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赋诗 乐享晚年
发布时间:2013-11-01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李泽顺在第六军医学院时留影

李泽顺(中)与台州籍同学合影

李泽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陆军医院(即83医院)工作时,一病区(肺科)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陆军医院是李泽顺工作的第一个医院。当时,科室没有那么细分,他顺理成章地做着各个科的工作。此时,李泽顺的早餐早已从原先的小米粥馒头,变成了面包、稀饭、豆浆,不过,他反而会怀念在济南那段时间的早餐和日子。
一年后,李泽顺复员来到距离台州不远的宁海县医院当起了内科医生,这一干便是大半辈子。对于这段经历他没有过多提及,只表示就是正常的工作,上上班。但有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并为之自豪,就是被当地政府评为“荣复积极分子”,这是对他工作及为人的肯定。
上世纪90年代,李泽顺退休回到了路桥,结束了和妻子、女儿分居两地的生活。退休后的李泽顺并未闲下来,而是选择了上老年大学,学习诗词创作和电脑课程。所以,现年81岁高龄的他,除了创作诗词歌赋外,还会把作品录入电脑中并打印出来。
如果你到过李泽顺的家,就知道他会写诗歌、会使用电脑不足为奇,因为他原本就是个爱学习之人。在李泽顺的书桌上,摆放着用黄色纸张包起来的中英对照的诗词本和好几本日语书,翻开书本,内页已泛黄,却非常整洁,书上还留有他学习时所做的笔记。李泽顺说,每本书他都会用纸包起来。可见,他也是个爱书之人。
当年,李泽顺还在学医时,接触到的是英语课程,而日语并不在所学的必修课内,纯粹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才去自学的。现在,李泽顺没事的时候仍然会翻阅这些“老古董”,温习英语和日语。目前,这些书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淘到了,显得弥足珍贵,李泽顺打算将它们送给外孙女。
上了老年大学后,李泽顺爱上了写诗作词,而这也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大乐事。但凡有点小感想就开始创作,“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非,藏污纳垢;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莫,夺利争权。”像这首《弥勒佛》的创作,李泽顺说别人可能只想到前面几句,而不会想到非,藏污纳垢;莫,夺利争权。有时看到新闻报道他也会创作一首。“朗朗乾坤朗朗天,长桥跨海喜空前。人生事业天天绘,心净无暇坦坦然。干部无私多贡献,职员拂袖不爱钱。东瀛浩浩千秋鉴,反腐倡廉第一篇。”这首《最高奖赏》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法制报刊登的一则新闻:投资118亿,工期5年桥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无职务犯罪。而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李泽顺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每逢国庆、建党周年纪念日,他也会提笔创作一番。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泽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目前,他已经有100多篇作品被不同诗词杂志、报刊录用,不少还被收入到了各种期刊中,也曾获得不同奖项。在“建国六十周刊·中华诗词国庆论坛暨全国中华诗词综合大赛”中他就获得过奖项。得到各界认可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目前,李泽顺正着手准备出一本书,已经收集了100多篇作品,不同于别的诗词创作者,他即将出版的书除了诗词外,还有5篇赋和14篇散文,连书名都取好了,就叫《诗词文赋册》。
还有件值得一说的事。李泽顺和第六军医学院的同学们每年都会召开同学会,并坚持了10多年。每一年,他们都会选择一个不同的地方聚会,除了生病、工作走不开的同学,90%的同学都会参加。他们也回过济南去看中学时的学校,但除了原先学校边上的医院还在,学校早已没有留下当时的任何“蛛丝马迹”,一群人直叹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每一次的聚会都那么难得与珍贵,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哪一次谁再也来不了了。他们一生中最后的一次同学会是2009年在西安召开的,大伙儿一拍即合,以此作为“句号”。再长的人生都会画上句点,那沿途的风景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