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地方志

第六编 水利 围垦

更新时间:2013-10-10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第一章  水  利
 
第一节  水域  水系

路桥区总水域面积(包括新围涂部分)为22.5平方千米,相应水域率8.14%,总蓄水量4213.3万立方米。
金清水系是温黄平原主要水系,覆盖路桥区、温岭市,北达椒江区,本区境内为250平方千米。位于鲍浦以北的各河及永宁河(东官河)和徐山泾流经双龙闸、栅浦闸、岩头闸注入椒江,鲍浦以南各河通过金清新闸流入海。
 
第二节  河流及治理
 
路桥区境内主要河道有南官河、永宁河、徐山泾、山水泾、长浦、青龙浦、新桥浦、三才泾、一条河、二条河、三条河、五条河、七条河、八条河、九条河。总河道323条,总长度701.52公里,河道水域面积15.44平方千米,河网水面率5.6%,水域容积3767.68万立方米。其中市级河道6条(南官河、永宁河、三才泾、徐山泾、山水泾、金清港),区级河道15条,区级以下河道302条。分布情况为西部少,东部多。东部以金清镇和蓬街镇河道总长最长,分别占全区河道总长度的25.09%和16.94%。
 
南 官 河

官河在吴越王钱镠统治时期于907~931年间开凿,是台州最大运河。南官河自黄岩城关南流经十里铺过坝头闸入境,向东南流经桐屿、马铺、路桥、白枫桥至上蔡,入温岭市泽国,最后到达温岭街,全长45公里,有9河936泾200余埭,灌田71万余亩。境内河长17.3公里,与金清水系相接。
北宋元祐七至九年(1092~1094)浙东提刑罗适主持疏浚官河并建闸。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淳熙元年(1174)、淳熙十一年、庆元二年(1196)、嘉定十七年(1224),元大德三年(1299)均对官河作过疏浚。明嘉靖十八年(1539),台州知府周志伟命黄岩知县方介征工开浚。明末清初,南官河淤塞,县城至路桥的船筏均由东官河(永宁河)通过。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行疏浚。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刘世宁疏浚自小南门到路桥一段,长约15公里,河宽16.5米,深5.5米,使全线恢复航运。同治三年(1864),乡民自筹经费,按田亩募工疏浚小南门至桐屿河段,但沿河闸坝未修,潮水涌入,不久又告淤塞。同治九年,知县孙熹发动20余万人次重浚,从小南门经路桥至十字泾河段,全长22.5公里,阔13.9米,深5米。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县关钟衡进行疏浚并在金寺堂筑金寺坝,以提高县城南郊各支河水位。
1933年开始黄岩县建设科对南官河分年分段疏浚:第一段,自小南门至金寺坝,长8048米,1933年3月开工至次年5月竣工。河口宽12.5米,深3.5米,底宽4米,挖土11万立方米。第二段,自金寺坝至石曲唐桥,长8980米,河口宽14米,底宽与深均3.5米,1938年1月开工至次年春,金寺坝至路桥三桥河段竣工。
1958年,黄岩县人民政府疏浚小南门至路桥河段,全长17公里,宽20米,深4.5米,挖土39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10万余工。
1962年长潭水库建成后,南官河作为水库灌区的配套工程列入疏浚计划。从1963年11月开始,分段加深拓宽。第一段,自西江至小南门;第二段,自小南门至金寺坝,长8010米;第三段,自金寺坝至十字泾口,河长8973米,口宽17.2米,底宽2.4米,平均水深2.6米,通过灌溉流量9立方米每秒。全线工程至1964年1月结束。但疏浚没有达到设计标准。
路桥建区后,1999年完成银安桥至河西桥河段砌石,并建便桥2座,投资为695万元; 12月开工建设桐屿街470米河段截弯取直,新建2座公路桥,拆迁民房218间,至次年完工,投资为872万元。2001年7月至2003年4月,完成建设银安桥至马铺新西段北岸砌石,投资为235万元。2002年1月至8月,完成市政广场南岸至原路北街道办事处围墙东侧河段砌石,投资为166万元。2003年6月至12月,完成奔腾无缝钢管厂至塑胶工业园区河段北岸砌石工程,投资为696万元。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完成桐屿1号桥至马铺新桥3.575公里河岸砌石;加上老街整治工程在内,至此南官河坝头至石曲青龙浦口两岸河岸全部完成砌石。2002年8月至12月,对境内17.31公里河段采用机械疏浚,挖土10.11万立方米,投资为307.42万元。
 
金 清 港
 
金清港为金清水系主干道。金清新闸上游尾闾段长9.67公里,1991年开凿,河口宽196米,底宽120米。
金清老港拓宽系金清新闸工程组成部分,为与排涝闸泄量配套,自22洞闸至新开引河段,河长6400米,河底宽90米渐扩至120米,堤顶高程6米。任务由路桥区和温岭市分摊35%和65%;工程于1997年2月23日开工,至1998年5月底完工,路桥区完成开挖土方91.43万立方米,征用土地151.52亩,实际支出1095万元。
拓宽后的金清港流域年均流量11.6亿立方米,年均流量36.8立方米/秒。
 
徐 山 泾
 
徐山泾为桐屿、路北排灌主要河道,长潭水库建成后,列入灌区配套工程。1963年11月至次年2月进行疏浚。河口宽18.6米,底宽2.6米,设计通过灌溉流量11立方米每秒。挖地13.39亩,挖橘2.03亩,拆建便桥13座,渡槽4座,投放劳力6.2万工,做土石方8.96万立方米,总投资10.67万元,其中劳动工折价6.2万元,由受益区域负担,余由国家投资。2003年2月开始采用机械疏浚境内河段,挖土2.88万立方米,投资104.2万元。
 
山 水 泾
 
山水泾从院桥太湖山来,在境内山水泾注入南官河,境内河道长8.17公里。1958年冬,对南山岗浅狭河段进行疏浚。1963年11月至1964年3月,又疏浚自鉴洋桥至路桥街道河段,长10公里。设计河口宽20-2l米,底宽3.5米,通过灌溉流量6—8立方米每秒。共投放劳动力6.7万工,做土方8万余立方米,国家投资4.87万元。
2002年2月至2003年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螺洋至三水泾口河段7.87公里,挖土4.04万立方米,投资102.3万元。从2003年10月开始,对镇中二桥至螺洋银苑桥河段2.1公里实施河岸砌石整治,完成石方3.56万立方米,土方11.36万立方米,2005年5月告竣。
 
永 宁 河
 
永宁河开凿于明代中叶,旧称东官河,北起椒江区栅浦,南至本区石曲唐桥接南官河,全长13公里,为当时水路捷道,境内河段长3.2公里。2002年8~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境内河段,设计口宽23米,深4.2米,挖土1.45万立方米,投资43万元。
 
长 浦 河
 
长浦河是路桥区西东走向主要河道之一,从石曲塘桥永宁河分流向东,直至十条河入海。民国期间,曾对以下二段加以疏浚:第一段自唐桥至下管小桥头,于1937年12月开工,至1939年2月完成,口宽14米,底宽及深均为3.5米,计挖土2.65万立方米;第二段自下管小桥头至三条河,于1942年11月开工,至12月完成,其深宽均与第一段相同,计挖土3173立方米。
长潭水库建成后,长浦河列入灌区河道配套工程,1963年11月动工疏浚石曲至三塘河河段,长10公里,设计口宽18米,底宽3米,深3.5米,通过灌溉流量3.8立方米每秒,计挖土10.4万立方米,拆建桥梁8座,工程于次年1月完工,共投工6.3万工,支出经费10.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万元。此次疏浚未达到设计要求,遂于1972年12月开工重浚自永宁河至双桥长6公里的河段,底宽2米,口宽18米,通过灌溉流量3.5立方米每秒,建便桥12座、公路桥1座,工程于1973年2月完成,投工8.12万工,国家投资11万元。为增强金清、三甲两区约3万亩农田的抗旱能力,1979年12月,又开工疏浚自双桥至八条河河段,长7.95公里,设计底宽1.5米,口宽18.45米,通过灌溉流量2.5立方米每秒。拆建便桥4座、小型机耕桥9座、中型机耕桥4座,投工2l.55万工,国家投资11万元,工程于次年2月竣工。
2003年3月由区水利部门组织,采用挖泥船疏永宁河至八条河河段,实施长度13.78公里,挖土1.738万立方米,投资89.8万元。
 
青 龙 浦
 
青龙浦为路桥区排灌的一条主干河道。自石曲新屋张引南官河水东流,经洪洋、洋屿殿、小五份、杨府庙,注入七条河,全长14.37公里。开凿年代随着海涂向东拓展而延伸。
石曲至洪洋泾河段,河床宽浅,硬滩较多,洪洋至三脚撑一段,迂回曲折,俗称“洋屿十八汇”,有碍农田排灌和内河航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县关钟衡主持作过疏浚。
民国时期又分年分段进行疏浚,计划河宽14米,底阔与深度均为3.5米。
第一段:从兴隆桥至三脚撑,长6202米,于1934年12月2日开工,至次年3月完成,计挖土5.53万立方米,建石桥2座,取直洋屿汇、牛卵子汇、厉家汇3处,缩短水程380米。
第二段:自三脚撑至杨府庙街,长3020米,于1938年3月5日开工,至次年2月9日竣工,计挖土2.05万立方米,迁移房屋6间,拆除废闸l座。
第三段:自杨府庙街向东经下杨屿殿至三条河,长2752米。于1942年11月25日开工疏浚,至12月5日完工,共挖土1.96万立方米。支出工资5881元,食米98石。
第四段:自三条河至五条河,于1944年冬征工疏浚。因时值旱灾严重,民众生活困苦,要求免服劳役,故先浚三塘河至四塘河一段,但出工人数甚少加之入冬以来雨雪连绵,所做工程仅及计划的4/10。
根据1963年长潭水库灌溉工程设计,永宁江以东几条干河,河床浅狭,断面不足,不能满足沿海地区农田灌溉、排涝需求,于1963年12月先疏浚青龙浦自石曲至杨府庙河段。设计进口水面高程1.3米,出口水面高程0.48米,河底宽度2.1米,通过灌溉流量3.48立方米每秒。工程于次年4月告竣。共投放劳力9.06万工,挖土14.5万立方米。1972年,又疏浚从四新街(杨府庙)到七塘河一段,12月动工,次年1月完工,全长4406米,底宽3米,口宽20米,通过流量3.5立方米每秒。共做土方11.1万立方米,石方380立方米,投放劳动力7.77万工,支出经费15.2万元。
到1987年,过水流量从原来的3.5立方米每秒降至1.7立方米每秒,农田抗旱排涝能力降低,航运受碍,故于12月中旬发动路桥、新桥、金清三区群众对青龙浦作全线疏浚。设计河口宽18.9米,河底宽1.4米,深3米,通过灌溉流量4.4立方米每秒;至12月底全线竣工,共做土方12.5万立方米,拆迁房屋100余间,投工16万工。国家投资40万元。
2002年8~12月,对全线采用机械疏浚,完成挖土11.1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83.8万元。
 
