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水利 围垦
更新时间:2013-10-10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第一章 水 利
第一节 水域 水系
第一节 水域 水系
路桥区总水域面积(包括新围涂部分)为22.5平方千米,相应水域率8.14%,总蓄水量4213.3万立方米。
金清水系是温黄平原主要水系,覆盖路桥区、温岭市,北达椒江区,本区境内为250平方千米。位于鲍浦以北的各河及永宁河(东官河)和徐山泾流经双龙闸、栅浦闸、岩头闸注入椒江,鲍浦以南各河通过金清新闸流入海。
第二节 河流及治理
路桥区境内主要河道有南官河、永宁河、徐山泾、山水泾、长浦、青龙浦、新桥浦、三才泾、一条河、二条河、三条河、五条河、七条河、八条河、九条河。总河道323条,总长度701.52公里,河道水域面积15.44平方千米,河网水面率5.6%,水域容积3767.68万立方米。其中市级河道6条(南官河、永宁河、三才泾、徐山泾、山水泾、金清港),区级河道15条,区级以下河道302条。分布情况为西部少,东部多。东部以金清镇和蓬街镇河道总长最长,分别占全区河道总长度的25.09%和16.94%。
南 官 河
官河在吴越王钱镠统治时期于907~931年间开凿,是台州最大运河。南官河自黄岩城关南流经十里铺过坝头闸入境,向东南流经桐屿、马铺、路桥、白枫桥至上蔡,入温岭市泽国,最后到达温岭街,全长45公里,有9河936泾200余埭,灌田71万余亩。境内河长17.3公里,与金清水系相接。
北宋元祐七至九年(1092~1094)浙东提刑罗适主持疏浚官河并建闸。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淳熙元年(1174)、淳熙十一年、庆元二年(1196)、嘉定十七年(1224),元大德三年(1299)均对官河作过疏浚。明嘉靖十八年(1539),台州知府周志伟命黄岩知县方介征工开浚。明末清初,南官河淤塞,县城至路桥的船筏均由东官河(永宁河)通过。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行疏浚。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刘世宁疏浚自小南门到路桥一段,长约15公里,河宽16.5米,深5.5米,使全线恢复航运。同治三年(1864),乡民自筹经费,按田亩募工疏浚小南门至桐屿河段,但沿河闸坝未修,潮水涌入,不久又告淤塞。同治九年,知县孙熹发动20余万人次重浚,从小南门经路桥至十字泾河段,全长22.5公里,阔13.9米,深5米。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县关钟衡进行疏浚并在金寺堂筑金寺坝,以提高县城南郊各支河水位。
1933年开始黄岩县建设科对南官河分年分段疏浚:第一段,自小南门至金寺坝,长8048米,1933年3月开工至次年5月竣工。河口宽12.5米,深3.5米,底宽4米,挖土11万立方米。第二段,自金寺坝至石曲唐桥,长8980米,河口宽14米,底宽与深均3.5米,1938年1月开工至次年春,金寺坝至路桥三桥河段竣工。
1958年,黄岩县人民政府疏浚小南门至路桥河段,全长17公里,宽20米,深4.5米,挖土39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10万余工。
1962年长潭水库建成后,南官河作为水库灌区的配套工程列入疏浚计划。从1963年11月开始,分段加深拓宽。第一段,自西江至小南门;第二段,自小南门至金寺坝,长8010米;第三段,自金寺坝至十字泾口,河长8973米,口宽17.2米,底宽2.4米,平均水深2.6米,通过灌溉流量9立方米每秒。全线工程至1964年1月结束。但疏浚没有达到设计标准。
路桥建区后,1999年完成银安桥至河西桥河段砌石,并建便桥2座,投资为695万元; 12月开工建设桐屿街470米河段截弯取直,新建2座公路桥,拆迁民房218间,至次年完工,投资为872万元。2001年7月至2003年4月,完成建设银安桥至马铺新西段北岸砌石,投资为235万元。2002年1月至8月,完成市政广场南岸至原路北街道办事处围墙东侧河段砌石,投资为166万元。2003年6月至12月,完成奔腾无缝钢管厂至塑胶工业园区河段北岸砌石工程,投资为696万元。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完成桐屿1号桥至马铺新桥3.575公里河岸砌石;加上老街整治工程在内,至此南官河坝头至石曲青龙浦口两岸河岸全部完成砌石。2002年8月至12月,对境内17.31公里河段采用机械疏浚,挖土10.11万立方米,投资为307.42万元。
金 清 港
金清港为金清水系主干道。金清新闸上游尾闾段长9.67公里,1991年开凿,河口宽196米,底宽120米。
金清老港拓宽系金清新闸工程组成部分,为与排涝闸泄量配套,自22洞闸至新开引河段,河长6400米,河底宽90米渐扩至120米,堤顶高程6米。任务由路桥区和温岭市分摊35%和65%;工程于1997年2月23日开工,至1998年5月底完工,路桥区完成开挖土方91.43万立方米,征用土地151.52亩,实际支出1095万元。
拓宽后的金清港流域年均流量11.6亿立方米,年均流量36.8立方米/秒。
徐 山 泾
徐山泾为桐屿、路北排灌主要河道,长潭水库建成后,列入灌区配套工程。1963年11月至次年2月进行疏浚。河口宽18.6米,底宽2.6米,设计通过灌溉流量11立方米每秒。挖地13.39亩,挖橘2.03亩,拆建便桥13座,渡槽4座,投放劳力6.2万工,做土石方8.96万立方米,总投资10.67万元,其中劳动工折价6.2万元,由受益区域负担,余由国家投资。2003年2月开始采用机械疏浚境内河段,挖土2.88万立方米,投资104.2万元。
山 水 泾
山水泾从院桥太湖山来,在境内山水泾注入南官河,境内河道长8.17公里。1958年冬,对南山岗浅狭河段进行疏浚。1963年11月至1964年3月,又疏浚自鉴洋桥至路桥街道河段,长10公里。设计河口宽20-2l米,底宽3.5米,通过灌溉流量6—8立方米每秒。共投放劳动力6.7万工,做土方8万余立方米,国家投资4.87万元。
2002年2月至2003年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螺洋至三水泾口河段7.87公里,挖土4.04万立方米,投资102.3万元。从2003年10月开始,对镇中二桥至螺洋银苑桥河段2.1公里实施河岸砌石整治,完成石方3.56万立方米,土方11.36万立方米,2005年5月告竣。
永 宁 河
永宁河开凿于明代中叶,旧称东官河,北起椒江区栅浦,南至本区石曲唐桥接南官河,全长13公里,为当时水路捷道,境内河段长3.2公里。2002年8~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境内河段,设计口宽23米,深4.2米,挖土1.45万立方米,投资43万元。
长 浦 河
长浦河是路桥区西东走向主要河道之一,从石曲塘桥永宁河分流向东,直至十条河入海。民国期间,曾对以下二段加以疏浚:第一段自唐桥至下管小桥头,于1937年12月开工,至1939年2月完成,口宽14米,底宽及深均为3.5米,计挖土2.65万立方米;第二段自下管小桥头至三条河,于1942年11月开工,至12月完成,其深宽均与第一段相同,计挖土3173立方米。
长潭水库建成后,长浦河列入灌区河道配套工程,1963年11月动工疏浚石曲至三塘河河段,长10公里,设计口宽18米,底宽3米,深3.5米,通过灌溉流量3.8立方米每秒,计挖土10.4万立方米,拆建桥梁8座,工程于次年1月完工,共投工6.3万工,支出经费10.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万元。此次疏浚未达到设计要求,遂于1972年12月开工重浚自永宁河至双桥长6公里的河段,底宽2米,口宽18米,通过灌溉流量3.5立方米每秒,建便桥12座、公路桥1座,工程于1973年2月完成,投工8.12万工,国家投资11万元。为增强金清、三甲两区约3万亩农田的抗旱能力,1979年12月,又开工疏浚自双桥至八条河河段,长7.95公里,设计底宽1.5米,口宽18.45米,通过灌溉流量2.5立方米每秒。拆建便桥4座、小型机耕桥9座、中型机耕桥4座,投工2l.55万工,国家投资11万元,工程于次年2月竣工。
2003年3月由区水利部门组织,采用挖泥船疏永宁河至八条河河段,实施长度13.78公里,挖土1.738万立方米,投资89.8万元。
青 龙 浦
青龙浦为路桥区排灌的一条主干河道。自石曲新屋张引南官河水东流,经洪洋、洋屿殿、小五份、杨府庙,注入七条河,全长14.37公里。开凿年代随着海涂向东拓展而延伸。
石曲至洪洋泾河段,河床宽浅,硬滩较多,洪洋至三脚撑一段,迂回曲折,俗称“洋屿十八汇”,有碍农田排灌和内河航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县关钟衡主持作过疏浚。
民国时期又分年分段进行疏浚,计划河宽14米,底阔与深度均为3.5米。
第一段:从兴隆桥至三脚撑,长6202米,于1934年12月2日开工,至次年3月完成,计挖土5.53万立方米,建石桥2座,取直洋屿汇、牛卵子汇、厉家汇3处,缩短水程380米。
第二段:自三脚撑至杨府庙街,长3020米,于1938年3月5日开工,至次年2月9日竣工,计挖土2.05万立方米,迁移房屋6间,拆除废闸l座。
第三段:自杨府庙街向东经下杨屿殿至三条河,长2752米。于1942年11月25日开工疏浚,至12月5日完工,共挖土1.96万立方米。支出工资5881元,食米98石。
第四段:自三条河至五条河,于1944年冬征工疏浚。因时值旱灾严重,民众生活困苦,要求免服劳役,故先浚三塘河至四塘河一段,但出工人数甚少加之入冬以来雨雪连绵,所做工程仅及计划的4/10。
根据1963年长潭水库灌溉工程设计,永宁江以东几条干河,河床浅狭,断面不足,不能满足沿海地区农田灌溉、排涝需求,于1963年12月先疏浚青龙浦自石曲至杨府庙河段。设计进口水面高程1.3米,出口水面高程0.48米,河底宽度2.1米,通过灌溉流量3.48立方米每秒。工程于次年4月告竣。共投放劳力9.06万工,挖土14.5万立方米。1972年,又疏浚从四新街(杨府庙)到七塘河一段,12月动工,次年1月完工,全长4406米,底宽3米,口宽20米,通过流量3.5立方米每秒。共做土方11.1万立方米,石方380立方米,投放劳动力7.77万工,支出经费15.2万元。
到1987年,过水流量从原来的3.5立方米每秒降至1.7立方米每秒,农田抗旱排涝能力降低,航运受碍,故于12月中旬发动路桥、新桥、金清三区群众对青龙浦作全线疏浚。设计河口宽18.9米,河底宽1.4米,深3米,通过灌溉流量4.4立方米每秒;至12月底全线竣工,共做土方12.5万立方米,拆迁房屋100余间,投工16万工。国家投资40万元。
2002年8~12月,对全线采用机械疏浚,完成挖土11.1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83.8万元。
三 才 泾
