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地方志

第十四编 渔 业

更新时间:2013-10-10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第一章  渔业经济
 
路桥靠海,海洋资源丰富,有大小黄鱼、鲳鱼、带鱼、墨鱼、海蜇、龙头鱼、鳓鱼、梅童、比目(箬皮)、鲚鱼、鲈鱼、章鱼、望潮、虾、蟹、贝类等。淡水有鲈、鲤、鳗、鳝、鲫、鳖、龟等。
民国以前,使用小型木船、竹排从事近海捕捞及张捕,无大型渔船成群结队远出外海渔捞。1947年,有对网作业白底船63对,张网船47对,墨鱼排80只。
1953年,黄岩县渔业生产指挥部成立。1956年实现渔业生产合作化,渔船逐步机帆化。1983年,机帆船24.5对,2362吨位,4220马力,年产量2400吨;近海张网渔船178只,2686吨位,4656马力,年产量2880吨;海水养殖自潮间带向浅海推进,进行轮养、混养、网箱套养,养殖贝、藻、虾、蟹、鱼类。
1995年,路桥区水产品总产量5.39万吨,其中海洋捕捞3.76万吨,海水养殖1.58万吨,渔业总产值2.2亿元,占同年农业总产值的42.2%。渔村人均收入4830元,比全区农民人均收入高66.7%。至2009年,全区9个渔业村,3411个渔业户,渔业人口12958人,渔业劳动力11420人,水产品总产量6.79万吨,其中海洋捕捞5.10万吨,占75.1%;海水养殖1.02万吨,占15%;淡水渔业0.63万吨,占9.2%;渔业总产值5.52亿元,占同年农业总产值的43.4%;渔村人均收入10198元。
 
第一节  资  源
 
内陆水域  至2009年,路桥区内陆水域总面积18.66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6.81%。其中河网水域面积15.44平方千米,小二型水库2座、山塘2个、池塘3485个,面积3.22平方千米。
20世纪90年代前,内河流水质在长潭水库的放水期间,几项测试项目的数值均在渔业水域水质标准范围内;在冬季停放期间,水质较差;鱼类尚能生存。之后河流污染严重,不适合鱼类生存和食用。
浅海滩涂  10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147平方千米,滩涂面积59.26平方千米,大多为泥涂。20世纪80年代滩涂定权发证面积3553公顷,可利用发展养殖面积2140公顷。因三山涂和黄礁涂围垦,2009年末统计外海滩涂养殖面积尚存962公顷。
海洋水产资源  民国时,浅海鱼资源丰富,适宜捕捞。70、80年代,沿海各省快速发展渔业,增船增机,捕捞能力远远超过水产资源的再生能力。
主要水生种类
浅海 鱼  类 白姑兰、棘头梅童、七星鱼、龙头鱼、红狼牙虾虎鱼、银鲳凤、鲚鱼、鳗幼体
甲壳类 中国毛虾、细鳖虾、葛氏长臂虾、鲜明鼓虾、梭子蟹、猛蟹姑
其它 无针乌贼
岩礁 藻  类 紫菜、小石花菜、浒苔、石莼
贝  类 海螺、褶牡蛎、近江牡蛎、青蚶
其  他 藤壶、海葵
海涂 环节动物 沙蚕
贝  类 缢蛏、剖刀蛏、泥蚶、毛蚶、结蚶、青蛤、樱蛤、鸭嘴蛤、泥螺、锥螺、玉螺、蟹守螺、拟治螺、织纹螺
甲壳类 毛虾、白虾、对虾、沙蟹、青蟹、招潮蟹、虾姑、鼓虾、鲟
鱼  类 弹涂鱼、虾虎鱼、鮻鱼、鲻鱼、鲈鱼、四指马鲅
内陆
水域
鱼  类 青、草、鲢、鲤、鳙、鲫、圆吻鲴鲶、黄鱼桑、乌鳢、刀鲚、鲻、鲈、鮻、黄鳝、泥鳅、鳗、土布鱼、团头鲂、鳊、大眼华鳊、黄尾密鲴、翘嘴
贝甲类 虾、蟹、龟、褶纹冠蚌、螺蛳、黄砚
 
 
第二节  渔业基础设施
 
渔港码头
 
20世纪80年代,渔港建设实行“民办公助,以港养港”方针,今路桥区域内建成剑门港、海滨、五洞闸、五丰闸4个渔港。1991年,农业部审核公布路桥4个渔港为三级渔港。2006年起,路桥区政府启动一级渔港——金清渔港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完成初步设计,计划2010年动工建设,2012年基本建成。
剑门渔港  等级:三级。港池面积283万平方米,陆域面积51万平方米,卸鱼场1.2万平方米,码头1.0万平方米;护岸6450米,码头1050米。高桩码头3000吨级和500吨级各一座。港池现可停泊渔船680艘,避风等级十二级。
海滨渔港  等级:三级。港池面积18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5.4万平方米,卸鱼场1.2万平方米,码头0.6万平方米;码头780米,护岸2350米。高桩码头1000吨级一座、100吨级二座。港池现可停泊渔船160艘,避风等级十级。
五洞闸渔港  等级:三级。港池面积69.6万平方米,陆域面积23.2万平方米,卸鱼场1.1万平方米,码头0.07万平方米长147米。高桩码头200吨级一座。港池现可停泊渔船200艘,避风等级十二级。
五丰闸渔港  等级:三级。港池面积13.6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2万平方米,卸鱼场0.8万平方米,码头0.5万平方米长434米。高桩码头200吨级二座。港池现可停泊渔船200艘,避风等级十二级。
 