三 才 泾
 
三才泾,即洪府塘河,明正德初(1506~约1511)凿。境内河段北起蓬街镇双桥,南至靖海庙,长10.5公里。2004年6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1.41万立方米,投资104.5万元,设计口宽20米,水深3.5米。
 
七 条 河
 
 
七条河(七塘河)为沿海排涝入海主要干河,北起今椒江岩头闸,南至金清五洞闸,1951年4月开凿,至8月全线通水,全长21.36公里,境内自长浦河至五洞闸长9.8里。
1963年12月动工疏浚。从鲍浦口至青龙浦口,长4.48公里,设计河口宽25.4米,底宽4米;青龙浦口至三涂河口,长3.62公里,河口宽29.76米,底宽5.5米;三涂河口至五洞闸,长4.5公里,河口宽40.10米,底宽12米。排涝流量22—40-70立方米每秒。1964年2月竣工,共挖土67.93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42万工。
1976年2月中旬,三甲、新桥、金清等3区组织群众疏浚鲍浦口至五洞闸一段,长12.7公里,于下旬结束。施工不久多处出现坍方,总长达400多米,坍土约2万立方米。河道充水后,采用车壳船处理坍方,时达2月有余,耗资近4万元。
1982年2月,疏浚金清农场至五洞闸河段,长20公里,分别由洪家、三甲、金清、新桥等4个区负责施工,共投入劳动力30万工,日出勤最高达四五万人之多。一星期后,即告完工。共挖土20万立方米。鲍浦河口至长浦河河段,从原来18米宽拓浚到24米。
2005年9~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2.90万立方米,投资140万元。
 
其它河道
 
 
新桥浦  北起峰江南官河口,南至温岭市横龙桥,全长7.55公里,境内长6.09公里,河宽15.3米,深2.9米。2002年8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境内河段,挖土7.23万立方米,投资84.1万元。
一条河  河自椒江岩头至金清金星,境内河段长9.13里,河宽21米,水深3.6米。2003年2月至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全程,挖土8.51万立方米,投资131.4万元。
二条河  河自椒江区岩头至金清镇。路桥区境内北自竿蓬街,南至金清上塘港,长9.25公里,河宽23米,水深3.8米。2003年2月至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全段,挖土6.04万立方米,投资86.5万元。
三条河  河自椒江区岩头至金清。路桥区境内自蓬东至五丰闸,长9.4公里,河宽20米,水深3.6米。2003年2月至10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8.42万立方米,投资115.5万元。
四条河  河自椒江区岩头至金清五丰闸。境内北起蓬东,南至五丰闸,长9.65公里,宽15米,水深3.1米。2001年1月至6月由蓬街镇政府组织,采用挖泥船疏浚蓬东至镇东,青龙浦口至尚家河长2.71公里,挖土2.8万立方米,投资28万元。
五条河  河自椒江岩头至金清五丰村。境内北起蓬东东岳庙,南至五丰村,长10.71公里,宽15米。2004年6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7.39万立方米,投资38.93万元。
八条河  属剑门港闸河系。自椒江岩头向南至金清镇解放闸。境内河段北起长浦河口,南至解放闸,长10.96公里,河宽18米,水深3米。2005年9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3.62万立方米,投资140万元。
九条河  属剑门港闸河系。河自长浦河口至金清全长10.96公里,河宽17米,水深3米。2004年6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3.77万立方米,投资70万元。
三涂直落河  属剑门港闸河系。河曲起金清三涂挖闸,东至剑门港闸,全长9.25公里,宽26米,水深3.50米。2004年6月至12月采用挖泥船疏浚,挖土10.37万立方米,投资112.4万元。
 
第三节  埭坝 水闸

宋元祐前,境内无闸,为解决农田灌溉,在河道上筑埭,御咸蓄淡,分级控制水位。宋元祐中,浙东提刑罗适在黄岩建闸。南宋淳熙九年(1182)提举浙东常平使朱熹奏请太府线,拟兴建金清、回浦、长浦、鲍步、蛟龙、陡门6闸,未及动工,朱熹调走,由提举勾龙昌泰完成。至淳祜十年,黄岩境内已建15闸,初步形成河网蓄泄系统。元、明时建闸较少。清乾隆间,知县刘世宁建白峰、朱桥、回龙、双龙、栅桥、西仙浦等6闸。清末黄岩增至28闸,境内的五丰闸建于咸丰十年(1860)。
1934年8月,温黄两县在金清港拉萨汇合力建成22孔的新金清闸,设计最大流量528立方米每秒。
20世纪50年代今路桥境内建成踏上头、友谊等8座水闸,60年代建成五洞闸、坝头等15座水闸。70年代建成剑门港、坝头上闸等16水闸。90年代温黄两县市合办建成金清新闸。至2009年,路桥区共有大小涵闸46座。
埭  坝
名  称 遗址位置 作  用   名  称 遗址位置 作  用
飞凫乡坝(水磡埭) 原民主乡泾口朱村 提高九龙泾与徐山泾水位 桥下坝 马铺桥北岸胜果泾口 蓄徐山及大仁山诸水
新河坝 坝头村东泾口 提高凉坑堂东泾水位 七亩泾坝 马铺乡
三角陈村
蓄七亩泾水
直筒坝 民主三官堂直筒泾口 蓄直筒泾之水 松塘坝 松塘村 蓄松塘泾水
泥桥坝 原桐屿镇山西村 蓄后洋泾之水 下坝 原石曲乡西岸村 蓄下包泾水
郑公埭 原桐屿镇附近   长浦埭 原长浦乡 出海口,洋屿闸建成后废
下洋埭 原螺洋乡后洋村 蓄下洋泾水 洋屿埭 原洋屿乡 出海口,洋屿闸建成后废
岙王坝 原螺洋乡岙王村 蓄岙王之水 金家埭,旧名徐家埭 浦北王判桥侧 清咸丰间改置
山查埭 螺洋乡上倪村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长潭水库,埭坝的蓄水作用已失去意义,反而严重阻碍排水、航运,因而逐渐被废,至20世纪80年代,全部拆除。
 
金清新闸
 

金清新闸工程是金清水系最大枢纽工程,也是浙江省重点水利工程。
金清新闸位于金清镇剑门港村,为大型水闸。一期工程由排涝闸、新引河、新引河公路桥、老港拓浚、老港堵坝等5部分组成。排涝闸集雨面积837.1平方公里,闸室总宽100.8米,10孔,净宽度84米,设计最大泄流量1446立方米每秒。一期工程于1991年5月28日开工,1995年4月12日试运行,1998年7月8日竣工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历时7年。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750万立方米,石方开挖12万立方米,砼45078立方米;耗用木材120立方米,钢材1605吨,水泥13523吨,总投资13668.73万元,其中省补助5200万元,地方筹措由黄岩、温岭按35%和65%比例投资。
金清新闸建成后,水闸主体工程经受了历史上罕见的1997年11号台风袭击考验。至2003年12月底,共开闸排涝644次,开闸调节金清新闸与新金清新闸区间河道水位449次,排涝总量约
金清新闸
体工程经受了历史上罕见的1997年11号台风袭击考验。至2003年12月底,共开闸排涝644次,开闸调节金清新闸与新金清新闸区间河道水位449次,排涝总量约58亿立方米;开闸通航4388余次,通过大小船只108100多艘次,吞吐货物381万吨。
 
五 洞 闸

五洞闸位于金清区腰塘乡下盟村七条河入港口。1959年冬动工兴建,1962年春建成。闸分5孔,总净宽15米。设计最大过闸流量为90立方米每秒。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受益面积12万亩。全闸工程量为土方3万立方米,石方2500立方米,混疑土906立方米,投工4.7万工,其中技工4500工。土方工程由金清受益区负担。国家投资材料及技工费36万元。
1962年8月,成立五洞闸管理所,配有专职管理人员3名。1972年改木质闸门为折板式钢丝水泥闸门,门高4米,宽3.18米。同时,将人力启闭机更换成电动启闭机,启闭力25吨力。同年,闸外护坦部分干砌块石被冲,采用块石填补。1981年又有部分被冲,10月改换条石直插修补,计用条石约47立方米。1982年护坦外抛石480立方米,支出1430元。由于该闸系无桩基础,1986年测得整个闸身沉陷11厘米。1987年,因梁板式桥板断裂,改为板式桥面,宽3.6米。
因金清新闸建设,自1995年后,该闸成为控制闸,最大过闸流量仅70立方米每秒。1999年对闸启闭机房进行拆建和管理房进行修理,投资18.5万元。2003年对管理房进行修理。
 