三才泾,即洪府塘河,明正德初(1506~约1511)凿。境内河段北起蓬街镇双桥,南至靖海庙,长10.5公里。2004年6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1.41万立方米,投资104.5万元,设计口宽20米,水深3.5米。
七 条 河
七条河(七塘河)为沿海排涝入海主要干河,北起今椒江岩头闸,南至金清五洞闸,1951年4月开凿,至8月全线通水,全长21.36公里,境内自长浦河至五洞闸长9.8里。
1963年12月动工疏浚。从鲍浦口至青龙浦口,长4.48公里,设计河口宽25.4米,底宽4米;青龙浦口至三涂河口,长3.62公里,河口宽29.76米,底宽5.5米;三涂河口至五洞闸,长4.5公里,河口宽40.10米,底宽12米。排涝流量22—40-70立方米每秒。1964年2月竣工,共挖土67.93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42万工。
1976年2月中旬,三甲、新桥、金清等3区组织群众疏浚鲍浦口至五洞闸一段,长12.7公里,于下旬结束。施工不久多处出现坍方,总长达400多米,坍土约2万立方米。河道充水后,采用车壳船处理坍方,时达2月有余,耗资近4万元。
1982年2月,疏浚金清农场至五洞闸河段,长20公里,分别由洪家、三甲、金清、新桥等4个区负责施工,共投入劳动力30万工,日出勤最高达四五万人之多。一星期后,即告完工。共挖土20万立方米。鲍浦河口至长浦河河段,从原来18米宽拓浚到24米。
2005年9~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2.90万立方米,投资140万元。
其它河道
新桥浦 北起峰江南官河口,南至温岭市横龙桥,全长7.55公里,境内长6.09公里,河宽15.3米,深2.9米。2002年8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境内河段,挖土7.23万立方米,投资84.1万元。
一条河 河自椒江岩头至金清金星,境内河段长9.13里,河宽21米,水深3.6米。2003年2月至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全程,挖土8.51万立方米,投资131.4万元。
二条河 河自椒江区岩头至金清镇。路桥区境内北自竿蓬街,南至金清上塘港,长9.25公里,河宽23米,水深3.8米。2003年2月至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全段,挖土6.04万立方米,投资86.5万元。
三条河 河自椒江区岩头至金清。路桥区境内自蓬东至五丰闸,长9.4公里,河宽20米,水深3.6米。2003年2月至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8.42万立方米,投资115.5万元。
四条河 河自椒江区岩头至金清五丰闸。境内北起蓬东,南至五丰闸,长9.65公里,宽15米,水深3.1米。2001年1月至6月由蓬街镇政府组织,采用挖泥船疏浚蓬东至镇东,青龙浦口至尚家河长2.71公里,挖土2.8万立方米,投资28万元。
五条河 河自椒江岩头至金清五丰村。境内北起蓬东东岳庙,南至五丰村,长10.71公里,宽15米。2004年6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7.39万立方米,投资38.93万元。
八条河 属剑门港闸河系。自椒江岩头向南至金清镇解放闸。境内河段北起长浦河口,南至解放闸,长10.96公里,河宽18米,水深3米。2005年9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3.62万立方米,投资140万元。
九条河 属剑门港闸河系。河自长浦河口至金清全长10.96公里,河宽17米,水深3米。2004年6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3.77万立方米,投资70万元。
三涂直落河 属剑门港闸河系。河曲起金清三涂挖闸,东至剑门港闸,全长9.25公里,宽26米,水深3.50米。2004年6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0.37万立方米,投资112.4万元。
第三节 埭坝 水闸
宋元祐前,境内无闸,为解决农田灌溉,在河道上筑埭,御咸蓄淡,分级控制水位。宋元祐中,浙东提刑罗适在黄岩建闸。南宋淳熙九年(1182)提举浙东常平使朱熹奏请太府线,拟兴建金清、回浦、长浦、鲍步、蛟龙、陡门6闸,未及动工,朱熹调走,由提举勾龙昌泰完成。至淳祜十年,黄岩境内已建15闸,初步形成河网蓄泄系统。元、明时建闸较少。清乾隆间,知县刘世宁建白峰、朱桥、回龙、双龙、栅桥、西仙浦等6闸。清末黄岩增至28闸,境内的五丰闸建于咸丰十年(1860)。
1934年8月,温黄两县在金清港拉萨汇合力建成22孔的新金清闸,设计最大流量528立方米每秒。
20世纪50年代今路桥境内建成踏上头、友谊等8座水闸,60年代建成五洞闸、坝头等15座水闸。70年代建成剑门港、坝头上闸等16水闸。90年代温黄两县市合办建成金清新闸。至2009年,路桥区共有大小涵闸46座。
埭 坝
名 称 | 遗址位置 | 作 用 | 名 称 | 遗址位置 | 作 用 | |
飞凫乡坝(水磡埭) | 原民主乡泾口朱村 | 提高九龙泾与徐山泾水位 | 桥下坝 | 马铺桥北岸胜果泾口 | 蓄徐山及大仁山诸水 | |
新河坝 | 坝头村东泾口 | 提高凉坑堂东泾水位 | 七亩泾坝 |
马铺乡 三角陈村 |
蓄七亩泾水 | |
直筒坝 | 民主三官堂直筒泾口 | 蓄直筒泾之水 | 松塘坝 | 松塘村 | 蓄松塘泾水 | |
泥桥坝 | 原桐屿镇山西村 | 蓄后洋泾之水 | 下坝 | 原石曲乡西岸村 | 蓄下包泾水 | |
郑公埭 | 原桐屿镇附近 | 长浦埭 | 原长浦乡 | 出海口,洋屿闸建成后废 | ||
下洋埭 | 原螺洋乡后洋村 | 蓄下洋泾水 | 洋屿埭 | 原洋屿乡 | 出海口,洋屿闸建成后废 | |
岙王坝 | 原螺洋乡岙王村 | 蓄岙王之水 | 金家埭,旧名徐家埭 | 浦北王判桥侧 | 清咸丰间改置 | |
山查埭 | 螺洋乡上倪村 |
金清新闸
金清新闸工程是金清水系最大枢纽工程,也是浙江省重点水利工程。
金清新闸位于金清镇剑门港村,为大型水闸。一期工程由排涝闸、新引河、新引河公路桥、老港拓浚、老港堵坝等5部分组成。排涝闸集雨面积837.1平方公里,闸室总宽100.8米,10孔,净宽度84米,设计最大泄流量1446立方米每秒。一期工程于1991年5月28日开工,1995年4月12日试运行,1998年7月8日竣工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历时7年。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750万立方米,石方开挖12万立方米,砼45078立方米;耗用木材120立方米,钢材1605吨,水泥13523吨,总投资13668.73万元,其中省补助5200万元,地方筹措由黄岩、温岭按35%和65%比例投资。
金清新闸建成后,水闸主体工程经受了历史上罕见的1997年11号台风袭击考验。至2003年12月底,共开闸排涝644次,开闸调节金清新闸与新金清新闸区间河道水位449次,排涝总量约
金清新闸 |
五 洞 闸
五洞闸位于金清区腰塘乡下盟村七条河入港口。1959年冬动工兴建,1962年春建成。闸分5孔,总净宽15米。设计最大过闸流量为90立方米每秒。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受益面积12万亩。全闸工程量为土方3万立方米,石方2500立方米,混疑土906立方米,投工4.7万工,其中技工4500工。土方工程由金清受益区负担。国家投资材料及技工费36万元。
1962年8月,成立五洞闸管理所,配有专职管理人员3名。1972年改木质闸门为折板式钢丝水泥闸门,门高4米,宽3.18米。同时,将人力启闭机更换成电动启闭机,启闭力25吨力。同年,闸外护坦部分干砌块石被冲,采用块石填补。1981年又有部分被冲,10月改换条石直插修补,计用条石约47立方米。1982年护坦外抛石480立方米,支出1430元。由于该闸系无桩基础,1986年测得整个闸身沉陷11厘米。1987年,因梁板式桥板断裂,改为板式桥面,宽3.6米。
因金清新闸建设,自1995年后,该闸成为控制闸,最大过闸流量仅70立方米每秒。1999年对闸启闭机房进行拆建和管理房进行修理,投资18.5万元。2003年对管理房进行修理。
坝 头 闸
坝头闸是由引距195米的上、下两闸配套组成的船闸,位于桐屿街道坝头村南官河上。闸上为西江水系,闸下为金清水系。
清光绪二十一年(1985),知县关钟衡为提高城郊水位,于金寺堂东侧建滚水石坝一座,称金寺坝,长8.2米,坝顶呈龟壳状,吴淞标高4.42米。
1958年春,坝顶加高40厘米,以增西江流域蓄水量,但水上航运受阻。同年冬,拆除滚水坝北端一段,改建成1孔3米宽叠梁式控制闸,过水流量为5立方米每秒。为减少船只过闸时闸上水量流失,1960年在闸的上游约100米处,利用原2孔石桥,改建成1孔3米宽的简易平水闸,配套成船闸。
为使长潭水库水源畅达金清水系,1962年夏,将金寺坝剩余部分拆除,加设1孔4米宽的叠梁式控制闸,上游平水闸亦同时拆除。因过水量仍然为足,1963年疏浚南官河时,将2孔控制闸全部拆除,致使西江水位失控。经地区水利局派员查勘后,于1965年11月又动工重建坝头控制闸,至次年4月竣工。
新闸分3孔,系原黄土基础,底板为钢筋混凝土,闸底吴淞标高0.88米。闸身采用条石灰浆砌筑,插板式钢筋混凝土闸门高3.8米,每孔净宽3.8米,螺杆式电动启闭机启门为15吨力,设计过水流量20立方米每秒。
1973年冬,县航管所出资8万余元,在控制闸上游195米处,动工建钢筋混疑土结构的平水闸1座,1975年10月竣工。闸分3孔,中孔净宽3.5米,两边孔净宽各3米。
其他水闸
剑门港闸 剑门港闸位于金清剑门港村,所在河流三涂直河,1971年建成,闸门孔数为3孔,闸门总净宽9米,闸门型式插极式,受益面积3万亩,最大过水能力45立方米/秒,电、机、手方式启闭。1996年,对闸进行重大修理,混凝门闸门更换,启闭机房修理,胸墙内侧加固等。至2002年又更换了启闭机,安装备用发电机组等维修。
五丰闸 五丰闸位于金清镇五丰村,所在河流四条河,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吴雷捐资建,闸孔数1孔,闸门净宽3.2米,闸门型式是原叠式,2000年12月更换插极式,建造了启闭机房;按装启闭机,配备发电机,闸门启闭方式,电、机、手方式启闭。
三涂闸 三涂控制闸位于金清三涂村,所在河流三涂直河,建造于1972年,闸孔数3孔,闸孔总净宽9.9米,其中两边孔为3.2米中间孔3.5米,闸板型式插极式,最大过水能力25立方/秒,受益面积2万亩,闸板启闭方式:电、机、手三用方式启闭。2002年对管理房进行拆建。
环场东河闸 环场东河闸位于金清农垦场,所在河流三涂直河,建于1984年闸门孔数2孔,闸门总净宽6.4米,闸门型式插极式,最大过水能力20立米/秒,原是农垦场管理,后考虑八、九塘水系问题,后于2001年移交给五洞闸管理所管理,2004年对闸外两岸挡土墙进行砌石加固。
路桥区境内水闸
闸名 | 闸址 | 兴建年代 | 孔数 | 闸孔总净宽(米) | |
乡镇 | 村 | ||||