苗种养殖
 
新中国成立初,鱼苗种来源于沿海的鲻梭鱼苗、鲈鱼苗,年采苗10-20万尾。随着淡水养殖业的发展,苗种生产相应发展起来。
原路桥区鱼种场(朱家鱼种场)  建于1958年12月,后来下放到马铺公社鱼种场,养殖面积56亩。年生产鱼种85万尾,1984年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落实,鱼种场承包到户养,90年代初期,养殖面积逐年减少,鱼场停产。
金清腰塘鱼种场  1981年经黄岩水产局审批建场,养殖人员6人,面积42亩,鱼苗400-700万尾。1997年人工繁殖乌鱼苗获得成功,产苗3.5万尾。
金清十塘鱼种塘  建于1984年4月,由养殖公司投资开发鱼塘203亩,由个人承包,年产鱼种330万尾,产值39.6万元。1993年由于鱼塘漏水严重而停产。
蓬街镇蓬东鱼种场  建于1993年,面积160亩,1995年鱼苗人工繁殖成功,1998年鳜鱼苗人工繁殖成功。2009年产鱼苗2500-3500万尾,鱼种70万尾,成鱼6500公斤,南美白对虾5600公斤,年产值28.4万元。
 
第三节  经营体制
 
渔业股份合作制  1982年实行专业承包。1984年完成海涂定权发证工作。1982年,海洋捕捞业全面实行大包干。1983年开始实行以船为单位的核算承包。同时,渔区普遍建立渔工商综合经营体制,养殖专业户、运输专业户、接鲜专业户和冷藏加工专业户开始发展。至1991年已全部实行股份合作制。
海洋捕捞股份合作制有两种形式:全员股份制,人员自由组合,一劳一股,等额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总收入扣除成本和雇工工资后,按股分红;部分船员股份制,由职务船员控股,不足劳动雇工,扣除成本和雇工工资,按股分红。
产业化经营  20世纪90年代后期,贸工渔一体化的产业经营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以水产加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产加销一体化;二是以村级公司为龙头,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纽带的产销一体化;三是以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为龙头的滩涂和浅海养殖产销一体化;四是水产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产销一体化。
2009年,路桥有从事青蟹、梭子蟹、紫菜、贝类等养殖的专业合作组织37家,有25个项目列入区级产业化项目,3个列入市级渔业产业升级项目,各1个列入省、市级合社社规范化建设项目,1个列入市级渔业企业补助项目。
 
第四节  捕  捞
 
民国时期,定置张网固定在大陈洋及附近岛屿地带之浅水海面,张捕小形鱼暇,为制造炊皮、生皮、虾咸、鱼生、鱼烤等;墨鱼笼捕使用竹排,多在附近沿崖洋面张捕;间有渔民结伙远赴青滨、庙子湖建茅屋居住,张捕者墨鱼。白底渔船于每年3月起,到大陈洋捕捞小黄鱼、黄鱼、鲳鱼等;至立夏后驶往象山、勺溪附近的大漠洋捕捞,以渔获黄鱼为主;至5月底返港休渔;至10月冬季起汛在大陈洋、猫头洋一带捕捞黄鱼、带鱼、墨鱼等。1947年,对网作业白底船63只,一年两季(3~5月,10~12月),每只每季捕获黄鱼、带鱼、墨鱼1.87吨;张网船47只,一年两季(2~6月,8~12月),每只每季捕获小鱼虾1.5吨;墨鱼排80只,每只每季捕墨鱼1吨。
1950年渔业产量775吨。1956年黄岩县逐步实现机帆化,发展近海拖网、对网作业。60年代,发展机帆船底拖网,排斥传统钓流作业。1983年,机帆渔船24.5对、2362吨位、4220马力,年产量2400吨,平均每对98吨;近海张网渔船178只、2686吨、4656马力,年产量3880吨。1988年,从事捕捞2304人,机帆船45对,机动渔船561艘,共22875马力,年产10295吨。1995年,路桥区机动渔船524艘,3.2万总吨位、6.6万千瓦总功率(其中200-600马力外海钢质渔轮240艘),年产量3.38万吨。2009年,机动渔船379艘,总吨位38997吨,总功率77662千瓦,年产量5.1万吨,产值23779万元。
 
渔  场
 
1955年之前渔业大多在近海与浅海。之后,开始在大陈四周洋面作业,渔船停泊在大陈渔港;张网作业渔民大多带家属上岛搭盖简易棚屋,作生活起居和存放捕获的炊皮、生虾皮、虾咸、鱼烤等仓库。
1957年开始发展机帆渔船,根据渔汛的变化,渔船作南北转移。
1986年后发展渔轮,北到江苏省的吕泗渔场,南至福建省的闽东渔场。黄琅渔民传统的作业渔场有大陈渔场、渔山渔场,包括猫头洋、爵溪洋、大目洋;舟山渔场包括嵊泗、岱衢、中街山、洋鞍等渔场。
 