坝 头 闸

坝头闸是由引距195米的上、下两闸配套组成的船闸,位于桐屿街道坝头村南官河上。闸上为西江水系,闸下为金清水系。
清光绪二十一年(1985),知县关钟衡为提高城郊水位,于金寺堂东侧建滚水石坝一座,称金寺坝,长8.2米,坝顶呈龟壳状,吴淞标高4.42米。
1958年春,坝顶加高40厘米,以增西江流域蓄水量,但水上航运受阻。同年冬,拆除滚水坝北端一段,改建成1孔3米宽叠梁式控制闸,过水流量为5立方米每秒。为减少船只过闸时闸上水量流失,1960年在闸的上游约100米处,利用原2孔石桥,改建成1孔3米宽的简易平水闸,配套成船闸。
为使长潭水库水源畅达金清水系,1962年夏,将金寺坝剩余部分拆除,加设1孔4米宽的叠梁式控制闸,上游平水闸亦同时拆除。因过水量仍然为足,1963年疏浚南官河时,将2孔控制闸全部拆除,致使西江水位失控。经地区水利局派员查勘后,于1965年11月又动工重建坝头控制闸,至次年4月竣工。
新闸分3孔,系原黄土基础,底板为钢筋混凝土,闸底吴淞标高0.88米。闸身采用条石灰浆砌筑,插板式钢筋混凝土闸门高3.8米,每孔净宽3.8米,螺杆式电动启闭机启门为15吨力,设计过水流量20立方米每秒。
1973年冬,县航管所出资8万余元,在控制闸上游195米处,动工建钢筋混疑土结构的平水闸1座,1975年10月竣工。闸分3孔,中孔净宽3.5米,两边孔净宽各3米。
 
其他水闸
 
剑门港闸  剑门港闸位于金清剑门港村,所在河流三涂直河,1971年建成,闸门孔数为3孔,闸门总净宽9米,闸门型式插极式,受益面积3万亩,最大过水能力45立方米/秒,电、机、手方式启闭。1996年,对闸进行重大修理,混凝门闸门更换,启闭机房修理,胸墙内侧加固等。至2002年又更换了启闭机,安装备用发电机组等维修。
五丰闸  五丰闸位于金清镇五丰村,所在河流四条河,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吴雷捐资建,闸孔数1孔,闸门净宽3.2米,闸门型式是原叠式,2000年12月更换插极式,建造了启闭机房;按装启闭机,配备发电机,闸门启闭方式,电、机、手方式启闭。
三涂闸  三涂控制闸位于金清三涂村,所在河流三涂直河,建造于1972年,闸孔数3孔,闸孔总净宽9.9米,其中两边孔为3.2米中间孔3.5米,闸板型式插极式,最大过水能力25立方/秒,受益面积2万亩,闸板启闭方式:电、机、手三用方式启闭。2002年对管理房进行拆建。
环场东河闸  环场东河闸位于金清农垦场,所在河流三涂直河,建于1984年闸门孔数2孔,闸门总净宽6.4米,闸门型式插极式,最大过水能力20立米/秒,原是农垦场管理,后考虑八、九塘水系问题,后于2001年移交给五洞闸管理所管理,2004年对闸外两岸挡土墙进行砌石加固。
路桥区境内水闸
闸名 闸址 兴建年代 孔数 闸孔总净宽(米)
乡镇
海晏闸 金清 南塘 1926 1 2.5
靖海庙闸 下梁 大浦 1952 1 3.1
踏上头闸 黄琅 海滨 1954 1 3.2
友谊闸 金清 下盟 1957 1 2.6
三条桥闸 横街 横街 1958 1 2.7
百洋闸 横街 百洋 1958 1 2.6
稻杆庙闸 横街 陈家 1958 1 2.1
下林桥闸 横街 马院 1958 1 2.0
丁桥街闸 横街 田水 1958 1 2.0
五丰闸 金清 五丰 1860 1 3.2
民丰闸 金清 民丰 1960 1 2.6
五洞闸 金清 下盟 1962 5 15.0
解放闸 金清 解放坦 1965 1 2.0
鱼场闸 金清 高升 1965 1 2.3
坝头下闸 桐屿 坝头 1965 1 11.4
南端闸 金清 金星 1966 1 2.5
胜利2号闸 蓬街 晨光 1967 1 2.5
胜利3号闸 蓬街 九塘坦 1967 1 2.5
胜利4号闸 蓬街 九塘坦 1967 1 2.5
分场1号闸 黄琅 王屿涂 1967 1 2.0
分场盐场闸 黄琅 盐场 1967 1 2.5
黄琅盐场闸 黄琅 盐场 1967 1 2.4
八塘控制闸 蓬街 九塘盐场 1968 1 2.3
九塘控制闸 蓬街 九塘盐场 1969 1 2.3
海滨园洞闸 黄琅 海滨 1968 1 3.0
九条控制闸 蓬街 九塘盐场 1969 1 2.3
联丰闸 蓬街 联丰 1970 1 3.0
坦里闸 金清 解放坦 1970 1 2.5
海滨闸 黄琅 海滨 1970 1 3.3
分水盐场3号闸 黄琅 盐场 1970 1 3.3
剑门港闸 黄琅 剑门港 1971 3 9.0
三涂闸 金清   1972 3 9.9
分场2号闸 黄琅 王屿涂 1973 1 3.0
分场3号闸 黄琅 王屿涂 1973 1 3.5
坝头上闸 桐屿 坝头 1973 1 11.7
海燕闸 黄琅 海燕 1978 1 2.5
海南闸 黄琅 海南 1978 1 2.5
应家闸 横街 前洋 1978 1 2.3
洋屿山闸 横街 洋屿山 1978 1 2.5
白果排涝闸 黄琅 白果 1979 1 2.5
白沙堤闸 金清 白沙堤 1979 1 3.0
九塘进水闸 金清 九塘堤 1979 1 3.5
金清新闸 黄琅 剑门港 1995 10 84.0
 
 
第二章  海  塘
 
记载最早海塘是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黄岩知县蔡范筑县塘,长10公里。明代,筑塘规模扩大,先后筑丁进、洪府、四府各塘,海岸线外移3000米。自清康熙十六年(1677)筑张塘,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筑塘共9条,海岸线外移6000米。民国时,筑头塘至六塘、关塘、汤塘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海塘建设,1951~1988年,筑塘14条,围涂面积4.88万亩,海岸线外移5000余米。
50年代前半期,修筑的海塘顶高程均在7.5米(吴淞高程系,下同)以下。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期间,海塘建设实施迎水面塘脚抛石和干砌块石护坡,背水面引种耐咸耐旱作物等护塘措施。70年代,对重要海塘进行砌石护坡和挡浪墙的加固建设。80年代开始,按照浙江省水利厅颁发的《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筑塘和加固。1989年第23号台风后,进行一线海塘20年一遇标准化建设,至1995年通过验收。1997年遭受第11号台风袭击后,又掀起新的标准海塘高潮,共建成一线标准海塘7条,全长16.80公里,其中设计重期为50年的标准海塘5条,长15.27公里;设计重现期为20年标准海塘2条,长1.53公里。
 
第一节  历代海塘

丁进塘  明弘治间(1488~1505)筑。北起海门赤山,经古沙岗,沿横街山,至温岭新河寺前山,全长60里。
洪辅塘  明正德间(1506~1521)筑。北起乃崦,经下梁,南至金清港岸,全长50里。塘河即三才泾。
四府塘  明正德间为李推官主持围筑,在洪府塘下。塘堤北起赤山,经南野份、水陡闸、小五分、坦头沈、卷洞桥、陡门闸,南达金清港岸,全长50里。御海潮。
张  塘  清康熙十六年(1677)由知县张思齐主持围筑,位四府塘下。北起南野份,经牛轭桥、半洋朱、下陈街、下云墩、南坦、裕广堂,南至金清戴家,全长40里。塘堤南北两端及中间局部地段与四府塘重合。
按:以上塘堤统称“老塘”,均为御海潮而筑。以后所筑的塘不单纯御潮,开始围涂。
头  塘  为老塘下第一条海塘。北起赤山,经沙殿市、平安堂、炮台宫、杨府庙、南新市、上路廊、汇龙桥,南至金清港岸。全长40余里。
二  塘  塘堤北起境内赤山,经沙北乡、二月二殿、石柱殿、竿蓬街、分水闸,南至下塘港。全长40余里。
三  塘  塘堤北起老岩头闸,经沙北乡、万福桥、双关庙街,南至下塘港。全长40余里。
正淦仓四塘  塘堤北起石柱殿,穿过长浦河,南至正淦仓三甲(今椒江林家桥附近)。全长8里许。
正淦仓五塘  塘堤北起正淦仓五甲(今姐妹埠头南面)与关塘合并,南至平水闸直塘,长7.5里。
正淦仓六塘  筑于清光绪初年(1875-1878)。北接关塘,至正淦仓五甲折东向南,达正淦仓一甲直塘,长3里。此塘为关塘南端。
浪矶山塘  位于浪矶山岛西侧,北自田岙北嘴,向西折向南行至黄泥坎山嘴,长约8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金清人吴雷雇工开筑,至光绪二十年(1894)成,围涂2000余亩。
关  塘  光绪二十一年(1895)黄岩知县关钟衡征工围筑,为老塘之下第四条海塘。北起岩头,经沙北、至鲍浦鱼池折向东南行,达金清港全长43里。筑成后不到10年,遇洪潮泛滥,幸赖有此塘挡御,沿海百姓为纪念关令功绩,特在下塘港关帝庙附近建立生祠,今“双关庙”地名即由此而来。
汤  塘  1920年、1923年海门2次洪潮大灾,会稽道尹朱文劭(黄岩人)于1925年委派临黄温塘工委员汤赞清负责修筑此塘。塘堤北起天打殿,曲折东南行,经沙北、鲍浦,至金清港北岸江堤,全长20公里。系将各坦户在关塘外零星围筑的小塘连接而成,加修成顶宽2米、内外坡1:2的大塘堤,旧志称该塘为“外塘”。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海塘

