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路中老故事(二)
发布时间:2013-11-29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71年8月,黄岩县师资培训班学员结业留影
1983年路中校长蒋昌明开学典礼讲话
1982年路中团委教工团员参观金清糖厂
上个世纪50年代,路中提出“文科教师要会文懂理,理科教师要会理懂文”以及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要求,经常组织文理科教师相互观摩,组织相关学科教师一起进修、研讨。也是在这一时期,学校让教初中数学没几年的蒋昌明去教高中“范式大代数”,为此,他还去了浙江师范学院参加高中师资培训班。
培训班里大多是初中教师,许多都没有教过“范式大代数”,不过,蒋昌明那时已经教了一学期的高中课程,相对而言,要比别人学得快些。但是刚接手时,他也有些压力。学好并教好这门课,成了蒋昌明努力的方向。每天,他都会认真钻研书本内容,理解透彻,继而思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吸收。
五六十年代是各种“运动”最集中的时期。解放后,学生经常下乡文艺演出。农忙假时,老师下乡帮生产队插秧、割稻,忙的时候就直接住在乡下。蒋昌明虽然以前没干过田地活,但他并不觉得太辛苦。相对而言,在学校时反而更辛苦些。上班时,每天晚上实行坐班制,学生夜自修,老师备课、检查。往往星期天也被安排得满满的。一旦碰到“运动”就更加没有休息时间。这段时期,蒋昌明还去过华东革命大学学习,接受思想教育,并将那些“先进”思想带回路中。
来路中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身为副校长的蒋昌明还代表学校向其他学校介绍经验。这还得从1959年说起,那年路中全体高考生数学平均成绩居全省第三,各科总平均成绩居全省第七(当时路桥隶属黄岩,而黄岩隶属温州,路中的成绩在温州均为第一)。而另一方面,学校勤工俭学成绩显著,1960年还被评为“省红旗学校”。同年6月,校长解若冰代表学校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路桥中学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蒋昌明解释,取得这般好的成绩跟学校当时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分不开。早在解放初期,学校为解决困难,组织师生开展攻读活动,自给自救。1954年,学校开始综合技术教育,首设工场。之后,省教育厅将路桥中学定为“综合技术教育试点”学校,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白墙坳里劳动。同时,大搞勤工俭学,陆续办起电化厂、机械厂、制药厂、砖瓦厂、教具厂、造纸厂、小农场等10多个厂,而全校师生都很好地做到了劳动和学习两头兼顾。
学校也历经了一系列变迁。从制度上来说,解放初,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是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日常工作。1952年,建立了教育工会。第二年,主任制改为校长制,并配备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1956年,建立党支部。1957年,实行党支部一元化领导,校长在党支部领导下管理学校行政工作。1978年恢复校长制,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支部书记、校长分工负责制,下设教导处、总务处。
1966年,学校因“文革”被迫停课,直至1969年11月,初中复课,学制二年,到1978年恢复三年制。1972年,高中恢复招生,学制二年,至1982年恢复三年制。而在1969年,学校复课后,工宣队进驻学校,师生们接受思想教育,接受工农兵“改造”。
“文革”期间,教师队伍受到了严重冲击,不少教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惨遭迫害。1969年底复课后,招生规模扩大,教师人数不足,学校曾聘用一批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其比例高达15%左右。粉碎“四人帮”后,为了解决教师队伍青黄不接问题,调动广大教工的积极性,学校较早在教师中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大胆起用、调入所谓有“路线错误”的教师。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教学秩序才日趋正常。1982年,蒋昌明开始担任路中校长一职,两年后退居二线,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直至1992年离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