路桥区渔船出海 
21世纪开始以来,渔轮有时深入到中央渔场,航迹遍布整个东海区域。
 
渔  汛
 
汛期时间以阳历分:2-4月称春汛,5-7月称夏讯,8-10月称秋汛,11月至次年1月称冬汛。以农历节气分:立春至谷雨称春汛,立夏至大暑称夏汛,立秋至霜降称秋汛,立冬至大寒称冬汛。
春  汛  主要捕捞小黄鱼为主,每年雨水以后从深海进入大陈渔场,惊蜇至春分为旺汛,到清明渔汛结束。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资源衰退未能形成渔汛。大陈东外海,水深在80-120米海域,形成马面鱼(俗称剥皮鱼)旺汛,在1974~1976年生产最好。春汛后期以猫头洋、大目洋、岱巨洋等渔场、鲳鱼汛旺发。
夏  汛  主要是鳓鱼汛,20世纪60年代有明显渔汛,俗语就有“三鲳四鳓”之说(农历三月鲳鱼旺发,四月鳓鱼旺发),后期资源衰退最快。6月有大量墨鱼到大陈各岛屿附近产卵,形成墨鱼汛。用墨鱼拖、墨鱼笼捕捞产量颇丰。有的渔民利用墨鱼产卵于岛礁下海中附着物的习性,放置竹编器具,隔一夜用绳拉上获取墨鱼卵。这种杀鸡取蛋式的操作,造成墨鱼资源枯竭之一,90年代后汛期不复存在。
秋  汛  是捕捞海蜇的旺季,渔民在大陈渔场用稻草绳结网张捕。海蜇经常在海面上活动,甚至用竹竿也可戳捕,20世纪末野生海蜇资源几乎绝迹。7月中旬到8月舟山渔场形成鲐参渔汛(俗称青占鱼,黄占鱼),9月下旬南下渔山、大陈、披山一带渔场。21世纪开始,鲐鱼产量跃居首位,2004年占路桥区海洋捕捞产量的16%,2009年占路桥区海洋捕捞产量的31%。
冬  汛  是渔业的黄金季节。冬汛有带鱼、马面鱼汛、梭子蟹汛、大型虾汛等,鱼、虾、蟹都有捕捞。带鱼汛是浙江最大的渔汛,11月在舟山渔场形成渔汛,到12月中旬旺汛,大陈渔场此时也形成渔汛,有“小雪小柯、大雪大柯、冬至旺柯”的生产谚语。
 
海洋作业
 
对  网  系双船有囊围网。20世纪四五十年代,黄琅一带渔民以白底船小对网为主,帆橹结合。1953年开始试验机帆船对网,1958年有较大发展。春夏汛至大目洋、猫头洋、岱巨洋捕大、小黄鱼,随后南下大陈渔场捕墨鱼,冬汛前后至嵊山、洋鞍、鱼山、大陈渔场主捕带鱼。1974年,始航江苏吕苏洋捕捞小黄鱼,并开辟闽东渔场捕捞大黄鱼。同年至中央渔场捕大黄鱼并开发马面鱼。此种作业70年代前效益最好,网次产量一般在0.5-1吨、高的5-10吨,1967黄鱼产量2060吨、带鱼产量2810吨。80年代以后,许多机帆渔船,逐步改为拖网作业。
拖  网  机帆船底拖网,俗称大拖风,属双船底层有翼单囊拖网,作业于30-50米水深海域,网具下纲直刮海底,两船并行拖曳三四个小时,起网取鱼;鱼获物以带鱼为主,兼有其它鱼类。冬汛期间,大多渔船带双网即对网和拖网;日间拖网夜里放对网,效益显著,1988年带鱼产量1060吨。
渔轮拖网。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是本地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作业,作业方式与机帆船相似、网具等规格尺寸增大。1995年产量33814吨。2004年拖网产量50951吨。2009年拖网产量41305吨。
拖虾。属单船桁杆拖网,机帆拖网兼作作业。一般在夏、秋汛,5月中旬至10月下旬,渔场以檀头山至洛屿东,水深60-80米海域。渔获物有凹管鞭虾,鹰爪虾、对虾等。2004年产量2591吨,后船只数减少,2009年产量395吨。
墨鱼拖。渔场在大陈、渔山、舟山岛屿附近,渔期4-7月,渔船、小机船、手摇橹船,甚至用竹排拖。作业渔民在岛上搭棚,作生活和置墨鱼鲞等仓库。1980年产量最高、年总产量770吨。
流刺网  传统与拉钓结合的作业,统称流钓船,渔场大多在80米水深海域;鲳、鳓鱼流刺网,渔场在大陈渔山一带,水深20-50米海域。两种流刺网作业方式基本相同,但网具中网目大小、网衣高度都不一样。鲳鱼渔汛在3月初至4月中旬,鳓鱼渔汛在4-6月,1995年流刺网产量1799吨。21世纪开始有3家渔业公司出海作业,渔获物对象为方头鱼、黄鲷、大眼鲷等,2004年产量5230吨,2007年产量最高,为9890吨;2009年7110吨。
张  网  属被动性定置渔具,敷设于捕捞对象迴流通道上,依仗潮流冲击,驱使捕捞对象入网,主要有虾捕、鹰捕、骑桩网三种作业。
虾捕。海洋捕捞鱼虾最早作业方式之一,单桩框架式,在黄琅外面半道洋至大陈岛附近。春夏汛4-9月,在水深15-25米海域打桩张捕,以毛虾、龙头鱼、鲳鱼为主捕对象;秋冬汛10月至次月3月,作业于25-30米水深海域,以中国毛虾、七星鱼、鲳鱼、鲜明鼓虾为主捕对象。
鹰捕。双桩有翼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业,网具由两翼和身囊网组成,依靠浮筒,沉石双桩,张开网口,每船管理8-12顶网具。2-11月作业于30米左右水深海域,主捕中华管鞭虾、脊尾白虾、龙头鱼、梅童鱼,鲳鱼和幼带鱼。
骑桩网,又称涂头网,属樯张网,小型船只作业于近岸浅海区。清明至霜降主捕细鳌虾,毛虾、龙头虾、小杂鱼等。
抄网,又称椎网,无船,网具由二支小竹竿(长三米许)在三分之一处用横杆固定,前端叉开、后端并拢成三角形,挂上网袋,在水深齐腰的海域向前推移,走五六步起网一次。夏秋作业,主捕鲻鱼、黄鲫、梅童鱼、虾类等。张网产量1995年1959吨,2004年仅756吨,2009年1860吨。
围  网  分敲罟围网和灯光围网。敲罟围网。由母船和27-36只子船组成。由母船指挥,众多子船布成圆形,敲击枯木,驱赶鱼群,逐步缩小包围圈。枯木声传入水中刺激黄鱼耳石,使其生理失衡活动迟钝。母船收网包围鱼群,两头收合,无不受擒。网产高者达200余吨,1957年总产量上万吨。因该作业严重损害黄鱼资源,之后政府明令禁止。1967年再次掀起,国务院颁发了禁止敲罟作业通告,1975年禁绝。
灯光围网。利用鲐鱼、蓝圆鯵的趋光习性,借助灯光诱集鱼群,围而捕之。灯光围网由一艘灯船,二只灯艇和一只网船组成。配有直流发电机、电缆、灯光开关箱,水上灯6盏,水下灯9盏,网具等组成。梯形布灯、诱鱼一二小时后,鱼群集于水下灯周围,再通过并灯和变阻调光,缩小鱼群范围,把鱼送到主灯船处,然后放网包围,收灯起网取鱼。20世纪80年代黄琅曾有二组作业,后来由于效益不好,停止作业。2009年区外挂靠11艘渔船,总吨2595吨,产量746吨。
蟹  笼  1993年兴起,主捕梭子蟹。春汛3-5月在大陈、渔山渔场作业;冬汛11月至次年1月在舟山渔场作业。蟹笼圆台形、钢筋作骨架,裹以塑料网衣,侧面开有扁平喇叭口,蟹能进不能出,笼内挂以杂鱼作诱饵。作业时将蟹笼放入海中,数小时后起笼取蟹。视资源状况,好的蟹笼年产量三四吨。
 
