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历史名人故事

杨晨题诗文昌阁

更新时间:2013-10-18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路桥最早的文化学府要算是“文昌阁”了。文昌阁位于南星桥(俗称磨石桥)侧,三汊水交流处。前有二层楼三间,中当大门用;后有二层楼五间,是主房;左右厢房二层楼各三间;最后是平房八间。门楼亦称“奎星楼”,奎星双眼突出,一手高举毛笔,一手持卷本,作点中之态。主楼用四正柱立于浮雕的大青石磉上,雕梁画栋;内祀文武二圣。

文昌阁创建于清代中早期,相传康熙年间三藩之一耿精忠部下曾养性曾驻兵于此。曾养性历览形势,命兵筑堤成址,始立神祠。

嘉庆初期,阮元任浙江学政。他一生清廉,勤於政事,以提倡学术自任。一次,他来黄岩视察教育,看过九峰书院后,还较满意,又提出来要到下面的路桥看看,县令只得陪同他。阮元看过之后,对县令说:

“路桥是个大镇,商业繁荣,民资丰厚,照理应该有良好的教育与它相匹配。但路桥的教育落后,尽是些私塾学馆。现在的西方社会非常发达,我们要提倡西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科学。不能老靠私塾中老先生来教八股文,八股文非但无用,而且有才质穷人家子弟读不起;应该建立书院,让平民百姓的孩子都能来读书,要请有新学问的新先生来教社会有用的知识。”

县令自然诺诺。这一夜,阮元就宿在文昌阁,与县令作彻夜长谈,规划路桥未来的教育事业。阮元回去后,县令立即行动,按照阮元的意见,划出文昌阁的一部分设立翼文书院,开始招收民间的子弟入学。

翼文书院开办后,因课程增加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很得有识之志赞赏。有一个石曲少年,马上从泽国转过来读书。此人叫李诚,少时师从泽国戚学标学习经学、训诂。其父李秉钧得知翼文书院有新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儿子,立即叫他回来进翼文书院读书。一时间,路桥文风大开,路桥学弟以进入翼文书院为荣。

随着书院的扩大,经费不足了,乃由河西人杨友声(字莺谷,五品衔,寿昌县学训导)出面,向里人筹置农田百亩,以助膏火;杨友声又向县令提出,请拨县粮余钱补充为山长(校长)修脯(工资)。经费解决了,翼文书院办得更加有声有色。杨友声把儿子杨晨送入翼文书院读书。

同治年间,知府刘敖改“翼文书院”为“文达书院”,以纪念阮元倡导办院。

杨晨幼有神童之称,在书院学成后,参加科举考试,他十五岁府试第二,二十一岁中举人,三十三岁中进士,殿试冠浙人,为二甲八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协修、编修。甲申(1884)考取御史,乙酉(1885)充顺天乡试同考官,补山东道监察御史,再补河南道御史。

杨晨做官后,仍十分关心乡里教育事业。光绪十七、八年,他辞官回乡主讲路桥文达书院,并捐助经、史、子、集图书二千卷。一天,人散夜静,杨晨回想前贤办学之道,心潮澎湃,夜不能眠,起来提笔楷书一诗,题为《登文昌阁》,诗曰:

杰阁峥嵘傍斗杓,使君当日此停轺。

双峰山映三汊水,十里街分五道桥。

经学静轩传世业,儒宗云海树风标。

我来花外扶筇立,喜听书声满绮寮。

斗杓,指北斗七星,即文昌星。使君指阮元;停轺:停车。双峰:指大、小人尖。五道桥:不是确数,一说指横跨月河上的桥:如福星桥、中桥、涌金桥(三桥)、卖芝桥、王桥;一说指主街道上的桥:如福星桥、新安桥、南星桥(磨石桥)、三透里桥、塘桥。李静轩,石曲人,嘉庆癸酉拔贡,后任云南省姚州通判、同知,新平、顺宁知县;也学着阮元榜样,筑桂香书院。黄云海,南栅人,禀生。——颈联点明文昌阁是路桥文化渊薮。

杨晨写罢,后来叫人刻在长方形枣树板上,悬在文昌阁奎星楼窗口,以鼓励学子们努力继承前贤的足迹前进。

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令韩铨,改立学堂,名曰“筠美”,附设文达初等小学。民国十八年(1929)并为完全小学。民国二十一年称黄岩第四区中心小学。1941年4月19日,日寇在海门登陆,5月1日,流窜到路桥,放火烧光第四区中心小学及北斗宫。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