海晏闸 | 金清 | 南塘 | 1926 | 1 | 2.5 |
靖海庙闸 | 下梁 | 大浦 | 1952 | 1 | 3.1 |
踏上头闸 | 黄琅 | 海滨 | 1954 | 1 | 3.2 |
友谊闸 | 金清 | 下盟 | 1957 | 1 | 2.6 |
三条桥闸 | 横街 | 横街 | 1958 | 1 | 2.7 |
百洋闸 | 横街 | 百洋 | 1958 | 1 | 2.6 |
稻杆庙闸 | 横街 | 陈家 | 1958 | 1 | 2.1 |
下林桥闸 | 横街 | 马院 | 1958 | 1 | 2.0 |
丁桥街闸 | 横街 | 田水 | 1958 | 1 | 2.0 |
五丰闸 | 金清 | 五丰 | 1860 | 1 | 3.2 |
民丰闸 | 金清 | 民丰 | 1960 | 1 | 2.6 |
五洞闸 | 金清 | 下盟 | 1962 | 5 | 15.0 |
解放闸 | 金清 | 解放坦 | 1965 | 1 | 2.0 |
鱼场闸 | 金清 | 高升 | 1965 | 1 | 2.3 |
坝头下闸 | 桐屿 | 坝头 | 1965 | 1 | 11.4 |
南端闸 | 金清 | 金星 | 1966 | 1 | 2.5 |
胜利2号闸 | 蓬街 | 晨光 | 1967 | 1 | 2.5 |
胜利3号闸 | 蓬街 | 九塘坦 | 1967 | 1 | 2.5 |
胜利4号闸 | 蓬街 | 九塘坦 | 1967 | 1 | 2.5 |
分场1号闸 | 黄琅 | 王屿涂 | 1967 | 1 | 2.0 |
分场盐场闸 | 黄琅 | 盐场 | 1967 | 1 | 2.5 |
黄琅盐场闸 | 黄琅 | 盐场 | 1967 | 1 | 2.4 |
八塘控制闸 | 蓬街 | 九塘盐场 | 1968 | 1 | 2.3 |
九塘控制闸 | 蓬街 | 九塘盐场 | 1969 | 1 | 2.3 |
海滨园洞闸 | 黄琅 | 海滨 | 1968 | 1 | 3.0 |
九条控制闸 | 蓬街 | 九塘盐场 | 1969 | 1 | 2.3 |
联丰闸 | 蓬街 | 联丰 | 1970 | 1 | 3.0 |
坦里闸 | 金清 | 解放坦 | 1970 | 1 | 2.5 |
海滨闸 | 黄琅 | 海滨 | 1970 | 1 | 3.3 |
分水盐场3号闸 | 黄琅 | 盐场 | 1970 | 1 | 3.3 |
剑门港闸 | 黄琅 | 剑门港 | 1971 | 3 | 9.0 |
三涂闸 | 金清 | 1972 | 3 | 9.9 | |
分场2号闸 | 黄琅 | 王屿涂 | 1973 | 1 | 3.0 |
分场3号闸 | 黄琅 | 王屿涂 | 1973 | 1 | 3.5 |
坝头上闸 | 桐屿 | 坝头 | 1973 | 1 | 11.7 |
海燕闸 | 黄琅 | 海燕 | 1978 | 1 | 2.5 |
海南闸 | 黄琅 | 海南 | 1978 | 1 | 2.5 |
应家闸 | 横街 | 前洋 | 1978 | 1 | 2.3 |
洋屿山闸 | 横街 | 洋屿山 | 1978 | 1 | 2.5 |
白果排涝闸 | 黄琅 | 白果 | 1979 | 1 | 2.5 |
白沙堤闸 | 金清 | 白沙堤 | 1979 | 1 | 3.0 |
九塘进水闸 | 金清 | 九塘堤 | 1979 | 1 | 3.5 |
金清新闸 | 黄琅 | 剑门港 | 1995 | 10 | 84.0 |
第二章 海 塘
记载最早海塘是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黄岩知县蔡范筑县塘,长10公里。明代,筑塘规模扩大,先后筑丁进、洪府、四府各塘,海岸线外移3000米。自清康熙十六年(1677)筑张塘,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筑塘共9条,海岸线外移6000米。民国时,筑头塘至六塘、关塘、汤塘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海塘建设,1951~1988年,筑塘14条,围涂面积4.88万亩,海岸线外移5000余米。
50年代前半期,修筑的海塘顶高程均在7.5米(吴淞高程系,下同)以下。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期间,海塘建设实施迎水面塘脚抛石和干砌块石护坡,背水面引种耐咸耐旱作物等护塘措施。70年代,对重要海塘进行砌石护坡和挡浪墙的加固建设。80年代开始,按照浙江省水利厅颁发的《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筑塘和加固。1989年第23号台风后,进行一线海塘20年一遇标准化建设,至1995年通过验收。1997年遭受第11号台风袭击后,又掀起新的标准海塘高潮,共建成一线标准海塘7条,全长16.80公里,其中设计重期为50年的标准海塘5条,长15.27公里;设计重现期为20年标准海塘2条,长1.53公里。
第一节 历代海塘
丁进塘 明弘治间(1488~1505)筑。北起海门赤山,经古沙岗,沿横街山,至温岭新河寺前山,全长60里。
洪辅塘 明正德间(1506~1521)筑。北起乃崦,经下梁,南至金清港岸,全长50里。塘河即三才泾。
四府塘 明正德间为李推官主持围筑,在洪府塘下。塘堤北起赤山,经南野份、水陡闸、小五分、坦头沈、卷洞桥、陡门闸,南达金清港岸,全长50里。御海潮。
张 塘 清康熙十六年(1677)由知县张思齐主持围筑,位四府塘下。北起南野份,经牛轭桥、半洋朱、下陈街、下云墩、南坦、裕广堂,南至金清戴家,全长40里。塘堤南北两端及中间局部地段与四府塘重合。
按:以上塘堤统称“老塘”,均为御海潮而筑。以后所筑的塘不单纯御潮,开始围涂。
头 塘 为老塘下第一条海塘。北起赤山,经沙殿市、平安堂、炮台宫、杨府庙、南新市、上路廊、汇龙桥,南至金清港岸。全长40余里。
二 塘 塘堤北起境内赤山,经沙北乡、二月二殿、石柱殿、竿蓬街、分水闸,南至下塘港。全长40余里。
三 塘 塘堤北起老岩头闸,经沙北乡、万福桥、双关庙街,南至下塘港。全长40余里。
正淦仓四塘 塘堤北起石柱殿,穿过长浦河,南至正淦仓三甲(今椒江林家桥附近)。全长8里许。
正淦仓五塘 塘堤北起正淦仓五甲(今姐妹埠头南面)与关塘合并,南至平水闸直塘,长7.5里。
正淦仓六塘 筑于清光绪初年(1875-1878)。北接关塘,至正淦仓五甲折东向南,达正淦仓一甲直塘,长3里。此塘为关塘南端。
浪矶山塘 位于浪矶山岛西侧,北自田岙北嘴,向西折向南行至黄泥坎山嘴,长约8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金清人吴雷雇工开筑,至光绪二十年(1894)成,围涂2000余亩。
关 塘 光绪二十一年(1895)黄岩知县关钟衡征工围筑,为老塘之下第四条海塘。北起岩头,经沙北、至鲍浦鱼池折向东南行,达金清港全长43里。筑成后不到10年,遇洪潮泛滥,幸赖有此塘挡御,沿海百姓为纪念关令功绩,特在下塘港关帝庙附近建立生祠,今“双关庙”地名即由此而来。
汤 塘 1920年、1923年海门2次洪潮大灾,会稽道尹朱文劭(黄岩人)于1925年委派临黄温塘工委员汤赞清负责修筑此塘。塘堤北起天打殿,曲折东南行,经沙北、鲍浦,至金清港北岸江堤,全长20公里。系将各坦户在关塘外零星围筑的小塘连接而成,加修成顶宽2米、内外坡1:2的大塘堤,旧志称该塘为“外塘”。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海塘
七 塘 1951年4月动工兴筑,至8月竣工,系将以前坦户所筑的零星盐坛连接加固而成。塘堤北起今椒江区三甲岩头村,南至金清张家坦,全长22.3公里。由三甲、金清2区民工兴筑,围涂面积1.398万亩。
黄琅二塘 在路桥区浪矶山岛西边,从海燕村田岙山嘴向北至踏上头,塘长1.8公里。由黄琅乡海燕、海滨2村群众出工,于1951年筑成。围涂面积330亩。
八 塘 1957年冬动工兴筑,1959年竣工,当时发动三甲、金清2区18-50岁的男性公民参加义务劳动。塘堤北起椒江区三甲岩头闸,南至路桥区金清张家坦,全长21.63公里。国家补助工具费5.3万元。围涂面积1.819万亩。种植鸡秆草、芦竹护堤。
剑门港大坝 位于金清镇浪矶山岛与白沙岛之间。1956年,省水利厅拟定在剑门港口建金清新闸,因此须先在上述2岛之间修筑1条过海大坝,于1958年3月8日动工,同年11月15日大坝合拢,至1959年12月工程告竣。坝长0.293公里,坝顶标高7.5米(吴淞高程系,下同),顶宽6米,内外坡干砌块石,外坡1:2,内坡1:1.5,坝顶外口设浆砌块石防浪墙1道,高1米,厚0.6-1.0米。共同石方7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17万工,国家投资14.5万元。
白沙堤 1958年5月动工兴建。西起金清镇张家坦,向东至白沙岛,全长3.4公里。由于涂面太低,土质太软,难以堆土,故采取层柴层泥、砂石护面的办法进行填筑。至1959年12月,堤顶高程达6-6.5米,堤身离水,堤上已可行人。白沙、浪矶2岛群众可经堤坝顶达内陆。1960年夏,因长潭水库工程任务繁重而停工。1965年堤坝修至6.8米高程,顶宽2.8米。外坡1:2.5,内坡1:2。大堤先后共做土方30万立方米,石方3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50万工,以低工资形式付给民工劳动报酬。共投资76.3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1万元。
黄屿堤 西起金清九塘,东至浪矶山岛的后黄屿,全长3.1公里。堤线涂面高程2.2-4.6米。大堤在4米以下用石方铺底,内外坡脚加做石方镇压层。1960年11月,由路桥、新桥、洪家、三甲、金清等人民公社(区)派出民工围筑,历时3个月,因长潭水库工程任务繁重,至同年12月大堤两头已做到长200多米、高2米时被迫停工。1970年2月,决定由国家投资,付给民工合理报酬,再次组织修筑。1972年12月全线竣工。堤顶高程为7.3米,顶宽2米,外坡1:2.5,内坡1:2。内外坡脚加做厚1.0-0.5米、宽1.0-2.5米的堆石镇压层。外坡抛石到顶。共计投放劳动力65万工,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石方5.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81.5万元。围涂面积1.14万亩。1981年上半年,省农业厅拨款11万元建设标准塘。塘堤外坡干砌护石,堤顶浆砌石防浪墙高80厘米、厚60厘米,工程达到10年一遇防潮标准。
黄琅三塘 又名分水盐场塘。为将八塘盐场迁至此处而筑。位于黄琅老塘及二塘外(东面北段为黄琅二塘,南段为浪矶山塘)。北起分水盐场闸,南至黄屿堤。国家补助2万元,由金清分水、黄琅两公社(乡)出工围筑。1966年冬开工,至1967年秋完工。堤长2.0公里,堤线涂面高程3-4米,堤顶高程7.5米,宽1.8米。外坡1:2,内坡1:1.5。外坡至4.5米高程处,干砌块石,内坡植草护坡。围涂面积1350亩。1982年,省二轻厅下拨资金3万元,外坡护石到顶,加做防浪墙1道,高0.8-1.0。