渔  船
 
小对船  一般长5―6米,宽1.5米左右,深0.76米。载重二三吨、置单桅架橹桨,有可伸缩遮雨箬篷,由网船和煨船组成,网船5人,煨船3人。类似的有小流网渔船,有的兼作拉钓,船头小平头乌茄型,前舱覆板,后舱为鳖壳型,置单桅架橹桨,船长五六米,载重二三吨、容5人。另有虾捕船,船型首尖尾宽,露舱,置单桅架橹桨,备长方型撑篷,易放篷,可卸桅,船长5-8米、载重3-5吨;20世纪70年代普遍安装动力,船型随之扩大;大型虾捕船长15米以上,载重20多吨、动力60-100马力。
机帆船  机动为主,以帆为辅,深爱渔民欢迎。20世纪60年代政府扶持发展机帆渔船,1966年黄岩县机帆船86艘,2314吨位4570匹马力。
渔  轮  20世纪80年代,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开始发展渔轮生产。1995年路桥区有240艘渔轮,总吨位25648吨,总马力53424千瓦。2005年生产渔轮223艘,总吨位25276吨,总功率52943千瓦。2009年生产渔轮188艘,总吨位26664吨,总功率51843千瓦。
 
淡水捕捞
 
内陆水域传统作业有手网、拦网、推网、打影网、拉网、地曳网、板罾、竿钓、手钓(如钓黄鳝、钓蟹等)、仙人钓、鱼叉、虾笼、黄鳝笼、鸬鹚、戳鳖船等。路南洪洋村渔民养鸬鹚,新桥凤阳铺渔民驾戳鳖船戳鳖。新中国成立后,仙人钓已淘汰外。20世纪60年代主要有三层挂网、倒须网、套网、张网;外荡、水库养殖捕捞,综合使用三层刺网、拦网、定置张网。70年代使用电捕,捕捞鲫、鲤等底层鱼效果虽高,但对资源杀伤力较大,以后禁用。90年代之后,河道污染,无鱼可捕。
 