七  塘  1951年4月动工兴筑,至8月竣工,系将以前坦户所筑的零星盐坛连接加固而成。塘堤北起今椒江区三甲岩头村,南至金清张家坦,全长22.3公里。由三甲、金清2区民工兴筑,围涂面积1.398万亩。
黄琅二塘  在路桥区浪矶山岛西边,从海燕村田岙山嘴向北至踏上头,塘长1.8公里。由黄琅乡海燕、海滨2村群众出工,于1951年筑成。围涂面积330亩。
八  塘  1957年冬动工兴筑,1959年竣工,当时发动三甲、金清2区18-50岁的男性公民参加义务劳动。塘堤北起椒江区三甲岩头闸,南至路桥区金清张家坦,全长21.63公里。国家补助工具费5.3万元。围涂面积1.819万亩。种植鸡秆草、芦竹护堤。
剑门港大坝  位于金清镇浪矶山岛与白沙岛之间。1956年,省水利厅拟定在剑门港口建金清新闸,因此须先在上述2岛之间修筑1条过海大坝,于1958年3月8日动工,同年11月15日大坝合拢,至1959年12月工程告竣。坝长0.293公里,坝顶标高7.5米(吴淞高程系,下同),顶宽6米,内外坡干砌块石,外坡1:2,内坡1:1.5,坝顶外口设浆砌块石防浪墙1道,高1米,厚0.6-1.0米。共同石方7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17万工,国家投资14.5万元。
白沙堤  1958年5月动工兴建。西起金清镇张家坦,向东至白沙岛,全长3.4公里。由于涂面太低,土质太软,难以堆土,故采取层柴层泥、砂石护面的办法进行填筑。至1959年12月,堤顶高程达6-6.5米,堤身离水,堤上已可行人。白沙、浪矶2岛群众可经堤坝顶达内陆。1960年夏,因长潭水库工程任务繁重而停工。1965年堤坝修至6.8米高程,顶宽2.8米。外坡1:2.5,内坡1:2。大堤先后共做土方30万立方米,石方3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50万工,以低工资形式付给民工劳动报酬。共投资76.3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1万元。
黄屿堤  西起金清九塘,东至浪矶山岛的后黄屿,全长3.1公里。堤线涂面高程2.2-4.6米。大堤在4米以下用石方铺底,内外坡脚加做石方镇压层。1960年11月,由路桥、新桥、洪家、三甲、金清等人民公社(区)派出民工围筑,历时3个月,因长潭水库工程任务繁重,至同年12月大堤两头已做到长200多米、高2米时被迫停工。1970年2月,决定由国家投资,付给民工合理报酬,再次组织修筑。1972年12月全线竣工。堤顶高程为7.3米,顶宽2米,外坡1:2.5,内坡1:2。内外坡脚加做厚1.0-0.5米、宽1.0-2.5米的堆石镇压层。外坡抛石到顶。共计投放劳动力65万工,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石方5.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81.5万元。围涂面积1.14万亩。1981年上半年,省农业厅拨款11万元建设标准塘。塘堤外坡干砌护石,堤顶浆砌石防浪墙高80厘米、厚60厘米,工程达到10年一遇防潮标准。
黄琅三塘  又名分水盐场塘。为将八塘盐场迁至此处而筑。位于黄琅老塘及二塘外(东面北段为黄琅二塘,南段为浪矶山塘)。北起分水盐场闸,南至黄屿堤。国家补助2万元,由金清分水、黄琅两公社(乡)出工围筑。1966年冬开工,至1967年秋完工。堤长2.0公里,堤线涂面高程3-4米,堤顶高程7.5米,宽1.8米。外坡1:2,内坡1:1.5。外坡至4.5米高程处,干砌块石,内坡植草护坡。围涂面积1350亩。1982年,省二轻厅下拨资金3万元,外坡护石到顶,加做防浪墙1道,高0.8-1.0。
九塘  北起今椒江区三甲岩头闸,南至金清白沙堤,全长22.77公里,围涂面积1.779万亩。该塘按1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土方工程于1966年11月动工,至1969年底全线完工。塘顶标高7.2米,宽3米。外坡1:2,内坡1:1.5。总24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9万元。实做土方206.7万立方米。1974年台州地区水电局决定按设计要求对九塘进行砌石护堤。
路桥区九塘  接椒江区三甲九塘,北起蓬街,南至金清白沙堤,长9.36公里,保护农田9.4万亩、人口10.5万人。1967年建成土石坝,堤顶高程7.5米,顶宽4米。1978年完成外坡块石护面,共砌石8.1万立方米,投工230.5万工,国家补助33万元。
白沙外堤  原名“反修塘”。在白沙堤南面,自白沙岛向西至八塘,长3.8公里,其中砌石护坡1000米。堤顶高程7米,顶宽1.5米,外坡1:1.5,内坡1:1。堤东端建单孔排水闸1座,孔宽2米。该堤于1971年开工,至1973年竣工。国家补助5万元,当时由金清区腰塘公社出工围筑。围涂面积1640亩。
太婆岙三八塘  位于浪矶山岛太婆岙山嘴,为海滨村妇女所筑,故名,堤线涂面高程2.00-2.12米。堤长0.24公里,顶高程5.6米,顶宽6米。外坡1:1.5,抛有块石保护,内坡1:1.2。1971年冬开工,至1972年春完工。
婆屿坝  为连接矮婆屿与浪矶山岛,国家投资5万元雇工修筑。1972年8月开工,12月大坝合龙后停建;1974年遭台风大潮袭击,坝身受到严重损坏;1980年3月至7月,省拨款2万元修复。坝为堆石坝,长110米,顶高程7米,宽6米,浆砌块石防浪墙顶高程8米,宽0.69米。坝内坡1:1.5,外坡1:2,均采用干砌大块石护坡,外坡脚做一平台,高程2米,宽10米,其中堤脚干砌石宽2米,毛抛石8米。
十  塘  北起长浦河口,南至黄屿堤,当时计划全长9.3公里,围涂面积9726亩。塘堤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塘底宽22.2米,顶标高7.5米,宽4米;防浪墙高1米,宽0.8米,外坡1:2.5,内坡1:2,面层砌石标高4.1米以下厚为0.5米,以上为0.35米,垫层碎石厚0.35米。总工程量:土方88.4万立方米,石方8.1万立方米。于1977年12月动工,至1981年冬,十塘南段断水,中段于1982年底断水。至1983年底,南、中段除防浪墙未做外,土石方工程基本竣工。实做土方67.9万立方米,石方5.94万立方米。投放劳力181万工。国家补助砌石材料费、工具费80万元。1985年夏,浦北段断水。1986年建成,筑塘堤长7.739公里,已围面积8109亩。
黄屿外堤  位于黄屿堤北面。东起黄琅盐场塘,西至十塘。堤长2.83公里。设计堤顶高程7.5米,宽4米。外坡1:2.5,内坡1:2。迎水坡干砌护石,砌石厚0.4米,下铺碎石垫层0.3米。堤身两侧设镇压层。外镇压层宽9.6米,厚0.7米(包括抛石护坡);内镇压层宽8米,高程4.5米。堤顶筑干砌石挡浪墙,顶高程为8.3米。总工程量:土方30.9万立方米,石方4.6万立方米。投资114万元,后增至135万元(其中省补助72万元)。围涂面积为3100亩。1983年12月开工,至1987年底,堤顶高程达6-7米。堤东侧建有排涝闸1座,闸孔净宽1.2米。
黄琅四塘  位于路桥区黄琅三塘外。堤长1.016公里,块石护坡700米。外坡1:2.5,内坡1:2。堤顶高程6.5米,顶面宽2米。1986年11月由养殖公司雇工围筑,国家贷款20万元。至1987年4月完工。
南直塘(老关塘)  原为金清港北岸江堤。东起十八股坦外塘,西行经五丰闸、下塘港街、上塘港,到卷桥靖海庙,长8公里。该塘系头塘至汤塘各条塘堤南端东西向的直塘连接而成,其中长度随各塘筑成而向东延伸。民国15年(1926),临黄温塘工委员汤赞清将塘堤加高增阔,使堤身高达4.3米,塘顶阔1米,内外坡均为1:1。民国34年(1945),金清闸建成后,闸以西堤段已失效用。1951年,对闸以东堤段曾进行1次大修。由于金清港江道逐渐淤涨,前沿提防外移到南塘(南关塘),南直塘全线随之失效。1978年,塘址改建成上塘港经金清镇至长桥的公路。
南关塘(南塘)  位于南直塘以南。东起十八股坦外塘,向南折西经海晏闸、下盟闸,再折向西北至五丰闸。塘为当地农户自发合资分片围筑,有十八股坦、启明坦、化户坦(谷称“花果坦”)、广坦、小歪坦等。民国初年,各址所筑江堤已连成一线。1951年围筑解放坦时,堤自十八股坦外塘向东延伸至解放闸。南直塘废后,南关塘成为金清港前沿江堤,嗣后屡经加固,多处堤脚抛有块石护坡。现有江堤自五丰闸至解放闸长6.4公里,提顶高程6.7-7.0米,宽1.5-2.0米,内外坡均为1:1.5。
1951~1987年海塘工程
面积:亩;高程:吴淞(米)
塘  名 施工时间 起终点 堤长
(公里)
投资
(万元)
围涂
面积
涂面
高程
七  塘 1951.4-1951.8 岩头村-张家坦 22.3   13980  
黄琅二塘 1951 田岙山嘴-踏上头 1.8   330  
八  塘 1957-1959 岩头闸-张家坦 21.6 自筹216
国家5.3
18190 4.34-5.3
剑门港大坝 1958.3-1959.12 浪矶山-白沙岛 0.3 国家14.5    
白沙堤 1958.5-1963 张家坦-白沙岛 3.4 自筹15
国家61
  3.0-4.0
黄屿堤 1960.11-1972.12 九塘-后黄屿 3.1 国家81.5 11400 2.2-4.6
黄琅三塘 1966-1967 黄琅二塘外 2.0 国家2.0 1350 3-4
九  塘 1966.11-1969.12 岩头闸-白沙堤 22.8 自筹192
国家49
17799 3.96-4.9
白果堤 1971.7-1977.12 白果岛西面 0.9 国家3.0 230 2.5-3.1
太婆岙三八塘 1971-1972 踏上头-太婆岙 0.2 国家0.5 30.7 2.2.12
白沙外堤 1971-1973 白沙岛-八塘 3.8 国家5.0 1640  
婆屿堤 1972.8-1972.12 浪矶山-矮婆屿 0.1 国家7.0    
十  塘 1977.12-1983 黄屿堤-长浦河 7.7 国家80 8109 2.8-4.0
黄屿外堤 1983.12-1987.1
(断水)
黄琅盐场塘-十塘 2.8   3100 2.91-3.2
黄琅四塘 1986.11-1987.4 黄琅三塘外 1.0 国家20 120 2-2.4
 