九塘 北起今椒江区三甲岩头闸,南至金清白沙堤,全长22.77公里,围涂面积1.779万亩。该塘按1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土方工程于1966年11月动工,至1969年底全线完工。塘顶标高7.2米,宽3米。外坡1:2,内坡1:1.5。总24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9万元。实做土方206.7万立方米。1974年台州地区水电局决定按设计要求对九塘进行砌石护堤。
路桥区九塘 接椒江区三甲九塘,北起蓬街,南至金清白沙堤,长9.36公里,保护农田9.4万亩、人口10.5万人。1967年建成土石坝,堤顶高程7.5米,顶宽4米。1978年完成外坡块石护面,共砌石8.1万立方米,投工230.5万工,国家补助33万元。
白沙外堤 原名“反修塘”。在白沙堤南面,自白沙岛向西至八塘,长3.8公里,其中砌石护坡1000米。堤顶高程7米,顶宽1.5米,外坡1:1.5,内坡1:1。堤东端建单孔排水闸1座,孔宽2米。该堤于1971年开工,至1973年竣工。国家补助5万元,当时由金清区腰塘公社出工围筑。围涂面积1640亩。
太婆岙三八塘 位于浪矶山岛太婆岙山嘴,为海滨村妇女所筑,故名,堤线涂面高程2.00-2.12米。堤长0.24公里,顶高程5.6米,顶宽6米。外坡1:1.5,抛有块石保护,内坡1:1.2。1971年冬开工,至1972年春完工。
婆屿坝 为连接矮婆屿与浪矶山岛,国家投资5万元雇工修筑。1972年8月开工,12月大坝合龙后停建;1974年遭台风大潮袭击,坝身受到严重损坏;1980年3月至7月,省拨款2万元修复。坝为堆石坝,长110米,顶高程7米,宽6米,浆砌块石防浪墙顶高程8米,宽0.69米。坝内坡1:1.5,外坡1:2,均采用干砌大块石护坡,外坡脚做一平台,高程2米,宽10米,其中堤脚干砌石宽2米,毛抛石8米。
十 塘 北起长浦河口,南至黄屿堤,当时计划全长9.3公里,围涂面积9726亩。塘堤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塘底宽22.2米,顶标高7.5米,宽4米;防浪墙高1米,宽0.8米,外坡1:2.5,内坡1:2,面层砌石标高4.1米以下厚为0.5米,以上为0.35米,垫层碎石厚0.35米。总工程量:土方88.4万立方米,石方8.1万立方米。于1977年12月动工,至1981年冬,十塘南段断水,中段于1982年底断水。至1983年底,南、中段除防浪墙未做外,土石方工程基本竣工。实做土方67.9万立方米,石方5.94万立方米。投放劳力181万工。国家补助砌石材料费、工具费80万元。1985年夏,浦北段断水。1986年建成,筑塘堤长7.739公里,已围面积8109亩。
黄屿外堤 位于黄屿堤北面。东起黄琅盐场塘,西至十塘。堤长2.83公里。设计堤顶高程7.5米,宽4米。外坡1:2.5,内坡1:2。迎水坡干砌护石,砌石厚0.4米,下铺碎石垫层0.3米。堤身两侧设镇压层。外镇压层宽9.6米,厚0.7米(包括抛石护坡);内镇压层宽8米,高程4.5米。堤顶筑干砌石挡浪墙,顶高程为8.3米。总工程量:土方30.9万立方米,石方4.6万立方米。投资114万元,后增至135万元(其中省补助72万元)。围涂面积为3100亩。1983年12月开工,至1987年底,堤顶高程达6-7米。堤东侧建有排涝闸1座,闸孔净宽1.2米。
黄琅四塘 位于路桥区黄琅三塘外。堤长1.016公里,块石护坡700米。外坡1:2.5,内坡1:2。堤顶高程6.5米,顶面宽2米。1986年11月由养殖公司雇工围筑,国家贷款20万元。至1987年4月完工。
南直塘(老关塘) 原为金清港北岸江堤。东起十八股坦外塘,西行经五丰闸、下塘港街、上塘港,到卷桥靖海庙,长8公里。该塘系头塘至汤塘各条塘堤南端东西向的直塘连接而成,其中长度随各塘筑成而向东延伸。民国15年(1926),临黄温塘工委员汤赞清将塘堤加高增阔,使堤身高达4.3米,塘顶阔1米,内外坡均为1:1。民国34年(1945),金清闸建成后,闸以西堤段已失效用。1951年,对闸以东堤段曾进行1次大修。由于金清港江道逐渐淤涨,前沿提防外移到南塘(南关塘),南直塘全线随之失效。1978年,塘址改建成上塘港经金清镇至长桥的公路。
南关塘(南塘) 位于南直塘以南。东起十八股坦外塘,向南折西经海晏闸、下盟闸,再折向西北至五丰闸。塘为当地农户自发合资分片围筑,有十八股坦、启明坦、化户坦(谷称“花果坦”)、广坦、小歪坦等。民国初年,各址所筑江堤已连成一线。1951年围筑解放坦时,堤自十八股坦外塘向东延伸至解放闸。南直塘废后,南关塘成为金清港前沿江堤,嗣后屡经加固,多处堤脚抛有块石护坡。现有江堤自五丰闸至解放闸长6.4公里,提顶高程6.7-7.0米,宽1.5-2.0米,内外坡均为1:1.5。
1951~1987年海塘工程
面积:亩;高程:吴淞(米)
面积:亩;高程:吴淞(米)
塘 名 | 施工时间 | 起终点 |
堤长 (公里) |
投资 (万元) |
围涂 面积 |
涂面 高程 |
七 塘 | 1951.4-1951.8 | 岩头村-张家坦 | 22.3 | 13980 | ||
黄琅二塘 | 1951 | 田岙山嘴-踏上头 | 1.8 | 330 | ||
八 塘 | 1957-1959 | 岩头闸-张家坦 | 21.6 |
自筹216 国家5.3 |
18190 | 4.34-5.3 |
剑门港大坝 | 1958.3-1959.12 | 浪矶山-白沙岛 | 0.3 | 国家14.5 | ||
白沙堤 | 1958.5-1963 | 张家坦-白沙岛 | 3.4 |
自筹15 国家61 |
3.0-4.0 | |
黄屿堤 | 1960.11-1972.12 | 九塘-后黄屿 | 3.1 | 国家81.5 | 11400 | 2.2-4.6 |
黄琅三塘 | 1966-1967 | 黄琅二塘外 | 2.0 | 国家2.0 | 1350 | 3-4 |
九 塘 | 1966.11-1969.12 | 岩头闸-白沙堤 | 22.8 |
自筹192 国家49 |
17799 | 3.96-4.9 |
白果堤 | 1971.7-1977.12 | 白果岛西面 | 0.9 | 国家3.0 | 230 | 2.5-3.1 |
太婆岙三八塘 | 1971-1972 | 踏上头-太婆岙 | 0.2 | 国家0.5 | 30.7 | 2.2.12 |
白沙外堤 | 1971-1973 | 白沙岛-八塘 | 3.8 | 国家5.0 | 1640 | |
婆屿堤 | 1972.8-1972.12 | 浪矶山-矮婆屿 | 0.1 | 国家7.0 | ||
十 塘 | 1977.12-1983 | 黄屿堤-长浦河 | 7.7 | 国家80 | 8109 | 2.8-4.0 |
黄屿外堤 |
1983.12-1987.1 (断水) |
黄琅盐场塘-十塘 | 2.8 | 3100 | 2.91-3.2 | |
黄琅四塘 | 1986.11-1987.4 | 黄琅三塘外 | 1.0 | 国家20 | 120 | 2-2.4 |
第三节 标准海塘建设
1997年第11号台风于8月18日在温岭市石塘镇登陆,正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天文大潮,沿海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风暴潮,路桥区沿海一线海塘大部毁坏,损失惨重。10月28日,以区长为总指挥的路桥区标准海塘建设工程总指挥部成立,同日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全社会筹资建设高标准海塘的决定”,决定发动群众用3年时间建设好高标准海塘。
全区纳入标准海塘建设的有:九塘1744米,十塘7163米,王屿外堤2885米,分水盐场塘1181米,白沙外堤2258米,全长15.23千米。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另外踏上头三八塘310米,白果三八塘1260米,合1.57千米,按20年一遇标准建设。
根据“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建设方针,国家对标准海塘建设每千米补助100万元;区级领导、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区群众共集资3578万元,其余由区财政包干,共完成投资6407万元。
标准海塘按50年一遇潮水位7.02米进行设计,横断面为斜塘式,塘顶净宽5-4.5米,塘顶高程8-8.55米。施工建设按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标准海塘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通知》,实行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1997年11月招投标,块石、混凝土部分划为10个标段,确定10家企业中标承建。1998年2月开工建设,由蓬街、金清、黄琅三个乡镇发动民工修筑,完成土方75.96万立方米,投工42.2万工。至1999年底完工并通过验收,工程质量优良。
路桥区标准海塘 |
路桥区标准海塘
长度:公里;面积:万亩;高程:米;投资:万元;频率:年
长度:公里;面积:万亩;高程:米;投资:万元;频率:年
堤塘 名称 |
起终点 | 长度 | 频率 |
保护 面积 |
塘顶 高程 |
塘顶 宽度 |
护面结构 |
总 投 资 |
建成时间 | ||
迎潮面 | 塘顶面 | 背坡面 | |||||||||
金清 九塘 |
三甲九塘- 金清十塘 |
1.74 | 50 | 7.10 | 8.55 | 5.0 | 砼及灌砌石 | C20砼 | 干砌石 | 511 | 2000 |
金清 十塘 |
金清九塘- 王屿外堤 |
7.16 | 50 | 7.10 | 8.55 | 5.0 | 砼及灌砌石 | C20砼 | 干砌石 | 2296 | 2000 |
王屿 外堤 |
金清十塘- 分水盐场塘 |
2.88 | 50 | 1.45 | 8.50 | 4.5 | 砼及灌砌石 | C20砼 | 干砌石 | 951 | 2000 |
分水 盐场塘 |
王屿外堤 -踏上头 |
1.18 | 50 | 1.45 | 8.50 | 4.5 | 砼 | C20砼 | 干砌石 | 443 | 2000 |
白沙 外堤 |
白沙山- 金清港堵坝 |
2.25 | 50 | 1.45 | 8.00 | 4.5 | 砼及灌砌石 | C20砼 | 干砌石 | 648 | 2000 |
白果 三八塘 |
白果 | 1.26 | 20 | 0.05 | 8 | ||||||
踏上头三八塘 | 踏上头 | 0.31 | 20 | 1.45 | 8 |
第三章 围垦开发
第一节 围 涂
建区前围涂
明弘治年间(1488~1505),筑丁进塘,通过霓岙,长30公里,个别地段与古沙堤重合;正德年间(1506~1521),在金清港北岸筑成洪辅塘、四府塘(在洪辅塘下),海岸外移3000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浪矶山塘成,自太婆岙山嘴至剑门港口长4公里许,围围约2000亩。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金清港北岸从一塘筑至六塘,海岸外移6000米。