第五节  养  殖
 
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分浅海、滩涂、围塘三大类。建区以来,金清、蓬街等沿海镇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品种发展到鱼、虾、贝、蟹、紫菜等5大类20多个品种,形成紫菜、青蟹、缢蛏为主导产业。2004年海水养殖面积50610亩,产量20317吨,其中浅海1995亩,产量500吨;滩涂37545亩,产量13779吨;围塘11070亩,产量6038吨。2006年三山涂围垦、黄礁涂围垦及滨海工业新城相继建设动工,路桥区浅海滩涂养殖、海水围塘养殖面积锐减,2009年海水养殖面积22380亩,产量10207吨,其中浅海825亩,产量430吨;滩涂13605亩,产量5837吨;围塘7950亩,产量3940吨。
浅海养殖  紫菜养殖以黄琅南部黄礁、白果、道士冠三岛渔民为主。1977年开始放养46亩,年产4.6吨,次年增到359亩,年产45吨,1979年688亩年产82.6吨,后来有些年份出现紫菜烂菜现象,但紫菜养殖仍发展迅速,1992年养殖1245亩,产量218吨。2002年紫菜育苗厂3个,培育丝状体贝壳220万只,养殖发展到2400亩,年产量600吨。之后有几年紫菜滞销,库存积压。2009年浅海紫菜养殖减至525亩,产量130吨。
滩涂养殖  以贝类养殖为主,品种有缢蛏、泥蚶、毛蚶、青蛤、泥螺等。缢蛏俗称蛏子、蜻子,是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海水养殖品种。蛏苗俗称蛏秧,生长在海水比重较低、泥涂较软的地区,蛏苗需在育苗塘中培育或在围塘整涂中附苗,清明前后放养。养殖区选择在中、低潮带,潮流畅通,风浪平静涂面平坦的海区放养,次年清明后起捕。1980年金清区有8个乡镇、40个村从事海水养殖。1983年养蛏2843亩、产量64.3吨。到2001年发展到21390亩、产量达12785吨,蛏苗产量512万公斤。2002年后逐渐缩减。
蚶类2001年养殖6930亩,产量4027吨。之后蛤类养殖发展较快,2004年放养面积12750亩,产量6642吨;养殖面积和产量都超过蚶类,跃居海水养殖第二位。
泥螺2004年放养面积4350亩,产量645吨。2005年放养面积4980亩,产量1020吨,为历年最高。之后有所减少。
围塘养殖  1984年黄岩县试养围塘对虾面积20亩,产量1.5吨。1985年放养550亩,产量14.6吨。1986年黄岩养殖公司对虾育苗厂投产,700立方水体育苗场,育对虾苗3567万尾,苗种自给有余;在黄屿涂围起3000亩对虾养殖基地,租赁给养殖户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1987年放养对虾1806亩,虽遭台风、洪水、赤潮危害,产量仍有100吨。1992年放养3486亩,平均亩产109公斤。1993年、1994年遭暴发性虾病,亩产各回落到25公斤。1995年放养3000亩,产量453吨,平均亩产高达151公斤。1996年2296亩,产量103吨。
2004年共放养对虾2235亩,产量470吨,品种有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此年围塘养殖从单一的中国对虾转向贝、鱼、虾、蟹多品种的综合性养殖;青蟹放养面积8460亩、产量1240吨;虾塘混养缢蛏、蚶类、蛤类等贝类,也取得成功。
贝类产量从1995年14019吨至2004年17517吨,其中每年13-20%是从围塘混养中收获的。
其它围塘试养品种,2004年试养鲈鱼和鲷鱼,分别收获160吨和180吨;梭子蟹放养60亩、产量10吨;个人试养短蛸俗称望潮,笼养11×11×7塑料盒。2005年个人800亩围塘混养小白虾和贝类,从大连引进海参苗试养。
 
淡水养殖
 
池塘养鱼  1958年在马铺、路中、路南、桐屿等地首次利用池塘放养鲢、鳙鱼苗种,养殖面积80亩,单产只有30-40公斤。1979年,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蹲点,桐屿镇后洋金村18亩池塘,亩产达到522公斤。80年代,地塘养鱼推广面积3255亩,出现连片高产池塘,亩产在386~552公斤间。
稻田养鱼  1984年在桐屿、蓬街、新桥等镇推广稻田养鱼,落实面积230亩,以养鱼种为主,养殖品种有草鱼、鲤鱼、青虾、河蟹、鲢、鳙鱼等。1996年落实稻田养鱼面积350亩。1997年金清镇双星村有村民在一块2.8 亩稻田里养蟹,河蟹亩产55.5公斤、亩收入4218元;次年发展到稻田养殖25亩。之后,稻田养鱼没有发展。
 
特殊水产品养殖
 
乌鳢鱼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人在黄琅柑桔场、金清三村、金清解放坦、蓬街盐业村等地开始专塘养殖乌鳢鱼,面积120亩,亩产750-1000公斤。1997年,有人在金清十塘养殖乌鱼203亩,投资120万元,由于11号台风影响,海塘坝被冲垮,鱼塘淹没,造成经济损失230万元。21世纪开始,由于乌鱼养殖技术较成熟,养殖面积220亩,亩产已达2000-2500公斤,总产100万公斤,总产值1400万元。
革胡子鲶  由埃及引进的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人在金清长桥一带、黄琅海燕村、海南村发展革胡子鲶830亩,单产1000公斤,由于该品种价廉,经济效益欠佳,近几年来养殖面降至210亩。
南美白对虾  1999年5月,金清矮婆屿进行高位池试养南美白对虾,面积3亩,单产337.5公斤。2000年有人在金清柑桔场养殖南美白对虾46亩,平均单产225公斤,由于该品种生长快,周期短,效益高,21世纪开始后发展快,养殖面积已超过1100亩,单产在150-300公斤;金清联盟村个人养殖45亩南美白对虾,平均单产达到321公斤。2007年全区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到5000亩,产量2070吨。
青  虾  1993年金清联塘村个人在十塘养殖青虾130亩,由于塘水浅,漏水严重,养殖效果差。1996年螺洋有人在稻田养殖青虾,面积6亩。1998年,桐屿镇个人稻田养殖36亩,收到较好经济效益。1999年,青虾养殖发展612亩,平均单产30-60公斤,养殖方式有稻田养虾、鱼虾混养、虾蟹混养等,分布在桐屿、路北、路南、金清、蓬街等镇(街道)。
此外还有河蟹、澳洲龙虾、珍珠蚌、鳖、鳜鱼、罗非鱼、加洲鲈等养殖。
 