第三节  标准海塘建设

1997年第11号台风于8月18日在温岭市石塘镇登陆,正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天文大潮,沿海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风暴潮,路桥区沿海一线海塘大部毁坏,损失惨重。10月28日,以区长为总指挥的路桥区标准海塘建设工程总指挥部成立,同日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全社会筹资建设高标准海塘的决定”,决定发动群众用3年时间建设好高标准海塘。
全区纳入标准海塘建设的有:九塘1744米,十塘7163米,王屿外堤2885米,分水盐场塘1181米,白沙外堤2258米,全长15.23千米。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另外踏上头三八塘310米,白果三八塘1260米,合1.57千米,按20年一遇标准建设。
根据“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建设方针,国家对标准海塘建设每千米补助100万元;区级领导、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区群众共集资3578万元,其余由区财政包干,共完成投资6407万元。
标准海塘按50年一遇潮水位7.02米进行设计,横断面为斜塘式,塘顶净宽5-4.5米,塘顶高程8-8.55米。施工建设按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标准海塘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通知》,实行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1997年11月招投标,块石、混凝土部分划为10个标段,确定10家企业中标承建。1998年2月开工建设,由蓬街、金清、黄琅三个乡镇发动民工修筑,完成土方75.96万立方米,投工42.2万工。至1999年底完工并通过验收,工程质量优良。
 
路桥区标准海塘
路桥区标准海塘
长度:公里;面积:万亩;高程:米;投资:万元;频率:年
堤塘
名称
起终点 长度 频率 保护
面积
塘顶
高程
塘顶
宽度
护面结构

建成时间
迎潮面 塘顶面 背坡面
金清
九塘
三甲九塘-
金清十塘
1.74 50 7.10 8.55 5.0 砼及灌砌石 C20砼 干砌石 511 2000
金清
十塘
金清九塘-
王屿外堤
7.16 50 7.10 8.55 5.0 砼及灌砌石 C20砼 干砌石 2296 2000
王屿
外堤
金清十塘-
分水盐场塘
2.88 50 1.45 8.50 4.5 砼及灌砌石 C20砼 干砌石 951 2000
分水
盐场塘
王屿外堤
-踏上头
1.18 50 1.45 8.50 4.5 C20砼 干砌石 443 2000
白沙
外堤
白沙山-
金清港堵坝
2.25 50 1.45 8.00 4.5 砼及灌砌石 C20砼 干砌石 648 2000
白果
三八塘
白果 1.26 20 0.05  8            
踏上头三八塘 踏上头 0.31 20 1.45 8            
说明:高程为吴淞高程系。
 
 
第三章  围垦开发
 
第一节  围  涂
 
建区前围涂
 
明弘治年间(1488~1505),筑丁进塘,通过霓岙,长30公里,个别地段与古沙堤重合;正德年间(1506~1521),在金清港北岸筑成洪辅塘、四府塘(在洪辅塘下),海岸外移3000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浪矶山塘成,自太婆岙山嘴至剑门港口长4公里许,围围约2000亩。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金清港北岸从一塘筑至六塘,海岸外移6000米。
1951年,筑成七塘,北起三甲岩头村,南至金清张家坦,长22.3公里,围涂13980亩;在浪矶山西筑成黄琅二塘,从海燕村田岙山嘴向北至踏上头,塘长1.8公里,围涂330亩。1957年冬,开工围筑八塘,北起椒江区三甲岩头闸,南至路桥区金清张家坦,长21.63公里,金清、三甲两区18岁以上、50岁以上男劳动力均义务参加,至1959年筑成,围涂面积1.82万亩。
1966年11月~1969年12月,完工围成九塘,北起三甲区岩头闸,南至金清区白沙堤,全长22.8公里,为境内第一条标准海塘,围涂面积1.78万亩(路桥区9210亩)。
黄琅三塘又称分水盐场塘,1966年冬开工,至1967年秋完工,围涂面积1350亩。这时期筑塘围涂,采取民办公助。
70年代,又先后围成王屿堤、太婆岙三八塘、白沙外堤、波屿堤。王屿塘起自十塘,迄分水盐场,长2.47公里。共围筑三次,前二次分别在1960年和1966年,性质为民办公助,都未围成;第三次为1970年开工,至1972年完工,由国家投资81.5万元,为路桥区首条国有海塘。1974围成白沙南塘。共围涂面积13071亩,其中王屿围涂11400亩,白沙外涂1640亩。
80年代开始,围成十塘、王屿外堤、黄琅四塘、围涂面积11329亩。其中十塘于1977年12月动工,1983年完工,围涂面积8109亩,国家补助资金80万元;王屿外堤为国有海塘,1983年12月开工,1987年1月完工,总投入135万元,围涂面积3100亩。
1987年围成王屿外塘,围涂4740亩。
至80年代末,共围成七塘、八塘、九塘、王屿塘等11处,计7.64万亩,海岸线外移5000米。
1949~2003年,路桥区境内围成海涂11处,面积4.84万亩。其中50年代1.41万亩,60年代1.14万亩,70年代1.31万亩,80年代至今0.98万亩。
 
三山涂围涂
 
三山涂围垦工程围垦总面积31398亩,折合2093.2公顷,以围涂造地为主,同时提高沿海地区防洪挡潮、排涝能力。工程位于金清海滨村,距金清镇6公里。围区东临大海,南接黄屿外堤,西接滨海十塘,北连三山北涂。工程由三条海堤、两座水闸及围区内外配套工程组成,堤线总长8551.46米,三条海堤将三山和中礁两座海岛与大陆相连。在中礁岛和婆屿暗礁处设两座水闸,总净宽39米,总投资59660万元。
(一)建设缘由和立项经过
为了围垦开发三山涂,早在1972年就做过全面规划,并实施三山促淤工程。1979~1987年期间做地质勘探、地形测量、水文测验、泥沙淤积测验等前期工作,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动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用地的迫切需要,区政府决定围垦开发该片海涂。2004年7月21日,省发改委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正式立项。
(二)工程概况
该工程属Ⅲ等工程,围堤及水闸为3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4级。三山北堤长5623.15米、三山东堤长865.69米、中礁东堤长2062.62米。三山东堤、中礁东堤和三山北堤东段挡潮按50年一遇标准,允许部分越浪;三山北堤按20年一遇标准设计。纳排水闸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建中礁闸6孔×5米,闸底高程-2.5米,其中4孔排涝,2孔纳潮;建婆屿闸为纳潮闸。围区新开纳潮干河5.18公里、支河11.71公里,排水干河7.96公里、排水支河27.51公里。围区内建“两纵一横”交通道路,18.33公里。
(三)施工准备和施工进度
2005年7月取得采矿许可证,9月完成工程招投标。2005年完成“三通”的任务,同时有关政策处理工作取得梯度完成;截止2009年底,完成土工布铺设100%,排水插板100%,土方完成255.6万立方米,石方完成360.5万立方米。
 
黄礁涂围涂
 
黄礁涂围垦工程围垦总面积10224亩,折合681.6公顷。工程位于金清镇境内,北与金清新闸相邻,南与温岭市东海塘北片相接。工程由四条海堤、两座水闸及内外配套工程组成,总投资47882万元。
(一)建设缘由和立项经过
省发改委于2003年12月批准立项。省围垦局于2004年1月批准可研报告,2008年6月批准初步设计调整报告。
(二)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Ⅱ等工程,海堤、水闸等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海堤挡潮标准按100年一遇设计,围区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水闸按10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其排涝泄洪能力按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设计。工程由4条总长4360米的海堤组成,分别为白果山海堤760米,黄礁门海堤870米,大港湾海堤1400米,五百屿海堤1340米。建黄礁、道土冠等排水闸2座,分别为4孔×4米和3孔×3米,计划工期3年。
(三)施工准备和施工进度
2008年7月完成工程招投标。截止2009年12月底,累计完成抛石填筑192.3万立方米,土工布55.8万平方米,闭气土方73.5万立方米,排水板249.2万米。采矿许可证延期至2010年3月。
 
三山北涂围涂
 
(一)项目概况
三山北涂围垦工程是浙江省、台州市重点工程,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与路桥区交界处。围区东临东海,南接路桥三山涂,西与九塘、十塘相连,北接椒江十一塘,围区面积20800亩,折合1386.7公顷,东西长约5077m,南北宽3232m,工程概算总投资47245万元,建安投资2.335亿元。
(二)工程现况
截至2009年11月初,工程建安投资约1.65亿元,占建安总投资的70%。完成抛填石方量160万方,其中北隔堤 5077米,已全线贯通,抛石基本达到4.0米高程。水闸净7×5米,主体已完成至8.2米高程。海堤计3232米,全线抛石填筑平均已达到3.5米以上高程。四角空心预制块已累计10576个。
 
第二节  开发利用
 
从明代开始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温、黄两县垦种涂田3.5万亩,大多于淤涨淡化后改种棉粮作物。
建国后,政府重视开发新围海涂,分片建设农场、特产场和盐场,配套建设垦区水利排灌设施与田、林、村、路,开展种植、养殖、制盐,综合开发利用。黄岩县东南乡(今路桥区范围)至1990年已开发利用4.16万亩。其中耕地28600亩(水田19700亩),果园4600亩,居民厂房1400亩,水产养殖2400亩,交通用地1700亩,其他用地100亩。
在王屿垦区,1978年3月省批准成立国营金清农场王屿分场,1984年10月改为国营黄岩柑桔场。至1987年,整个垦区已开垦成水田4989亩,旱地790亩,柑桔3557亩,造大208亩,水域703亩,居民厂矿用地327亩,交通用地656亩,未利用地170亩。
1987年九塘垦区开发利用面积9210亩,其中水田5266亩,旱地454亩,果园292亩,内陆水域924亩,盐田1803亩,居民厂矿用地82亩,交通用地208亩,未利用地181亩。
1951~1987年各垦区水利配套
垦  区 地点 排水干渠
(公里)
灌溉干渠(公里) 水闸
(座)
泵站
(处)
机耕路
(公里)
桥梁
(座)
国家补助(万元)
七  塘 金清-
三甲
57.0 6.0 2 6 49.0 机耕6
人行14
4.78
黄琅二塘 浪矶山岛西北     1       2.49
八  塘 金清-
三甲
59.8 70.0 2 14 25.0 机耕3
人行17
8.59
黄琅三塘
(分水盐场塘)
黄琅二塘
外面
2.0   2 1 2.0 机耕1
人行1
 
