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璜书画称双绝
更新时间:2013-10-18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抗战胜利,柯璜留在重庆,为艺术教育奔走呼号。解放前夕,众多革命志士被杀害于荒山野岭,他曾冒险掩埋烈士遗骸,还曾掩护共产党人和起义人员投奔解放区。1949年春,与美术、教育界知名人士办蜀中艺术专科学校,被推为校长。
重庆解放后,柯璜欣然下山,一改过去不为政不为官的信条,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重庆市人民委员等职,以新的姿态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行列。1951年,蜀中艺专与西南美专合并为重庆艺专,柯任校长。后艺专并入西南师院美术系,柯任西南师院筹备主任,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南美协主席、重庆市文史馆副馆长、政协四川省常务委员。不久,又被推举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时,因为年事已高,路途又远,未能按时赴京。周恩来总理知道后,立即电话通知重庆市政府,责成专人陪送柯璜赴会。柯璜到京后,与老友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齐白石、马寅初、梁漱冥、邓初民等欢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他激动地说:“我一生苦苦追求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一辈子学做人讲做人,临到老才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
1957年,柯璜回山西太原定居,任山西省美协主席,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
柯璜钟爱书法艺术,在山西大学任教时,兼授美学和书法艺术,已有一定深度的美学观和书法技巧。他自称三十学书,四十学画,五十学诗。初期他酷爱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后来学习张芝、张旭、怀素草书。每日书写屏联二三十幅,数十年如一日。到三十年代,柯璜书画艺术进入顶峰时期。当时人们以求得一幅柯璜书画为喜,而柯璜对于求书画者,向不拒,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乡人学士,都是同样对待。文人墨客形容他“日书万言,每墨一斗”。事实也是这样,当时全靠手工磨墨,每日的大量用墨成了问题,便请人设计制作了一台简易磨墨机才供上使用。可是不久就把两只砚台底磨穿了,他只得雇了两名磨墨工专司磨墨,可见当时的创作盛况。他的作品遍散于民间,公共场所、商店、住宅多有他的字幅,不少手迹在太原、重庆、浙江等地被摩崖石刻或勒石碑林。
三十年代初柯璜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恰好齐璜白石也在北京居住,两个人合作扇面,齐璜绘画,柯璜题诗,末了柯璜风趣地落款“二璜唱双簧”,这一趣闻一直流传在书画界,人们美称为“中华双璜”。
柯璜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居多,尤其以草书最为突出,他师古而不摹古,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似我非我,我与造化融合为古今未有之生灵,立于天地间。”从而独创了自己的龙蛇大草风格。他酷爱大自然,心境溶于自然。常见他面对大山名川,异藤怪树宁神观察或者徒手空书。他说:“欲得于笔,必先妙于心,才能书之大开大合,犹如江河曲伸之自然。”他的草书大量使用回旋连笔,参差布白,结体连续突变,展现出连绵不断的壮美气势,整个作品高华圆润,清劲浑熟,放逸而不轻狂,动不失规矩,静不失变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
柯璜书写大字时,预先炖墨令热;接着双目微合,宁神静气片刻;最后拿起8斤铜管,趁热书写,下笔迅疾,一气呵成,边吟诗,边落笔,诗吟完,书亦就,得意之时,大吼一声,笔墨如暴风雨骤至。
柯璜善画花卉、紫藤、青松。所画紫藤,虬枝缠绕,着色秾丽,纯以大草之法。所画花卉超脱飘逸,自成一格,“画叶不钩针,画花不点心”。晚年喜画山水,具有独特的泼墨大写意,落笔草草却布局严谨,逸气纵横,气势磅礴。
抗战时期,柯璜的书画作品常被当局作为国礼馈赠盟邦友人。1955年,印尼总统苏加诺首次访华时,见到柯璜画的一幅古柏,浑健雄伟,森森参天,赞不绝口;周恩来总理即拿来作为国礼赠送给他。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编印《中国画》创刊号,有古今40幅画,柯在当代人仅有3幅中占1幅。
柯璜诗作刚劲奔放,洒脱自如,不落俗套。董必武、马寅初、冯玉祥、郭沫若、黄炎培等常与柯璜议论时政,吟诗和唱。1953年,董必武同志为柯横所作的《屈原》画像题诗:“多艰一念悯民生,志洁行芳太史评。二千二百三十祭,犹见柯璜画屈平。”陈毅同志也很看重柯璜,1959年,陈毅同志在山西视察时,曾会见了柯璜,并合影留念。
柯璜于1963年11月卒于太原,终年87岁。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以及李雪峰、王世英等都送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