1951年,筑成七塘,北起三甲岩头村,南至金清张家坦,长22.3公里,围涂13980亩;在浪矶山西筑成黄琅二塘,从海燕村田岙山嘴向北至踏上头,塘长1.8公里,围涂330亩。1957年冬,开工围筑八塘,北起椒江区三甲岩头闸,南至路桥区金清张家坦,长21.63公里,金清、三甲两区18岁以上、50岁以上男劳动力均义务参加,至1959年筑成,围涂面积1.82万亩。
1966年11月~1969年12月,完工围成九塘,北起三甲区岩头闸,南至金清区白沙堤,全长22.8公里,为境内第一条标准海塘,围涂面积1.78万亩(路桥区9210亩)。
黄琅三塘又称分水盐场塘,1966年冬开工,至1967年秋完工,围涂面积1350亩。这时期筑塘围涂,采取民办公助。
70年代,又先后围成王屿堤、太婆岙三八塘、白沙外堤、波屿堤。王屿塘起自十塘,迄分水盐场,长2.47公里。共围筑三次,前二次分别在1960年和1966年,性质为民办公助,都未围成;第三次为1970年开工,至1972年完工,由国家投资81.5万元,为路桥区首条国有海塘。1974围成白沙南塘。共围涂面积13071亩,其中王屿围涂11400亩,白沙外涂1640亩。
80年代开始,围成十塘、王屿外堤、黄琅四塘、围涂面积11329亩。其中十塘于1977年12月动工,1983年完工,围涂面积8109亩,国家补助资金80万元;王屿外堤为国有海塘,1983年12月开工,1987年1月完工,总投入135万元,围涂面积3100亩。
1987年围成王屿外塘,围涂4740亩。
至80年代末,共围成七塘、八塘、九塘、王屿塘等11处,计7.64万亩,海岸线外移5000米。
1949~2003年,路桥区境内围成海涂11处,面积4.84万亩。其中50年代1.41万亩,60年代1.14万亩,70年代1.31万亩,80年代至今0.98万亩。
三山涂围涂
三山涂围垦工程围垦总面积31398亩,折合2093.2公顷,以围涂造地为主,同时提高沿海地区防洪挡潮、排涝能力。工程位于金清海滨村,距金清镇6公里。围区东临大海,南接黄屿外堤,西接滨海十塘,北连三山北涂。工程由三条海堤、两座水闸及围区内外配套工程组成,堤线总长8551.46米,三条海堤将三山和中礁两座海岛与大陆相连。在中礁岛和婆屿暗礁处设两座水闸,总净宽39米,总投资59660万元。
(一)建设缘由和立项经过
为了围垦开发三山涂,早在1972年就做过全面规划,并实施三山促淤工程。1979~1987年期间做地质勘探、地形测量、水文测验、泥沙淤积测验等前期工作,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动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用地的迫切需要,区政府决定围垦开发该片海涂。2004年7月21日,省发改委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正式立项。
(二)工程概况
该工程属Ⅲ等工程,围堤及水闸为3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4级。三山北堤长5623.15米、三山东堤长865.69米、中礁东堤长2062.62米。三山东堤、中礁东堤和三山北堤东段挡潮按50年一遇标准,允许部分越浪;三山北堤按20年一遇标准设计。纳排水闸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建中礁闸6孔×5米,闸底高程-2.5米,其中4孔排涝,2孔纳潮;建婆屿闸为纳潮闸。围区新开纳潮干河5.18公里、支河11.71公里,排水干河7.96公里、排水支河27.51公里。围区内建“两纵一横”交通道路,18.33公里。
(三)施工准备和施工进度
2005年7月取得采矿许可证,9月完成工程招投标。2005年完成“三通”的任务,同时有关政策处理工作取得梯度完成;截止2009年底,完成土工布铺设100%,排水插板100%,土方完成255.6万立方米,石方完成360.5万立方米。
黄礁涂围涂
黄礁涂围垦工程围垦总面积10224亩,折合681.6公顷。工程位于金清镇境内,北与金清新闸相邻,南与温岭市东海塘北片相接。工程由四条海堤、两座水闸及内外配套工程组成,总投资47882万元。
(一)建设缘由和立项经过
省发改委于2003年12月批准立项。省围垦局于2004年1月批准可研报告,2008年6月批准初步设计调整报告。
(二)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Ⅱ等工程,海堤、水闸等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海堤挡潮标准按100年一遇设计,围区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水闸按10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其排涝泄洪能力按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设计。工程由4条总长4360米的海堤组成,分别为白果山海堤760米,黄礁门海堤870米,大港湾海堤1400米,五百屿海堤1340米。建黄礁、道土冠等排水闸2座,分别为4孔×4米和3孔×3米,计划工期3年。
(三)施工准备和施工进度
2008年7月完成工程招投标。截止2009年12月底,累计完成抛石填筑192.3万立方米,土工布55.8万平方米,闭气土方73.5万立方米,排水板249.2万米。采矿许可证延期至2010年3月。
三山北涂围涂
(一)项目概况
三山北涂围垦工程是浙江省、台州市重点工程,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与路桥区交界处。围区东临东海,南接路桥三山涂,西与九塘、十塘相连,北接椒江十一塘,围区面积20800亩,折合1386.7公顷,东西长约5077m,南北宽3232m,工程概算总投资47245万元,建安投资2.335亿元。
(二)工程现况
截至2009年11月初,工程建安投资约1.65亿元,占建安总投资的70%。完成抛填石方量160万方,其中北隔堤 5077米,已全线贯通,抛石基本达到4.0米高程。水闸净7×5米,主体已完成至8.2米高程。海堤计3232米,全线抛石填筑平均已达到3.5米以上高程。四角空心预制块已累计10576个。
第二节 开发利用
从明代开始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温、黄两县垦种涂田3.5万亩,大多于淤涨淡化后改种棉粮作物。
建国后,政府重视开发新围海涂,分片建设农场、特产场和盐场,配套建设垦区水利排灌设施与田、林、村、路,开展种植、养殖、制盐,综合开发利用。黄岩县东南乡(今路桥区范围)至1990年已开发利用4.16万亩。其中耕地28600亩(水田19700亩),果园4600亩,居民厂房1400亩,水产养殖2400亩,交通用地1700亩,其他用地100亩。
在王屿垦区,1978年3月省批准成立国营金清农场王屿分场,1984年10月改为国营黄岩柑桔场。至1987年,整个垦区已开垦成水田4989亩,旱地790亩,柑桔3557亩,造大208亩,水域703亩,居民厂矿用地327亩,交通用地656亩,未利用地170亩。
1987年九塘垦区开发利用面积9210亩,其中水田5266亩,旱地454亩,果园292亩,内陆水域924亩,盐田1803亩,居民厂矿用地82亩,交通用地208亩,未利用地181亩。
1951~1987年各垦区水利配套
垦 区 | 地点 |
排水干渠 (公里) |
灌溉干渠(公里) |
水闸 (座) |
泵站 (处) |
机耕路 (公里) |
桥梁 (座) |
国家补助(万元) |
七 塘 |
金清- 三甲 |
57.0 | 6.0 | 2 | 6 | 49.0 |
机耕6 人行14 |
4.78 |
黄琅二塘 | 浪矶山岛西北 | 1 | 2.49 | |||||
八 塘 |
金清- 三甲 |
59.8 | 70.0 | 2 | 14 | 25.0 |
机耕3 人行17 |
8.59 |
黄琅三塘 (分水盐场塘) |
黄琅二塘 外面 |
2.0 | 2 | 1 | 2.0 |
机耕1 人行1 |
||
九 塘 |
金清- 三甲 |
19.0 | 18.0 | 7 | 16 | 27.5 |
机耕7 人行4 |
110.50 |
白沙外塘 (反修塘) |
白沙堤 南面 |
2.9 | 2 | 1 | 5.00 | |||
太婆岙 三八塘 |
浪矶山岛太婆岙 | 涵孔1 | ||||||
白果堤 | 黄琅乡白果村 | 1 | ||||||
黄屿涂 | 金清九塘东边 | 12.2 | 5.0 | 3 | 16 | 24.0 | 机耕3 | 110.00 |
十 塘 |
金清九塘外 黄屿涂北 |
6.1 | 45.2 |
2 (7孔) |
9 | 14.0 | 18.50 | |
黄琅四塘 | 黄琅三塘外面 | |||||||
黄屿外涂 | 黄屿涂垦区北面 |
2 (7孔) |
6 |
1987年垦区开发利用概况
垦 区 | 围涂面积(亩) | 开始垦种利用时间(年) | 内 容 |
七 塘 | 13980 | 1955 | 金清区净面积6854亩。其中水田4382亩、旱地368亩、柑桔459亩、内陆水域605亩、居民厂矿用地502亩、交通用地288亩、未利用地80亩(内坟地73亩)、其他170亩 |
黄琅二塘 | 330 | 1959 | 水田41亩、旱地37亩、果园204亩、内陆水域25亩、居民厂矿用地12亩,交通用地11亩。 |
八 塘 | 18190 | 1964 | 金清区净面积7646亩。其中水田5166亩、旱地571亩、果园531亩(内柑桔524亩)、桑园155亩、内陆水域436亩、居民厂矿用地515亩、交通用地266亩、坟地6亩 |
黄琅三塘 (分水盐场塘) |
1350 | 1968 | 旱地153亩、内陆水域80亩、居民厂矿用地55亩、盐田1029亩、交通用地18亩、其他15亩 |
九 塘 | 17790 | 1968 | 金清区净面积9210亩。其中水田5266亩、旱地454亩、果园292亩(内柑桔218亩)、内陆水域924亩、居民厂矿用地82亩、盐田1803亩、交通用地208亩、未利用地181亩 |
白沙外堤 (反修塘) |
1640 | 1975 | 旱地1214亩、内陆水域332亩、居民厂矿用地46亩、交通用地48亩 |
太婆岙三八塘 | 围涂指挥部24.7亩(内水库3.7亩)、民用6亩 | ||
白果塘 | 旱地57亩、内陆水域142亩(内对虾塘135亩)、居民厂矿用地21亩、交通用地10亩 | ||
黄屿涂 | 水田4989亩、旱地790亩、柑桔3557亩、林地208亩、内陆水域703亩、居民厂矿用地327亩、交通用地656亩、未利用地170亩 | ||
十 塘 | 旱地4696年亩、柑桔100亩、内陆水域1296亩、居民用地9亩、交通用地196亩、未利用地549亩 | ||
黄琅四塘 | 内陆水域113亩(内对虾塘109亩)、交通用地7亩 | ||
黄屿外涂 | 内陆水域2993亩(内对虾塘2854亩)、交通用地107亩 |
第四章 灌溉 供水
第一节 水 库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社队投资,国家适当贷款或补助形式,陆续兴建了几个水库。
