堂屋吴家里,尖顶茅厂四塘底。
熬筋苦辣讨海人,脚脚踏落烂污泥。
咸水田,白稀稀,一年收入只百几;
塘里怕天旱,塘外怕潮水,
交了租头剩升米,三餐麦糊过虾虮。
这首谚谣,被一个人听到,心里很不是滋味。此人叫吴雷,字希霖,号雨田,他家就住在金清腰塘吴家里。他家境富裕,自然住着高楼堂屋;而在吴家里的外面,却是称作“四塘底”的地方,百姓穷困,住的都是尖顶茅厂屋。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四塘底的地方,常受台风、海潮影响,粮食常常断粒无收。清咸丰四年(1854)秋,台风又一次肆虐,海潮横溢,四塘底及金清、蓬街沿海又一次田舍荡然无存,积尸遍野。面对如此惨况,吴雷决心出资修筑五丰闸。
此地附近原有永丰闸、旧时是监侧小埭,宋元祐间提刑罗适始建为闸,南宋淳熙九年朱熹重修。但由于时间久远,旧闸早已败坏,失去作用。吴雷重新规划,经过仔细选择,决定把五丰闸建在金清三塘河入港口。咸丰六年(1856)正式动工,此时他只有二十四岁。
建闸期间,他每日到工地督导。但建闸工程巨大,十分辛苦,眼前又见不到的效益,怨言开始浮现,工程进展缓慢。吴雷了解到情况,又深入到有影响的民工中,逐个动员。民工被感动了,互相鼓励,这样历时4年,五丰闸终于在咸丰十年建成。
接着,就遇特大的台风海潮,五丰闸经受住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才心服口服,感谢吴雷的义举。五丰闸至今仍发挥作用。
同治十三年(1874),吴雷出资雇工,围筑琅玑山塘。因为受暴风雨和海潮袭击,海塘屡筑屡塌,辛苦万状。吴雷变卖家产支付费用。修筑海塘,历时20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筑成自太婆岙山嘴至剑门港口,长4公里许的海塘,围田约2000亩,并建成雨田闸和吴闸。海塘与水闸建成,沿海居民深获其益,吴雷家却从十分富裕变得一贫如洗,但他毫不后悔。
吴雷还在吴月桥建金清书院,并在书院内建文昌阁。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雷卒,终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