第六节  水产品加工
 
传统加工
 
干制加工  20世纪60年代以前,水产品干制品以黄鱼鲞、螟蜅鲞、虾米为上乘,另有墨鱼干、炊皮、虾皮、紫菜等;70年前期,加工最多。70年代后期,黄鱼、墨鱼资源衰退及冷冻加工发展,干制品逐步减少。黄琅紫菜,品种主要是坛紫菜,洗净剁碎,制成圆形薄饼沥水晒干。
腌制加工  腌制加工分为干盐法和盐水法。主要品种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梅童鱼、鱼生、三曝鳓鱼、鳗鱼等。原黄岩水产供销公司金清经营组加工的海蜇,质量最佳,保持3年不变色,仍具原有风味,被省进出口公司认定为最优出口产品,1956~1976年,共出口72901担。21世纪开始后,腌制品明显减少。
糟制加工  糟制加工,即用盐、酒糟或酒、调味品等腌制鱼虾蟹贝等水产食品,主要品种有糟带鱼、糟鳓鱼、糟鲳鱼、糟鳗鱼、醉泥螺、醉鱼生、醉血蚶等。
 
冷  冻
 
冷冻运输  冷冻运输始于20世纪六七年代,金清港沿岸有土冰库10余座,贮存天然冰平均库容量50余吨。80年代发展制冰厂3家,单纯制冰库3座,制冰能力180吨/日,贮冰能力1800吨/次,1990年产机冰0.36万吨。1995年拥有冰库5家,制冰能力275吨/日,贮冰能力2800吨/次,产机冰2.05万吨。2000~2009年,保持2.4万吨上下。
20世纪70年代冰鲜船是水产供销部门派往渔场收购鱼货的船只,冰鲜船先冲冰,后出海收购;一层冰一层鱼加冰封顶,返回港口卸鱼。80年代以后,水产品购销政策放开,国营公司冰鲜船缩减,个体、合股经营的冰鲜船迅速发展。1995年全区有冰鲜船32艘1300吨位,2003年74艘7400余吨,2009年46艘总吨6473吨。
冷冻加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产公司冷库投产,急冻能力70吨/日,冷藏能力1000吨/次,年加工冷冻鱼4000吨。1995年全区水产加工企业12家,拥有冷库25座,急冻能力299吨/日,冷藏能力4100吨/次,加工冷冻品1.57万吨。2000年水产加工企业11家,拥有冷库25座,急冻能力220吨/日,冷藏能力3800吨/次,加工冷冻品2.02万吨,2004年水产加工企业14家,拥有冷库30座,急冻能力540吨/日,冷藏能力7200吨/次,加工冷冻品2.78万吨。2009年水产加工企业15家,拥有冷库24座,急冻能力1270吨/日,冷藏能力22000吨/次,加工冷冻品2.85万吨。    
冷冻品开始为大冻块,裸露装运,后改每块15公斤,塑料食品袋包装;小包装为0.5公斤、1公斤、2公斤三种,塑料食品袋包装,再以瓦楞纸箱包装运输。产品保藏半年以上,品质、风味不变。冷冻产品有:带鱼、墨鱼、黄鱼、鲳鱼、鳓鱼、梅童、马鲛、马面鱼、带鱼段、安康鱼、生虾仁、熟虾仁、对虾、红虾、梭子蟹、蟹腿、蟹块、蟹肉、乌贼片等。
 
罐头加工
 
20世纪80年代黄岩县东南乡(今路桥区)水产罐头厂有2家,产品有五香带鱼、辣味带鱼、五香鱼排、原汁青鱼、马面鱼、梅童鱼、鲐鲹鱼、杂鱼、梭子蟹、清汤蛏子、鱼丸、红虾、油爆虾、红烧墨鱼等。大多为玻璃罐装,生产能力年产100吨,实际生产时间1年半左右,总产量约150吨。90年代之后,资源变化,成本增加,产量减少,产品改为糟鳓鱼、糟鱼生、盐蟹板、咸泥螺等。
 
综合加工
 
综合加工是对低值水产品(或水产食品加工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制成食品、农业用品、工业用品、医药用品和装饰品等。20世纪50年代,甲壳素试制成功。70年代鱼露加工遍地开花。80年代,鱼粉加工崛起。1995年,综合加工产品80吨,2000年2200吨,2004年3300吨,主要为动物蛋白饲料。2005年引进鱼糜制品加工流水线,当年产量1000吨;2006年产量5000吨;2009年产量5480吨。
 