天赐湖水库 又称天星湖,位于横街乡湖头村,北东南三面环山。1954年12月,在西岙口筑了一条长200米、高5.6米的大坝,改湖为水库,库容12万立方米,灌溉千余亩。1958年公社化后,成立天赐湖水库专业队,办起“十养场”。1960年,库内养鱼3.7万余尾,库边养猪和家禽。长潭水库建成后,1964年废库垦种。
圣水寺水库 位于螺洋上寺前村东约1公里处,1955年2月动工,1957年3 月完工,集雨面积0.7平方公里,主流长度5公里,坝高17.62米,正常库容11.8万立方米,坝型为心墙坝,依靠溢洪道自流泄洪,灌溉农田600亩,其下游为上寺前、园珠屿、下寺前三个村,人口1874人,是一座综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库。1996年对库底进行清淤,迎水坝面采用混泥土砂浆进行加固。1997年新建22平方米启闭机房。1999年4月对溢洪道加宽、加深处理,同时对坝坡进行放缓处理,规模达到300年一遇防洪水标准。2006年5月进行标准化设计,10月开工,2007年6月完工,2008年7月23日通过省水利厅验收。
圣水寺水库 |
凉溪水库 凉溪水库位于桐屿街道凉溪村,2003年5月动工兴建。2006年4月竣工。集雨面积0.96平方公里,总库容12.2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21.55米;正常库容11.0万立方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高12.5米,坝顶高程22.5米,长25米,宽3米。水库以供水为主,供应凉溪、东明、小稠、民主、梁家五村8000余人生活用水,供水规模为每日1020立方米,每年平均供水量37.23万立方米。建库淹没土地18亩,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
第二节 长潭引水工程
长潭水库在黄岩区境内,正常库容4.57亿立方米。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2年7月1日,长潭水库开始向温黄平原供水灌溉。从水库电站至山头舟为总干渠长15公里,设计流量45立方米每秒。进入西江河道为中干渠,长9.2公里,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中干渠以下从黄岩城关小南门处,河道向东经东官河输水到椒江区;向南由坝头闸输水到路桥,经石曲、峰江到温岭市泽国,为南官河河段。南官河在1963年开始分段加深拓宽:第一段,自西江闸至小南门700米,设计流量28立方米每秒;第二段,自小南门至金寺坝(今坝头闸),长8.01公里,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第三段,自金寺坝至十字泾口,长8.97公里,设计口宽17.2米,底宽2.4米,设计流量9立方米每秒;加深拓宽至1964年1月结束。但拓浚未达到设计标准。1964年12月~1965年1月完成南官河(自黄岩小南门至温岭泽国段)27.68公里和徐山泾(自坝头到兆桥段)9.88公里等2条河段的拓浚。
灌区自1964年建立以来,经过30多年运行,出现多方面问题:(一)渠道大多是土质渠道,未全面进行衬砌,经常出现漏水和渠道塌方滑坡,造成灌溉水不能及时输送到田间。沿山渠道与山溪汇合处由于未建沉沙池等设施,山溪洪水经常冲垮渠道。(二)平原河道由于航运波浪冲刷,建房筑坎,垃圾倾倒,企业排污等原因,河道淤积严重,排蓄能力降低,有些河网容积仅为原设计的62%,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三)渠系建筑物老化。节制闸、排涝闸、泄洪闸、隧洞、倒虹吸等建筑物由于长期运行而未进行全面维修,造成闸门漏水、隧洞塌方、桥梁断裂、机电设备陈旧老化,无法进行正常启闭。(四)渠系水利用系数低下,仅为50%。为解决灌渠存在问题,2000年4月对总干渠(15公里)、干渠(141公里)、支渠(4252公里)等渠道及渠系建筑物进行全面改造;总投资12.06亿元。
长潭灌区续建配套一期工程,于1998年8月开工,至2001年9月完成投资1581.2万元,完成土方64.32万立方米,石方4.76万立方米,混凝土1.75万立方米。其中金清港流域完成项目有南官河疏浚衬砌、桐屿段裁弯取直和徐山泾、九条河等4条河道50.12公里疏浚等。
第三节 提水工程
农田提水灌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制水车,又称龙骨车,分为手牵水车、脚踏水车与牛力水车,平原沿海地区还有风力水车。人工提水劳动强度,效率低。
1933年3月,洋屿村罗惠民、罗乙东、应梁保等人、从上海购进五福牌20马力柴油机配10英寸管径水泵,为黄岩县第一台农用抽水机,可灌田300多亩;1936年又添置一台抽水机,成立洋屿抽水机公用合作社。1937年成立泉井抽水机合作社,购置12马力柴油机及10英寸管径水泵各1台,灌田1200亩,并兼营碾米业务;1947年4月,增置抽水机1台,灌溉面积扩大到1800亩。
1950年恢复原两社4台抽水机,成立横街抽水机站。1952年后,有碾米机的地方,利用碾米动力陆续配套成抽水机,抽水、碾米两用。为了推广机械提灌,1955年1月,成立了地方国营黄岩县桐屿抽水机站,作为示范;设有5个机埠,装机5台,共112千瓦,灌田7600亩。1956年5月,在桐屿区石曲乡永丰农业合作社(今路南街道肖谢村)安装了全县第一台容量7千瓦的电动抽水机,灌溉农田700亩。1958年,开始有船机(机泵落船)。因电力不足,电灌发展缓慢,直到60年代末,境内基本实现电灌化。2003年,路桥全区灌溉动力机械4626台,14348千瓦,灌溉面积23.6万亩。其中柴油机376台、3448千瓦,灌溉面积5.67万亩;电动机4250台、10900千瓦,灌溉面积17.33万亩。
第四节 供水工程
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开采
1966年路桥镇自来水厂建成,开采地下水,供水能力1.6万吨/日,供水范围西至邮亭居、南至下里桥路桥医院、东至酒厂、北至下洋殿,设供水站20多个,不直接到户。以后不断增加用户,同时增加深井。1970年开采厂区内的2号深井,1974年3月增加下洋殿的3号深井,1981年7月增加卖芝桥路田洋王集团大楼后面的4号深井,1985年6月增加市场街下里桥路南面的5号深井,1985年7月增加小商品市场东南角处的6号深井,1992年11月增加上马村的7号深井,1992年12月增加上张村的8号深井,日供水能力为1.8万立方米。至1996年路桥区累计开凿地下深井46眼,民井3158眼,年取水量2357万立方米。
黄椒温联合供水工程
随着用水量骤增,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质恶化,高层楼房水压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1985年台州地区行署决定引长潭水库之水解决黄岩、路桥、椒江、泽国等城镇缺水问题,成立黄椒温联合供水工程指挥部,一期工程于1993年9月28日开工,1995年10月26日建成通水,供水规模为25万吨/日,其中黄岩区9万吨,路桥区4万吨,椒江区9万吨,泽国镇2万吨,沿线建制镇1万吨。1999年,指挥部改制为台州市供水股份有限公司,当年供水5922万吨,日均供水16.23万吨。2004年2月,二期供水范围扩大至整个台州南部地区,日引水56万吨,日供水51万吨,其中黄岩区15万吨,路桥区7万吨,椒江区14万吨,泽国镇4万吨,温岭城关7万吨,沿途乡镇4万吨;工程投资12亿元。
水网建设
新桥、横街、蓬街、金清四镇和当时的下梁镇、黄琅乡以前食用河塘水及井水,由于河塘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吃用水越来越困难。为了解决居民吃用水,1998年4月,路桥区成立五镇供水工程指挥部,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区拨款900万元),10月动工,共铺设DN300-800供水管线23.76公里,建设新桥配、增压泵站(投资570万)和金清配、增压泵站(投资175万);1999年6月1日建成并正式通水,日供水能力2万吨。
2007年,全区投入1.9亿元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至年底已完成5700米沿东方大道二期的口径1000毫米供水管道的安装工作。截至2009年,路桥自来水公司共铺设DN50-DN1000管线455公里。
路桥自来水公司
路桥自来水有限公司是路桥区唯一一家集制水、供水、管道设计安装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区级供水企业,固定资产1.13亿元,下设行政办公室、财务科、物资管理科、城西水厂、水质监察科、营业所、管道安装公司、“一户一表”办、信息中心共9个科室,在职职工103人,固定资产8419万元。
路桥自来水公司 | 净水池 |
1999年6月接手已完工的五镇供水工程,开始向当时的新桥、横街、下梁、蓬街、金清等乡镇供水,年末峰江镇供水。日最高供水量突破4万立方米。
2000年初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开工,投资2000多万元,年底完成新回用水池工程,2001年5月完成日处理4万立方米的二期滤池工程,2002年完成泵房改扩建工程和二期厂区管径800毫米出水总管工程。2002年接收螺洋自来水厂。2003年5月完成一期滤池改造工程,2004年6月完成蓄水量7000立方米的二期清水池工程,2005年12月完成管径800毫米的二期进水管线工程。2007年,公司全年供水量2719万立方米,同比增11.4%,日最大供水量8.3万立方米;全年新增水表4223只,在册表数29626只,完成各类管线安装29303米。
至2009年,路桥区供水范围200多平方千米,直接供水服务面积40平方千米,受益人口40万人。城乡供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
1997~2009年路桥区供水情况
单位:万立方米,万户
单位:万立方米,万户
年份 | 年供水量 | 最高日供水量 | 城区自来水用户 | 用户结构 | |||
居民 | 工业 | 商业 | 特种和其它 | ||||
1997 | 654.85 | 2.4 | |||||
1999 | 1079.5 | 4.15 | |||||
2001 | 1425.4 | 4.72 | |||||
2003 | 1912.7 | 6.61 | |||||
2005 | 2222.5 | 7.73 | 2.1 | 49% | 26% | 16.8% | 8.2% |
2006 | 2440.4 | 8.4 | 2.56 | ||||
2007 | 2719 | 8.5 | 3.06 | 63.9% | 20.3% | 11.2% | 4.6% |
2009 | 2865.4 | 9.36 | 3.4 | 62% | 21.3% | 11.4% | 5.3% |
第五章 防汛防旱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一节 组织机构