九   塘 金清-
三甲
19.0 18.0 7 16 27.5 机耕7
人行4
110.50
白沙外塘
(反修塘)
白沙堤
南面
2.9   2 1     5.00
太婆岙
三八塘
浪矶山岛太婆岙     涵孔1        
白果堤 黄琅乡白果村     1        
黄屿涂 金清九塘东边 12.2 5.0 3 16 24.0 机耕3 110.00
十  塘 金清九塘外
黄屿涂北
6.1 45.2 2
(7孔)
9 14.0   18.50
黄琅四塘 黄琅三塘外面              
黄屿外涂 黄屿涂垦区北面     2
(7孔)
6      
 
1987年垦区开发利用概况
垦  区 围涂面积(亩) 开始垦种利用时间(年) 内    容
七  塘 13980 1955     金清区净面积6854亩。其中水田4382亩、旱地368亩、柑桔459亩、内陆水域605亩、居民厂矿用地502亩、交通用地288亩、未利用地80亩(内坟地73亩)、其他170亩
黄琅二塘 330 1959     水田41亩、旱地37亩、果园204亩、内陆水域25亩、居民厂矿用地12亩,交通用地11亩。
八  塘 18190 1964     金清区净面积7646亩。其中水田5166亩、旱地571亩、果园531亩(内柑桔524亩)、桑园155亩、内陆水域436亩、居民厂矿用地515亩、交通用地266亩、坟地6亩
黄琅三塘
(分水盐场塘)
1350 1968     旱地153亩、内陆水域80亩、居民厂矿用地55亩、盐田1029亩、交通用地18亩、其他15亩
九  塘 17790 1968     金清区净面积9210亩。其中水田5266亩、旱地454亩、果园292亩(内柑桔218亩)、内陆水域924亩、居民厂矿用地82亩、盐田1803亩、交通用地208亩、未利用地181亩
白沙外堤
(反修塘)
1640 1975 旱地1214亩、内陆水域332亩、居民厂矿用地46亩、交通用地48亩
太婆岙三八塘     围涂指挥部24.7亩(内水库3.7亩)、民用6亩
白果塘     旱地57亩、内陆水域142亩(内对虾塘135亩)、居民厂矿用地21亩、交通用地10亩
黄屿涂     水田4989亩、旱地790亩、柑桔3557亩、林地208亩、内陆水域703亩、居民厂矿用地327亩、交通用地656亩、未利用地170亩
十   塘     旱地4696年亩、柑桔100亩、内陆水域1296亩、居民用地9亩、交通用地196亩、未利用地549亩
黄琅四塘     内陆水域113亩(内对虾塘109亩)、交通用地7亩
黄屿外涂     内陆水域2993亩(内对虾塘2854亩)、交通用地107亩
 
 
第四章  灌溉 供水
 
第一节  水  库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社队投资,国家适当贷款或补助形式,陆续兴建了几个水库。
天赐湖水库  又称天星湖,位于横街乡湖头村,北东南三面环山。1954年12月,在西岙口筑了一条长200米、高5.6米的大坝,改湖为水库,库容12万立方米,灌溉千余亩。1958年公社化后,成立天赐湖水库专业队,办起“十养场”。1960年,库内养鱼3.7万余尾,库边养猪和家禽。长潭水库建成后,1964年废库垦种。
圣水寺水库  位于螺洋上寺前村东约1公里处,1955年2月动工,1957年3 月完工,集雨面积0.7平方公里,主流长度5公里,坝高17.62米,正常库容11.8万立方米,坝型为心墙坝,依靠溢洪道自流泄洪,灌溉农田600亩,其下游为上寺前、园珠屿、下寺前三个村,人口1874人,是一座综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库。1996年对库底进行清淤,迎水坝面采用混泥土砂浆进行加固。1997年新建22平方米启闭机房。1999年4月对溢洪道加宽、加深处理,同时对坝坡进行放缓处理,规模达到300年一遇防洪水标准。2006年5月进行标准化设计,10月开工,2007年6月完工,2008年7月23日通过省水利厅验收。
圣水寺水库
悟空亭水库  位于峰江白峰岙村,1957年8月动工举建,1958年3月竣工,是一座综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库,集雨面积0.17平方公里,正常库容8.59万立方米。1960年新开溢洪道。1968年对原来的转动门盖启闭型式更换或插板式闸门进行启闭。1996年重新更换拉杆及螺钉,并对启闭阀门进行维修。1999年4月完成大坝渗水处理、溢洪道除险加固,达到300年一遇校核标准。2003年9月市水利局组织对大坝安全技术认定,大坝级别为5级,抗御洪水频率达300年一遇,水库防洪安全性为A级,大坝为一类坝。2006年5月开始标准化建设设计,10月开工,2007年6月完工,2008年7月23日通过竣工验收。
凉溪水库  凉溪水库位于桐屿街道凉溪村,2003年5月动工兴建。2006年4月竣工。集雨面积0.96平方公里,总库容12.2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21.55米;正常库容11.0万立方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高12.5米,坝顶高程22.5米,长25米,宽3米。水库以供水为主,供应凉溪、东明、小稠、民主、梁家五村8000余人生活用水,供水规模为每日1020立方米,每年平均供水量37.23万立方米。建库淹没土地18亩,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
 
第二节  长潭引水工程
 
长潭水库在黄岩区境内,正常库容4.57亿立方米。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2年7月1日,长潭水库开始向温黄平原供水灌溉。从水库电站至山头舟为总干渠长15公里,设计流量45立方米每秒。进入西江河道为中干渠,长9.2公里,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中干渠以下从黄岩城关小南门处,河道向东经东官河输水到椒江区;向南由坝头闸输水到路桥,经石曲、峰江到温岭市泽国,为南官河河段。南官河在1963年开始分段加深拓宽:第一段,自西江闸至小南门700米,设计流量28立方米每秒;第二段,自小南门至金寺坝(今坝头闸),长8.01公里,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第三段,自金寺坝至十字泾口,长8.97公里,设计口宽17.2米,底宽2.4米,设计流量9立方米每秒;加深拓宽至1964年1月结束。但拓浚未达到设计标准。1964年12月~1965年1月完成南官河(自黄岩小南门至温岭泽国段)27.68公里和徐山泾(自坝头到兆桥段)9.88公里等2条河段的拓浚。
灌区自1964年建立以来,经过30多年运行,出现多方面问题:(一)渠道大多是土质渠道,未全面进行衬砌,经常出现漏水和渠道塌方滑坡,造成灌溉水不能及时输送到田间。沿山渠道与山溪汇合处由于未建沉沙池等设施,山溪洪水经常冲垮渠道。(二)平原河道由于航运波浪冲刷,建房筑坎,垃圾倾倒,企业排污等原因,河道淤积严重,排蓄能力降低,有些河网容积仅为原设计的62%,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三)渠系建筑物老化。节制闸、排涝闸、泄洪闸、隧洞、倒虹吸等建筑物由于长期运行而未进行全面维修,造成闸门漏水、隧洞塌方、桥梁断裂、机电设备陈旧老化,无法进行正常启闭。(四)渠系水利用系数低下,仅为50%。为解决灌渠存在问题,2000年4月对总干渠(15公里)、干渠(141公里)、支渠(4252公里)等渠道及渠系建筑物进行全面改造;总投资12.06亿元。
长潭灌区续建配套一期工程,于1998年8月开工,至2001年9月完成投资1581.2万元,完成土方64.32万立方米,石方4.76万立方米,混凝土1.75万立方米。其中金清港流域完成项目有南官河疏浚衬砌、桐屿段裁弯取直和徐山泾、九条河等4条河道50.12公里疏浚等。
 
第三节  提水工程
 
农田提水灌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制水车,又称龙骨车,分为手牵水车、脚踏水车与牛力水车,平原沿海地区还有风力水车。人工提水劳动强度,效率低。
1933年3月,洋屿村罗惠民、罗乙东、应梁保等人、从上海购进五福牌20马力柴油机配10英寸管径水泵,为黄岩县第一台农用抽水机,可灌田300多亩;1936年又添置一台抽水机,成立洋屿抽水机公用合作社。1937年成立泉井抽水机合作社,购置12马力柴油机及10英寸管径水泵各1台,灌田1200亩,并兼营碾米业务;1947年4月,增置抽水机1台,灌溉面积扩大到1800亩。
1950年恢复原两社4台抽水机,成立横街抽水机站。1952年后,有碾米机的地方,利用碾米动力陆续配套成抽水机,抽水、碾米两用。为了推广机械提灌,1955年1月,成立了地方国营黄岩县桐屿抽水机站,作为示范;设有5个机埠,装机5台,共112千瓦,灌田7600亩。1956年5月,在桐屿区石曲乡永丰农业合作社(今路南街道肖谢村)安装了全县第一台容量7千瓦的电动抽水机,灌溉农田700亩。1958年,开始有船机(机泵落船)。因电力不足,电灌发展缓慢,直到60年代末,境内基本实现电灌化。2003年,路桥全区灌溉动力机械4626台,14348千瓦,灌溉面积23.6万亩。其中柴油机376台、3448千瓦,灌溉面积5.67万亩;电动机4250台、10900千瓦,灌溉面积17.33万亩。
 
第四节  供水工程
 
地下水开采
 
1966年路桥镇自来水厂建成,开采地下水,供水能力1.6万吨/日,供水范围西至邮亭居、南至下里桥路桥医院、东至酒厂、北至下洋殿,设供水站20多个,不直接到户。以后不断增加用户,同时增加深井。1970年开采厂区内的2号深井,1974年3月增加下洋殿的3号深井,1981年7月增加卖芝桥路田洋王集团大楼后面的4号深井,1985年6月增加市场街下里桥路南面的5号深井,1985年7月增加小商品市场东南角处的6号深井,1992年11月增加上马村的7号深井,1992年12月增加上张村的8号深井,日供水能力为1.8万立方米。至1996年路桥区累计开凿地下深井46眼,民井3158眼,年取水量2357万立方米。
 
