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那个年代,通讯员是这样的

发布时间:2013-12-20 作者:李敏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52年徐月珊(后排右二)在路桥手工业工会干部临别活动上拍摄纪念照

1958年徐月珊(前排左一)在杭州省总工会干校参加供销系统产业工会主席学习班时留下合影

1969年省《共产党员报》记者张庆生(左三)来路桥供销社采访时和徐月珊留影(左二为徐月珊)
 

  今年81岁的徐月珊除了有点耳背之外,身体哪儿都很好,对照着他曾填写“企业退休干部个人简历表”上的蝇头小字,听他一点一点回忆起那些年他经历的事情。简历上“参加革命前后的经历”这一栏大大小小写了14行,1952年开始在供销社工作,1987年退休,工作中间还有过几次调动,不过“通讯员”这个工作,他却一直在做。

  1952年5月,经路桥总工会介绍,徐月珊来到当时的台州地委干部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有的学员分配到了银行,有的分配到了派出所,我怕羞,不大会说话,7月份学习回来后就没有分到工作,后来在路桥供销社做一名营业员。”徐月珊回忆起当年依然有点不好意思,用手遮挡住了脸上的笑,“先是卖米,再是卖百货,还做过出纳、会计。”1957年,正逢黄岩县供销社搞工会工作,徐月珊先后被派遣到杭州学习过两次,“一次学习的内容是关于劳动保险,一次是关于工会方面的知识。”第二次学习回来后,徐月珊被委任为黄岩县第四届总工会委员,管理县供销社工会,组织全县工会工作。从这开始的文书工作,为徐月珊做“通讯员”打下了基础。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这时,苏联称在杭州发现油区,要钻井挖石油,于是成立了浙江省石油地质队,徐月珊也加入这个队伍,成为了省石油地质队三分队的工人。一段时间后,地质队的领导得知徐月珊是从供销社出来的,笔头好、会写,于是让徐月珊做了文书,而后辗转至绍兴的省第四地质队。

  1961年,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出台,徐月珊立刻向黄岩县供销社打报告,申请调回供销社工作。不久,徐月珊回到了路桥供销社继续做文书工作。徐月珊有一本摘录本,剪摘了他工作期间做为通讯员刊登的稿件,从摘录本上可以看到,大量的稿件是从这个时候开写的。

  “那时候供销社支援农业生产,要制造农具,我们召开了农具质量鉴定会议,摆放了各式各样的新式农具,请农民来鉴定。”徐月珊慢慢讲起那个他记忆深刻的故事,“我当时把这个鉴定会议写成了一篇稿子,上了浙江日报。我没有想到影响会这么大,台州地委专区专员看到了这篇报道,组织人员到路桥学习经验。之后各地都有专员来路桥取经,当真是掀起了一股热潮。”

  “只读了三四年的书,没有什么水平”是徐月珊一直挂在嘴边的话,虽然如此,但他却非常努力上进。当时的稿子是怎么写成的呢?徐月珊说,当初写那篇“鉴定会议”的报道时,他来到了杭州,是坐在浙江日报社办公室里写的。稿子写了好多次,大概有一二十页,他把能写的角度都写了,最终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完成。有一次听到广播里播放自己的稿子,那种心情真的难以言表。反响很好的报道给了徐月珊很大的鼓励,有几年他常常写到半夜,很是兴奋,而这也造成了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精神衰弱、失眠。写出了名气,大家都知道路桥有一个会写的叫徐月珊,有什么活动都喊他去写。“稿子登出来可以评先进,可以让大家知道我,也有稿费,所以虽然辛苦,也值得。”徐月珊说道。

  退休后的徐月珊也没有闲着,帮着厂里看门做保安、做统计,笔头子也没有落下。只是离开了工作岗位,不能采访、没有材料,写的数量就少了,就偶尔写些见闻和好人好事。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