路桥区成立后,成立区防汛防旱指挥部(下称区防指),负责组织全境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储备防汛防旱物资、建立报汛通讯网络等,行使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权和监督权。指挥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指挥分别由区人武部长、区府办分管副主任、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局长担任。指挥部成员为有关部、委、办局主要领导。各镇(街道)均成立防汛防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组建抢险队伍,储备防汛物资,负责本区域的防汛防旱工作。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防汛防旱领导小组,负责本村(居)、单位的防汛安全。
区防指下设办公室,作为指挥部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4人。
第二节 防汛工作
防汛检查 每年汛前、汛中,区防指都组织防汛检查。有防汛任务的单位在年初进行自查、整改;主管部门或所在地政府进行再检查、再落实;区防指组织全面检查。主汛期前区领导、成员单位、防汛专家库成员进行重点抽查、专项督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督办和整改。
物资储备 汛前储备应急必需物资。每年由供销、粮管部门代储草包、麻袋数万条。1997年以后,调整储存方式,改一点式储备为分层分片储备。
报汛通讯 区人民政府确定路桥、金清新闸、坝头、螺洋4个水文为报汛单位。2009年起因建立了水文自动测报站,定点报汛单位缩减为路桥、金清新闸2个,水文自动遥测站4个,包括2座小(二)型水库。
防御预案 编制《路桥区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路桥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防台抢险救灾工作预案》、《路桥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按预案在第一时间上岗到位,投入工作。
调度决策 1995~2000年金清港水系水位控制为梅汛期3.8~3.9米,台汛期为3.7米。非汛期为3.3~3.5米。金清新闸正常水位控制3.5米。江厦排涝隧洞洞前水位同金清港水系。乌沙门闸(洞后)正常水位控制为海拔0.8米。
第三节 抢险救灾
9711号台灾 1997年8月18日,9711号台强风在温岭市石塘登陆,本区风力12级以上,过程雨量平均达293毫米,20日螺洋、桐屿涝区平均积水0.8米,最大水深1.7米。3.1万人口被围困,死亡9人;倒塌房屋796间,损坏1.3万间;一、二线海塘损毁29.7公里,涵闸损坏13座,受淹农田17.3万亩;全区一半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供电中断,交通瘫痪。
台风来临前2日,路桥区紧急抽调机关干部1200余名,组织1500余人抢险队伍投入第一线,动员转移群众4.2万人,调运麻袋草包6万条等抢险物资;37752部队派出100名官兵、5辆军车参加抢险救灾。19时晚,区委、区政府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部署救灾减灾、重建家园。设立交通邮电设施修复、水利工程修复、灾民救灾工作和卫生防疫工作等4个职能小组,至27日完成一期沿海海塘堵缺封口任务,基本修复交通、道路、电力、广播、通讯设施。卫生部门出动防疫机动队100余支、501人次,消毒缸水6.55万口,井水277口,发放漂白精片48.2万片,漂白粉2.9吨,全区未发生霍乱疫情。
8月20日上午,11号台风刚过境,国家水利部部长纽茂生率国务院抗灾慰问组,代省长柴松岳率省委、省政府抗灾慰问组,到路桥察看重区。8月18日至23日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向灾民运去17万元食品、矿泉水和衣服,运送5万公斤大米援救7000余名黄琅乡被围困灾民。
2003年抗旱 2003年夏旱连秋旱,路桥出现25年以来未出现的连续42天(6月25日~8月4日)晴热无雨的特大干旱。又逢长潭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用水保护率只有常年的40%。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有23天。全区轻旱面积2929公顷,重旱面积1024公顷,造成经济损失1.1亿元。黄琅地区2万群众生活用水紧缺,内河航运停航半个月(7月21日~8月6日)。
全区各地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筑坝翻水105处,投入翻水泵805台,修筑拦水坝2000多米。7月21日,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实施人工增雨,7月29日青龙浦口、新桥浦口、上塘港桥3处区级翻水站开始大流量翻水。至8日上旬因人工增雨及受到热带风暴“莫拉克”外围影响,旱情解除。
0414号“云娜”台灾 2004年14号台风“云娜”于8月12日20时在温岭石塘镇登陆,近中心风力12级以上,路桥城区最高风力13级以上,持续12小时以上;全区平均过程雨量289毫米,与“9711”号台灾雨量持平;正值天文大潮汛,金清新闸最高潮位7米。全区16个村1.15万人被洪水围困,最深处达1.5米,死亡10人,受伤486人,重伤24人,倒塌房屋4584间,受灾农田13.29千公顷,死亡牲畜2725头,直接经济损失17.22亿元。
对于“云娜”台风的防御和救灾工作,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亲临指挥。台风之前,区委、区政府组织2600余机关干部及6600多民兵群众投入防台,撤退转移人口3.9万人。
“0515”号“卡努”台灾 2005年,路桥区先后遭受5号台风“海棠”、9号台风“麦莎”、13号台风“泰利”、15号台风“卡努”和19号台风“龙王”等5次台风的影响或侵袭,特别是15号台风“卡努”在境内金清镇登陆,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第9号台风“麦莎”于8月6日3时40分在玉环干江镇登陆,路桥区平均过程降雨量200毫米,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第15号台风“卡努”于9月11日14时在本区金清镇登陆,近中心最大风力15级以上;全区平均过程降雨量216.1毫米,桐屿、螺洋、路北等涝区最大水深1.5米左右,涝水排完时间达7天。全区受灾人口4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3亿元。其中倒塌房屋105间,停产企业546个,农作物受灾10.87千公顷。
区委、区政府按照“不死人、少损失”的工作目标,发布五级汛情,通知学校、市场、企业停课、停市、停工。共组织机关干部2000余人和各类抢险队伍354支6488人,抢险车辆372辆,冲锋舟3艘,麻袋等1.8万条,共转移群众3.38万人,实现人员零死亡。
“0713”与韦帕和“0716”号罗莎台灾 2007年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于9月19日2时在温州苍南县霞关镇登陆。17日18时~19日17时,境内平均降雨量253毫米。全区196个村庄5.65万亩农田受淹,最大水深0.9米,3644间民房进水,最大屋内水深0.8米,全区直接经济损失1.158亿元。2007年第16号台风“罗莎”于10月7日15时在福建与浙江交界处再次登陆。本区过程雨量路桥173.3毫米,金清141.2毫米;全区受灾人口8.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0.73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5500公顷。
两次台风来临之前,全区组织机关干部780多人下村下厂,组织抢险人员2300多人待命,组织抢险车辆230多辆,冲锋舟3只,草包1000只、麻袋1.7万只、纤维袋0.7万只,全区396只渔船全部回港避风,撤回沿海养殖人员、危房、工棚人员2.9万人。台风期间无人员死亡。
第六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机 构
第一节 机 构
建区后,1994年10月设农林水产水利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教科、执法科、企业管理科、农村政策调研科、计划财务科管理科,局内设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局下设水利总站。1998年2月分局后改设水利水产局,内设:办公室、水利科、水产科、防汛办,下设水利总站、渔业总站。2002年机构改革,更名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
区水利总站 1995年3月成立,增挂“水政水资源管理站”、“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牌,为全民事业单位,设站长1人,副站长2人,编制8人。1996年4月增挂“区河道管理所”牌,编制增至12人。1999年2月增挂“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牌。2002年7月机构改革,挂牌单位改为“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站”、“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区河道管理所”、“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设站长1人、副站长4人、编制12名。
乡镇水利管理站 前身为黄岩县某区(镇)农田基本建设管理站,1981年1月更名为水利管理站,其中路桥站3人,新桥站3人,金清站3人。建区后,1995年11月撤消,人员分流到各乡镇,编制纳入乡镇政府,人员称为乡镇水利管理员。
指挥机构
区防汛防旱指挥部 历届指挥均由分管农业水利的副区长兼任,副指挥由人武部、区府办、水利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指挥部成员由武装部、宣传部、区府办、水利、国土、交通、城镇、公安、农业、民政、电力、电信、卫生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归口水利部门,2005年起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