第七节  水产物资流通
 
计划购销
 
1950年5月黄岩建立基层渔业供销社,参与水产品购销活动。
1952年,金清建立国营水产市场。
1956年,水产品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由国营水产供销公司实行统一经营。销地所需水产品,均由水产公司计划调拨,渔业生产资料和渔民日常生活资料也由水产公司供应。至1957年,国家将大黄鱼、小黄鱼、墨鱼、鲳鱼和海蜇列为国家收购物资,由水产供销公司统一收购,不准进入自由市场。
1959年,国家将21种产品列为二类产品。浙江省规定:海带、咸干黄鱼、鲜黄鱼、咸干带鱼、鲜带鱼、螟蜅6种水产品列为计划商品,由省统一管理购、销、调计划;墨鱼、鳓鱼为省统一收购物资;海蜇、虾米、虾皮列为省调拨商品。
1966年开始,水产品全部划为二类产品,实行全额收购。
1979年,水产品实行派购议购后,国营水产供销公司陆续建起鱼市场--贸易货栈。水产品收购试行派购议购相结合。
1981年调整政策,压缩派购范围,把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鲳鱼、鳓鱼、马鲛鱼、海鳗、虾皮、虾米和海蜇划为二类产品,实行派购,对虾全额收购。实行上调包干,一定三年不变。
1983年减少派购品种,降低派购比例。二类产品减到8种:即黄鱼、带鱼、墨鱼、鳓鱼、鲳鱼、马鲛、虾皮和对虾(对虾全额收购)。统、派购期间,水产品调拨和销售的原则“先中央后地方,先上调后销售,内销服从外销,确保上调任务”。
 
市场调节
 
1985年4月,国家规定水产品(除对虾外)购销全面放开,取消派购、议购和计划供应,价格随行就市,实行市场调节。
水产品全面放开后,出现了价格上涨过猛,为保障军需、特供及全区居民节日优惠供应,1985~1987年,政府划出牌价柴油,通过水产公司和有关冷冻厂向渔民换购鱼货,复以低于市场50-60%的价格,分配销售,实行市场调节。
1991年,取消计划柴油,换购停止。
 
渔需物资供应
 
20世纪50年代供应的有苎麻、黄麻、桐油、梓油、篷布、篷纱、钓线、钓钩、渔网、橹、桅杆、舵杆、指南针、收音机、铁锚、毛竹、猪血等40多个品种。六七年代,又增加了聚乙烯、锦纶丝及其制品—渔网、网线、绳索、维尼龙、青铜丝、白锡、合金丝、钢丝绳、起网机、玻璃浮、镀锌管、柴油机零配件等。80年代增加了渔探仪、对讲机、定位仪、卫星导航仪等。
60年代还专门在金清设立生活资料供应部,凭渔民证购买钢材、木材、香烟、黄酒、红塘、食用油、罐头、煤油、火柴、肥皂、木柴等生活资料。供应船只同收购船只跟随海洋渔业捕捞船队,统一收购捕获物、统一供应生活资料。
90年代,计划物资放开,渔需物资实行多渠道供应。
 
 
第二章  渔业管理
 
第一节  机  构
 
1936年,浙江省渔业管理委员会于海门设办事处,管理宁海至温岭6县渔事,金清设第三分处。次年改隶省建设厅,改称浙江省第二区渔业管理处。1942年,浙江省驿运管理处又设海门站椒江查验所,查验出入港口水产品。1946年7月,第二区渔业管理处改组为省渔业管理处海门办事处,管理临海、黄岩、温岭3县渔事。
1956年5月,黄岩县成立渔盐部水产科,1959年8月,建立县水产局,1989年改称黄岩市水产局。
1995年1月,成立路桥区农林水利水产局,渔业干部4人;下设水产总站,含渔政、船管、技术推广等事业单位,水产干部19人。2001年机构改革后,区政府将原计划部门的海洋管理并入水产部门,组建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主管海洋综合管理与渔业经济工作。
路桥区渔业总站  1995年1月组建区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增挂区渔政渔监渔港监督管理站),核编7人。当年又增挂区渔船检验站。2002年更名为区渔业总站(增挂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区渔船检验站、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核编14人。2004年增挂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中国海监路桥区大队。2009年末,配站长1人,副站长2人,在职人员13人,临时聘用3人。
路桥区海洋管理办公室  1998年9月建立,行使本区海域综合管理,设主任1人,办事人员2人。
 
第二节  海域使用管理
 
海域权属管理  2002年开展海域使用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06年12月,路桥区勘定椒江路桥线34.19公里,路桥温岭线20.69公里。至2009年底,累计有效确权海域14宗,面积1049.9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海4宗,面积8.4公顷,渔业用海1宗,面积110公顷,围海造地用海7宗,面积930.1公顷,工矿用海2宗,1.4公顷。
海域有偿使用  截止2009年,路桥区海域使用缴纳海域使用金8318.5万元,除渔业用海外,海域使用金收缴率100%。
海岛管理  1998年,浙江省开展海岛资源调查,调查结果路桥区拥有居民岛3个,无居民岛22个。随着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路桥区3个有居民海岛因黄礁涂围垦工程与陆地相连,6个无居民海岛因三山涂围垦工程和黄礁涂围垦工程与陆地相连。至2009年底路桥区共有无居民海岛16个,陆域总面积463922平方米,海岛岸线长9928米,其中已开发利用的海岛3个。路桥区无居民海岛管理编入《台州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海监执法  至2009年,中国海监路桥区大队执法检查78次,发现非法用海项目1个,收缴罚款10.3万元。
 
第三节  海洋渔业环境管理
 
2004年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和《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开展全区涉海工程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2005年制订《路桥区赤潮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了一支干群结合的赤潮监视监测队伍。
 