黄椒温联合供水工程
 
随着用水量骤增,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质恶化,高层楼房水压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1985年台州地区行署决定引长潭水库之水解决黄岩、路桥、椒江、泽国等城镇缺水问题,成立黄椒温联合供水工程指挥部,一期工程于1993年9月28日开工,1995年10月26日建成通水,供水规模为25万吨/日,其中黄岩区9万吨,路桥区4万吨,椒江区9万吨,泽国镇2万吨,沿线建制镇1万吨。1999年,指挥部改制为台州市供水股份有限公司,当年供水5922万吨,日均供水16.23万吨。2004年2月,二期供水范围扩大至整个台州南部地区,日引水56万吨,日供水51万吨,其中黄岩区15万吨,路桥区7万吨,椒江区14万吨,泽国镇4万吨,温岭城关7万吨,沿途乡镇4万吨;工程投资12亿元。
 
水网建设
 
 
新桥、横街、蓬街、金清四镇和当时的下梁镇、黄琅乡以前食用河塘水及井水,由于河塘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吃用水越来越困难。为了解决居民吃用水,1998年4月,路桥区成立五镇供水工程指挥部,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区拨款900万元),10月动工,共铺设DN300-800供水管线23.76公里,建设新桥配、增压泵站(投资570万)和金清配、增压泵站(投资175万);1999年6月1日建成并正式通水,日供水能力2万吨。
2007年,全区投入1.9亿元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至年底已完成5700米沿东方大道二期的口径1000毫米供水管道的安装工作。截至2009年,路桥自来水公司共铺设DN50-DN1000管线455公里。
 
路桥自来水公司
 
路桥自来水有限公司是路桥区唯一一家集制水、供水、管道设计安装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区级供水企业,固定资产1.13亿元,下设行政办公室、财务科、物资管理科、城西水厂、水质监察科、营业所、管道安装公司、“一户一表”办、信息中心共9个科室,在职职工103人,固定资产8419万元。
路桥自来水公司 净水池
1994年4月开始建设路桥净水厂(现名城西水厂),地址在新安西街565号(路北街道墙里贺村),征用土地45亩,投资3500万元,一期工程包括蓄水量7000立方米的清水池一座,日处理4万立方米的四阀滤池一座,300立方米反冲洗水塔一座,200立方米回用水池一座,还有送水泵房、高低压配电间、加药间、机修等。1995年11月28日竣工并投入运行,同时关停原水厂的8口深井泵,停采地下水。
1999年6月接手已完工的五镇供水工程,开始向当时的新桥、横街、下梁、蓬街、金清等乡镇供水,年末峰江镇供水。日最高供水量突破4万立方米。
2000年初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开工,投资2000多万元,年底完成新回用水池工程,2001年5月完成日处理4万立方米的二期滤池工程,2002年完成泵房改扩建工程和二期厂区管径800毫米出水总管工程。2002年接收螺洋自来水厂。2003年5月完成一期滤池改造工程,2004年6月完成蓄水量7000立方米的二期清水池工程,2005年12月完成管径800毫米的二期进水管线工程。2007年,公司全年供水量2719万立方米,同比增11.4%,日最大供水量8.3万立方米;全年新增水表4223只,在册表数29626只,完成各类管线安装29303米。
至2009年,路桥区供水范围200多平方千米,直接供水服务面积40平方千米,受益人口40万人。城乡供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
 
1997~2009年路桥区供水情况
单位:万立方米,万户
年份 年供水量 最高日供水量 城区自来水用户 用户结构
居民 工业 商业 特种和其它
1997 654.85 2.4          
1999 1079.5 4.15          
2001 1425.4 4.72          
2003 1912.7 6.61          
2005 2222.5 7.73 2.1 49% 26% 16.8% 8.2%
2006 2440.4 8.4 2.56        
2007 2719 8.5 3.06 63.9% 20.3% 11.2% 4.6%
2009 2865.4 9.36 3.4 62% 21.3% 11.4% 5.3%
 
 
第五章  防汛防旱
 
第一节  组织机构
 
路桥区成立后,成立区防汛防旱指挥部(下称区防指),负责组织全境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储备防汛防旱物资、建立报汛通讯网络等,行使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权和监督权。指挥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指挥分别由区人武部长、区府办分管副主任、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局长担任。指挥部成员为有关部、委、办局主要领导。各镇(街道)均成立防汛防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组建抢险队伍,储备防汛物资,负责本区域的防汛防旱工作。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防汛防旱领导小组,负责本村(居)、单位的防汛安全。
区防指下设办公室,作为指挥部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4人。
 
第二节  防汛工作
 
防汛检查  每年汛前、汛中,区防指都组织防汛检查。有防汛任务的单位在年初进行自查、整改;主管部门或所在地政府进行再检查、再落实;区防指组织全面检查。主汛期前区领导、成员单位、防汛专家库成员进行重点抽查、专项督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督办和整改。
物资储备  汛前储备应急必需物资。每年由供销、粮管部门代储草包、麻袋数万条。1997年以后,调整储存方式,改一点式储备为分层分片储备。
报汛通讯  区人民政府确定路桥、金清新闸、坝头、螺洋4个水文为报汛单位。2009年起因建立了水文自动测报站,定点报汛单位缩减为路桥、金清新闸2个,水文自动遥测站4个,包括2座小(二)型水库。
防御预案  编制《路桥区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路桥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防台抢险救灾工作预案》、《路桥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按预案在第一时间上岗到位,投入工作。
调度决策  1995~2000年金清港水系水位控制为梅汛期3.8~3.9米,台汛期为3.7米。非汛期为3.3~3.5米。金清新闸正常水位控制3.5米。江厦排涝隧洞洞前水位同金清港水系。乌沙门闸(洞后)正常水位控制为海拔0.8米。
 
第三节  抢险救灾
 
9711号台灾  1997年8月18日,9711号台强风在温岭市石塘登陆,本区风力12级以上,过程雨量平均达293毫米,20日螺洋、桐屿涝区平均积水0.8米,最大水深1.7米。3.1万人口被围困,死亡9人;倒塌房屋796间,损坏1.3万间;一、二线海塘损毁29.7公里,涵闸损坏13座,受淹农田17.3万亩;全区一半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供电中断,交通瘫痪。
台风来临前2日,路桥区紧急抽调机关干部1200余名,组织1500余人抢险队伍投入第一线,动员转移群众4.2万人,调运麻袋草包6万条等抢险物资;37752部队派出100名官兵、5辆军车参加抢险救灾。19时晚,区委、区政府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部署救灾减灾、重建家园。设立交通邮电设施修复、水利工程修复、灾民救灾工作和卫生防疫工作等4个职能小组,至27日完成一期沿海海塘堵缺封口任务,基本修复交通、道路、电力、广播、通讯设施。卫生部门出动防疫机动队100余支、501人次,消毒缸水6.55万口,井水277口,发放漂白精片48.2万片,漂白粉2.9吨,全区未发生霍乱疫情。
8月20日上午,11号台风刚过境,国家水利部部长纽茂生率国务院抗灾慰问组,代省长柴松岳率省委、省政府抗灾慰问组,到路桥察看重区。8月18日至23日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向灾民运去17万元食品、矿泉水和衣服,运送5万公斤大米援救7000余名黄琅乡被围困灾民。
2003年抗旱  2003年夏旱连秋旱,路桥出现25年以来未出现的连续42天(6月25日~8月4日)晴热无雨的特大干旱。又逢长潭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用水保护率只有常年的40%。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有23天。全区轻旱面积2929公顷,重旱面积1024公顷,造成经济损失1.1亿元。黄琅地区2万群众生活用水紧缺,内河航运停航半个月(7月21日~8月6日)。
全区各地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筑坝翻水105处,投入翻水泵805台,修筑拦水坝2000多米。7月21日,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实施人工增雨,7月29日青龙浦口、新桥浦口、上塘港桥3处区级翻水站开始大流量翻水。至8日上旬因人工增雨及受到热带风暴“莫拉克”外围影响,旱情解除。
0414号“云娜”台灾  2004年14号台风“云娜”于8月12日20时在温岭石塘镇登陆,近中心风力12级以上,路桥城区最高风力13级以上,持续12小时以上;全区平均过程雨量289毫米,与“9711”号台灾雨量持平;正值天文大潮汛,金清新闸最高潮位7米。全区16个村1.15万人被洪水围困,最深处达1.5米,死亡10人,受伤486人,重伤24人,倒塌房屋4584间,受灾农田13.29千公顷,死亡牲畜2725头,直接经济损失17.22亿元。
对于“云娜”台风的防御和救灾工作,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亲临指挥。台风之前,区委、区政府组织2600余机关干部及6600多民兵群众投入防台,撤退转移人口3.9万人。
“0515”号“卡努”台灾  2005年,路桥区先后遭受5号台风“海棠”、9号台风“麦莎”、13号台风“泰利”、15号台风“卡努”和19号台风“龙王”等5次台风的影响或侵袭,特别是15号台风“卡努”在境内金清镇登陆,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第9号台风“麦莎”于8月6日3时40分在玉环干江镇登陆,路桥区平均过程降雨量200毫米,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第15号台风“卡努”于9月11日14时在本区金清镇登陆,近中心最大风力15级以上;全区平均过程降雨量216.1毫米,桐屿、螺洋、路北等涝区最大水深1.5米左右,涝水排完时间达7天。全区受灾人口4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3亿元。其中倒塌房屋105间,停产企业546个,农作物受灾10.87千公顷。
区委、区政府按照“不死人、少损失”的工作目标,发布五级汛情,通知学校、市场、企业停课、停市、停工。共组织机关干部2000余人和各类抢险队伍354支6488人,抢险车辆372辆,冲锋舟3艘,麻袋等1.8万条,共转移群众3.38万人,实现人员零死亡。
“0713”与韦帕和“0716”号罗莎台灾  2007年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于9月19日2时在温州苍南县霞关镇登陆。17日18时~19日17时,境内平均降雨量253毫米。全区196个村庄5.65万亩农田受淹,最大水深0.9米,3644间民房进水,最大屋内水深0.8米,全区直接经济损失1.158亿元。2007年第16号台风“罗莎”于10月7日15时在福建与浙江交界处再次登陆。本区过程雨量路桥173.3毫米,金清141.2毫米;全区受灾人口8.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0.73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5500公顷。
两次台风来临之前,全区组织机关干部780多人下村下厂,组织抢险人员2300多人待命,组织抢险车辆230多辆,冲锋舟3只,草包1000只、麻袋1.7万只、纤维袋0.7万只,全区396只渔船全部回港避风,撤回沿海养殖人员、危房、工棚人员2.9万人。台风期间无人员死亡。
 