围垦海涂指挥部 1958年成立黄岩县围垦海涂办公室,次年春改名为金清港围垦海涂工程委员会,办公地点借黄琅驻军营房,下设组织宣传科、民工动员科、物资供应科等,共有干部、职工30余人。1960年春,改名为黄岩县围垦海涂指挥部。1963年在黄琅公社海南大队建办公楼。1970年7月,改名为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围垦办公室。1972年更名为县王屿涂围垦指挥部。1982年,改为县王屿外涂围垦指挥部,迁至踏上头办公,下设办公室、总务基建科、财务物资科、工程技术科,有干部职工20余人。建区以后人员逐步调出,至1997年7月在职人员全部分流,14个离退休人员由海塘管理所代行管理。
区三山涂围垦开发指挥部 2004年8月成立,租用路北土管所办公,2005年10月移至金清汽车站办公。成员单位为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发展计划、财政、国土资源、环保、农林、公安等部门和金清镇、蓬街镇政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技术管理科、政策处理科、财务科。2006年8月起有干部职工18人,其中借调人员9人,聘用专家1人,纪委派驻1人,财政派驻1人,临时雇用6人。
区黄礁涂围垦工程指挥部 2003年6月成立。同时区政府与九鼎集团签订围垦工程建设转让协议,由该集团成立黄礁涂围垦开发有限公司主持建设开发事宜。2008年6月,由区政府收回建设权,成立区黄礁涂围垦工程指挥部, 设办公室、工程管理 、政策处理科,有工作人员15人。
区栅岭汪排涝隧洞工程指挥部 2009年12月成立,下辖一国有企业——台州市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管委会内设办公室、规划项目科、征地拆迁科、基建管理科、安置房管理科,主要负责排涝调蓄工程和飞龙湖生态区建设。
河道水闸管理单位
五洞闸管理所 1963年成立,管理五洞、剑门港、五丰、三涂、解放、海晏等闸。1997年和2003年分别将海晏闸、解放闸管理权移给金清镇管理,2001年接受环场东河闸管理权。原为差额拨款单位,2003年后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6年有职工7人、临时工1人,设所长1人,副所长1人。
区海塘管理所 1997年7月成立,编制4人,设所长1人,副所长1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办公地点设在王屿外堤南侧。该所年经营收入约18万元。
市金清新闸管局 原名市金清新闸管理处,市水利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1994年11月正式成立,1998年7月正式接管新闸管理事务,1998年5月更名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防汛办、运行科、工管科、水政监察大队,2006年7月有管理人员30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4人。
市坝头闸管理处 原属西江闸管理所管辖,1999年4月管理权划归市水利局后成立,为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6人,设处长1人。
第二节 水政管理
1959年5月黄岩县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等有关事项的规定》。1973年5月黄岩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的通告》。1977年6月黄岩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的通告》。1984年10月黄岩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乡镇企业水费收缴的补充规定》。1985年3月又发布《关于调整城乡工农业水费收费标准的通知》;同年12月发布《不准在离主干河道岸十米内规划建房的通告》。1987年10月、11月先后发布《关于做好兴修水利损失合理补偿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抓紧清除河道阻水障碍的通知》等。
路桥区政府在1996年发布《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通知》和《河道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发布《关于划定一线标准海塘管理范围的通知》、《关于加强海塘管护工作的通知》。2000年发布《关于划定水土保持重点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范围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
水资源管理 1995年发放农业取水许可证275册,含船机86只、泵站674台,灌溉面积15.93万亩,年取水量11125.69万立方米;发放供水企业19册,工业取水23册,年取水262.66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年取水量109.96万立方米。2004年开展地下深井调查,全区共有地下深井46眼,已停采23眼。2005年全区地下年开采量为400万立方米。
河道管理 路桥建区以来,全方位开展河道管理工作。普查勘测了10米以上河道的现状,并编制了《河道手册》;对19条市区级河道和12条城区支河敲桩立界。每年4月和6月开展二次全区性河道清草、清障为主的“三清”活动;2001年成立区河道管护公司。至2004年底,全区聘任的河道管护人员计110人,有管护船舶20艘。
金清新闸管理 先后建立《防台风工作预案》、《通航运行规则》、《工作交接班制度》、《防汛排涝抗旱调度细则》等管理制度,开展对工程设施、设备的巡查检测和日常维护。截止2006年7月底,近10年间累计开闸排涝875潮次,总排出涝水72.8亿立方米;累计开闸通航5966闸次,通过各类大小船舶136150艘次,吞吐货物562万吨,基本满足当地造船业和航运业的需求。
第三节 水利经费
水利投入 宋代的水利建设,以官办为主,如疏浚官河和兴建水闸绝大部分由官府为主。到元、明时期,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仍由官府出资,一般小规模水利即由农民自办。清代水利,以民办官助为主,其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1)官府出材料经费,农民出劳力,如康熙三十六年(1697)疏浚南官河。(2)农民出工,官府补贴。如同治九年(1870年)知县孙熹发动20万人次疏浚城乡河道,每个劳力出5工补米1升,定7人5天浚1丈。(3)按亩募工捐资。如咸丰年间及同治三年(1864),均实行按亩募工或按亩捐资疏浚南官河。
民国时期兴修水利所需工费,主要靠受益田亩带征。从1930年起,南官河两岸以及金清港10公里以内田亩,每年每亩带征水利经费2角,用于西江闸、金清闸等水利工程建设,至工竣为止。1932年起,增加沿海涂田带征塘工经费,每年每亩6分,至1934年停征。1936年重新带征沿海涂田塘工经费至1943年。
1949年后,水利工程建设的设备费、材料费、技工费均由国家出资,土方部分大多由受益区农民负担,国家给予少量补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群众自办为主,国家对材料费、技工费给予适当补助。
自1994年起开始带征金清新闸一期工程建设费,按每亩每年带征20元计,由粮食部门征缴农业税时搭车收缴。1997年后,因开征标准海塘建设费的终止。
路桥建区以来,水利建设仍执行政府补助,民办为主的筹款原则。1997年标准海塘建设,土方工程由金清、蓬街两镇当地农民投工,同时实行全社会集资,未投工的各镇(街道)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集资70元,各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均有损资任务,共筹资3397多万元,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在河道疏浚和整治中,凡市区级河道由区财政投入,凡乡镇、村级河道,由区补助每立方米1.5元标准。(建区以来水利投入情况详见附表)。
水费征收 1963年开始征收长潭水库灌区农业水费,水田每亩每年收稻谷3斤,折人民币3角,旱地减半。1984年7月调整为每亩每年0.5元,旱地减半,同时开征工业水费,按产值计量收费,每立方米0.1元。1985年3月又调整为每亩年1元,工业每立方米0.05元。1986年5月调整为农业粮食、经济作物每亩每年收费4元,工业每立方米0.04元。1995年区人民政府又作过调整,按每亩每年征收稻谷6公斤,折人民币7.20元,由粮食部门在征粮收缴农业税时搭车收取。直至2003年全免,由区财政负担所有支出。建区以来路桥区农业水费收支情况详见附表。
1995~2009年路桥区历年水利投入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年 份 | 收 支 | ||||
水利资金 | 围垦 | 防汛 | 其他 | 合计 | |
1995 | 8 | 18.1 | 8 | 35.1 | |
1996 | 58 | 30.5 | 8 | 96.5 | |
1997 | 490 | 19.5 | 8 | 517.5 | |
1998 | 565.05 | 22.5 | 10 | 19.95 | 617.5 |
1999 | 699.05 | 23.20 | 7 | 19.95 | 749.20 |
2000 | 414.05 | 28 | 32 | 19.95 | 494 |
2001 | 50.05 | 23.9 | 12 | 19.95 | 556.9 |
2002 | 1780.05 | 24.96 | 12 | 19.95 | 1837.0 |
2003 | 2112 | 34.95 | 30 | 819.90 | 2996.9 |
2004 | 1132 | 51.69 | 12 | 19.95 | 1215.6 |
2005 | 3554.05 | 40.55 | 101 | 1019.95 | 4715.6 |
2006 | 3000 | 5010.5 | 234.08 | 8244.6 | |
2007 | 3236 | 12838.1 | 50.4 | 16124.5 | |
2008 | 4117 | 17313.4 | 54.4 | 21484.8 | |
2009 | 4733 | 22466.4 | 52.4 | 272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