第四节  渔业资源管理
 
淘汰墨鱼笼  该作业在诱捕墨鱼时大量残灭墨鱼卵,严重破坏资源再生能力。1954年11月,浙江省水产管理部门颁布《水产资源保护规定》,列墨鱼笼等为取缔渔具,水产管理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淘汰。1958年改用拖捕作业。
取缔敲罟作业  敲罟作业是一种多船作业。主、副网船将矩形网具敷设于两船之间,另由30余艘小艇排列成椭圆形,各自敲击特制的罟板向网船聚集,将鱼驱至网具上方,黄鱼在声音的振动下失去活力,浮上海面,两船起网取鱼。1957年,敲罟作业自浙南蔓延至台州,高峰有八成渔民从事此种作业,一度出现鱼烂于市的严重局面,黄鱼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经水产管理部门与司法机关联合采取强制没收敲罟作业渔具后始告制止。“文化大革命”时期,敲罟作业死灰复燃,后经水产管理部门与驻地海军联合行动制止。然大小黄鱼资源已濒枯竭,至今不能形成渔汛。
禁渔区  1964年始,为保护大、小黄鱼休养生息,省水产管理部门下文明令禁止捕捞进港产卵大、小黄鱼群体。1967年又实施机帆船底拖网作业禁渔区制度,严禁机动渔船进入禁渔线内作业。
禁渔期  1979年,国务院颁布《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每年7月1日~9月30日期间为机帆船底拖网作业禁渔期。1980年开始,又将禁渔期延长至10月30日,又规定5月16日~7月15日为张网作业禁渔期。1982年改张网作业禁渔期为6月1日~7月31日。1992年改变休渔形式,划定休渔区,实行休区不休船,规定8月~10月北纬27度至35度机轮拖网禁渔区线,向东平推30海里以西海域为底拖网作业休渔区,结果起不到真正保护幼鱼的作用。1995年规定,7月1日~8月31日北纬35度以南至27度以北海域拖网及帆式张网渔船实行休渔(包括双拖、单拖、浮拖),及以捕捞带鱼为主的作业不能出海作业;到9月1日~10月31日拖网渔船可以在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线向东平推30海里以东海域作业,但仍需实行幼比检查制度。2002年4月规定,6月1日~8月31日为张网禁渔期,路桥张网禁渔线仍从百夹,黄屿、竹屿,积谷连线划定10米等深线;线东为禁渔期,线西以经济幼鱼比例为标准,幼鱼比例超过255时解网休渔;6月16日~9月16日为拖网禁鱼期;还建立带鱼产卵保护区;每年5月1日~6月30日禁止拖网渔船进入北纬28度30分至30度30分,东经125度30分以西至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海域。
幼比检查  1980年始实行张网作业渔获物幼比检查制度,保护黄鱼、带鱼、鲳鱼等资源再生能力。1988年下半年又对渔轮作业实施幼比检查,规定各种水生动物最低可捕标准以达第一次性成熟为度:小黄鱼个体最低标准为吻端至尾鳍未长19厘米;大黄鱼为个体单重0.25公斤;带鱼则为吻端至肛门长23厘米为度,渔获群体中幼鱼比重不得逾20%,违者处以罚款。
渔业许可证  1980年10月始实行渔业许可证制度,对流动作业渔船审核发证,渔民须凭证出海捕捞。1995年路桥区发放许可证492本。2004年换发新证时核发411本。
 
第五节  渔业生产安全管理
 
渔船丈量检验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浙海关在葭沚设家子口,兼管本境船舶丈量检验事宜,俗称“台大关”(嘉庆十二年(1807)移海门)。乾隆年间,黄岩镇总兵于上大陈岛设红美汛,检查出入渔船。每次收银1元,查毕于船尾打“验讫”棕印。
1914年,船舶丈量检验归水上警察厅驻海门办事机构办理。收费标准:贩鲜船梁头1丈以上者,征渔税银4两;渔船梁头8尺以上征银3两;7尺以上征2.4两;5-6尺征1.6两;4尺以外征1.2两。1941年,交通部于海门设航政办事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渔业归交通航运部门兼管。1963年12月始,对机帆船实行统一编号制度。1977年8月黄岩县水产局始设渔船管理员,负责渔船统计、职务船员培训和参与海损事故调处。1991年设立黄岩县渔港渔船管理站,行使渔港渔船管理职责。1995年路桥区成立水产总站,内设渔港渔船管理站,对新建、改建的船体、轮机、电气、安全保护等进行检验。1998年、2000、2003年伏休期间,联合工商、技术监督部门,重点对盲目发展的渔船造船业和“滩涂造船厂”进行治理整顿,实行认可,批准企业申领“工厂认可证书”。2004年对渔船年度检验492艘。之后,对渔船全部检验。
渔港监督  1987年建立黄岩县金清港船舶联合管理站,由水产、交通、边防三方派员参加管理,行使各类船只进出港签证,查禁违章搭客,检查船上证书和救生设备等。1992年10月建立黄岩市渔政渔港监督站,下设黄琅分站。1995年建立路桥区渔政渔港管理站,增挂中华人民共和国路桥渔港监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剑门港监督站,行使寄港渔船安全监督、进出港签证及渔港管理、海事纠纷调处等职能。港口检查重点对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有效渔业船舶检验证书、船舶登记证书、捕捞许可证)、无船籍港的“三无”渔业船舶和“三证不齐”渔船进行清理。1999年开始,路桥区每年都对“三无”渔船进行治理。
船员考核  1979年,黄岩县水产局实施机动渔船轮机、管轮以上职务船员考核制度。1984年,对四等以上渔船轮机、大管轮上以职务船员统一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船员证书,评审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等职称。1995年以来,路桥区每年对渔船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以上职务船员组织业务培训。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