 
第六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机  构
 
建区后,1994年10月设农林水产水利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教科、执法科、企业管理科、农村政策调研科、计划财务科管理科,局内设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局下设水利总站。1998年2月分局后改设水利水产局,内设:办公室、水利科、水产科、防汛办,下设水利总站、渔业总站。2002年机构改革,更名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
区水利总站  1995年3月成立,增挂“水政水资源管理站”、“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牌,为全民事业单位,设站长1人,副站长2人,编制8人。1996年4月增挂“区河道管理所”牌,编制增至12人。1999年2月增挂“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牌。2002年7月机构改革,挂牌单位改为“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站”、“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区河道管理所”、“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设站长1人、副站长4人、编制12名。
乡镇水利管理站  前身为黄岩县某区(镇)农田基本建设管理站,1981年1月更名为水利管理站,其中路桥站3人,新桥站3人,金清站3人。建区后,1995年11月撤消,人员分流到各乡镇,编制纳入乡镇政府,人员称为乡镇水利管理员。
 
指挥机构
 
区防汛防旱指挥部  历届指挥均由分管农业水利的副区长兼任,副指挥由人武部、区府办、水利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指挥部成员由武装部、宣传部、区府办、水利、国土、交通、城镇、公安、农业、民政、电力、电信、卫生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归口水利部门,2005年起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
围垦海涂指挥部  1958年成立黄岩县围垦海涂办公室,次年春改名为金清港围垦海涂工程委员会,办公地点借黄琅驻军营房,下设组织宣传科、民工动员科、物资供应科等,共有干部、职工30余人。1960年春,改名为黄岩县围垦海涂指挥部。1963年在黄琅公社海南大队建办公楼。1970年7月,改名为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围垦办公室。1972年更名为县王屿涂围垦指挥部。1982年,改为县王屿外涂围垦指挥部,迁至踏上头办公,下设办公室、总务基建科、财务物资科、工程技术科,有干部职工20余人。建区以后人员逐步调出,至1997年7月在职人员全部分流,14个离退休人员由海塘管理所代行管理。
区三山涂围垦开发指挥部  2004年8月成立,租用路北土管所办公,2005年10月移至金清汽车站办公。成员单位为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发展计划、财政、国土资源、环保、农林、公安等部门和金清镇、蓬街镇政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技术管理科、政策处理科、财务科。2006年8月起有干部职工18人,其中借调人员9人,聘用专家1人,纪委派驻1人,财政派驻1人,临时雇用6人。
区黄礁涂围垦工程指挥部  2003年6月成立。同时区政府与九鼎集团签订围垦工程建设转让协议,由该集团成立黄礁涂围垦开发有限公司主持建设开发事宜。2008年6月,由区政府收回建设权,成立区黄礁涂围垦工程指挥部, 设办公室、工程管理 、政策处理科,有工作人员15人。
区栅岭汪排涝隧洞工程指挥部  2009年12月成立,下辖一国有企业——台州市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管委会内设办公室、规划项目科、征地拆迁科、基建管理科、安置房管理科,主要负责排涝调蓄工程和飞龙湖生态区建设。
 
河道水闸管理单位
 
五洞闸管理所  1963年成立,管理五洞、剑门港、五丰、三涂、解放、海晏等闸。1997年和2003年分别将海晏闸、解放闸管理权移给金清镇管理,2001年接受环场东河闸管理权。原为差额拨款单位,2003年后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6年有职工7人、临时工1人,设所长1人,副所长1人。
区海塘管理所  1997年7月成立,编制4人,设所长1人,副所长1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办公地点设在王屿外堤南侧。该所年经营收入约18万元。
市金清新闸管局  原名市金清新闸管理处,市水利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1994年11月正式成立,1998年7月正式接管新闸管理事务,1998年5月更名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防汛办、运行科、工管科、水政监察大队,2006年7月有管理人员30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4人。
市坝头闸管理处  原属西江闸管理所管辖,1999年4月管理权划归市水利局后成立,为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6人,设处长1人。
 
第二节  水政管理
 
1959年5月黄岩县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等有关事项的规定》。1973年5月黄岩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的通告》。1977年6月黄岩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的通告》。1984年10月黄岩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乡镇企业水费收缴的补充规定》。1985年3月又发布《关于调整城乡工农业水费收费标准的通知》;同年12月发布《不准在离主干河道岸十米内规划建房的通告》。1987年10月、11月先后发布《关于做好兴修水利损失合理补偿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抓紧清除河道阻水障碍的通知》等。
路桥区政府在1996年发布《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通知》和《河道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发布《关于划定一线标准海塘管理范围的通知》、《关于加强海塘管护工作的通知》。2000年发布《关于划定水土保持重点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范围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
水资源管理  1995年发放农业取水许可证275册,含船机86只、泵站674台,灌溉面积15.93万亩,年取水量11125.69万立方米;发放供水企业19册,工业取水23册,年取水262.66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年取水量109.96万立方米。2004年开展地下深井调查,全区共有地下深井46眼,已停采23眼。2005年全区地下年开采量为400万立方米。
河道管理  路桥建区以来,全方位开展河道管理工作。普查勘测了10米以上河道的现状,并编制了《河道手册》;对19条市区级河道和12条城区支河敲桩立界。每年4月和6月开展二次全区性河道清草、清障为主的“三清”活动;2001年成立区河道管护公司。至2004年底,全区聘任的河道管护人员计110人,有管护船舶20艘。
金清新闸管理  先后建立《防台风工作预案》、《通航运行规则》、《工作交接班制度》、《防汛排涝抗旱调度细则》等管理制度,开展对工程设施、设备的巡查检测和日常维护。截止2006年7月底,近10年间累计开闸排涝875潮次,总排出涝水72.8亿立方米;累计开闸通航5966闸次,通过各类大小船舶136150艘次,吞吐货物562万吨,基本满足当地造船业和航运业的需求。
 
第三节  水利经费
 
水利投入  宋代的水利建设,以官办为主,如疏浚官河和兴建水闸绝大部分由官府为主。到元、明时期,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仍由官府出资,一般小规模水利即由农民自办。清代水利,以民办官助为主,其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1)官府出材料经费,农民出劳力,如康熙三十六年(1697)疏浚南官河。(2)农民出工,官府补贴。如同治九年(1870年)知县孙熹发动20万人次疏浚城乡河道,每个劳力出5工补米1升,定7人5天浚1丈。(3)按亩募工捐资。如咸丰年间及同治三年(1864),均实行按亩募工或按亩捐资疏浚南官河。
民国时期兴修水利所需工费,主要靠受益田亩带征。从1930年起,南官河两岸以及金清港10公里以内田亩,每年每亩带征水利经费2角,用于西江闸、金清闸等水利工程建设,至工竣为止。1932年起,增加沿海涂田带征塘工经费,每年每亩6分,至1934年停征。1936年重新带征沿海涂田塘工经费至1943年。
1949年后,水利工程建设的设备费、材料费、技工费均由国家出资,土方部分大多由受益区农民负担,国家给予少量补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群众自办为主,国家对材料费、技工费给予适当补助。
自1994年起开始带征金清新闸一期工程建设费,按每亩每年带征20元计,由粮食部门征缴农业税时搭车收缴。1997年后,因开征标准海塘建设费的终止。
路桥建区以来,水利建设仍执行政府补助,民办为主的筹款原则。1997年标准海塘建设,土方工程由金清、蓬街两镇当地农民投工,同时实行全社会集资,未投工的各镇(街道)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集资70元,各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均有损资任务,共筹资3397多万元,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在河道疏浚和整治中,凡市区级河道由区财政投入,凡乡镇、村级河道,由区补助每立方米1.5元标准。(建区以来水利投入情况详见附表)。
水费征收  1963年开始征收长潭水库灌区农业水费,水田每亩每年收稻谷3斤,折人民币3角,旱地减半。1984年7月调整为每亩每年0.5元,旱地减半,同时开征工业水费,按产值计量收费,每立方米0.1元。1985年3月又调整为每亩年1元,工业每立方米0.05元。1986年5月调整为农业粮食、经济作物每亩每年收费4元,工业每立方米0.04元。1995年区人民政府又作过调整,按每亩每年征收稻谷6公斤,折人民币7.20元,由粮食部门在征粮收缴农业税时搭车收取。直至2003年全免,由区财政负担所有支出。建区以来路桥区农业水费收支情况详见附表。
1995~2009年路桥区历年水利投入
单位:万元
年  份 收  支
水利资金 围垦 防汛 其他 合计
1995 8 18.1 8   35.1
1996 58 30.5 8   96.5
1997 490 19.5 8   517.5
1998 565.05 22.5 10 19.95 617.5
1999 699.05 23.20 7 19.95 749.20
2000 414.05 28 32 19.95 494
2001 50.05 23.9 12 19.95 556.9
2002 1780.05 24.96 12 19.95 1837.0
2003 2112 34.95 30 819.90 2996.9
2004 1132 51.69 12 19.95 1215.6
2005 3554.05 40.55 101 1019.95 4715.6
2006 3000 5010.5 234.08   8244.6
2007 3236 12838.1 50.4   16124.5
2008 4117 17313.4 54.4   21484.8
2009 4733 22466.4 52.4   27251.8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