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发布时间:2014-01-24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73年刘建中与母亲、儿子、女儿合影

上世纪70年代刘建中母亲摄于洪家家中

1958年刘建中与母亲、表兄弟姐妹一起合影

1969年刘建中与妻子在路桥街心公园合影

  解放前,年少的刘建中在家里看到过一卷卷写有“临海电讯”之类字样的传单,这些传单8开纸大小,正反两面都是铅印,上面的内容是关于解放军下江南的形势等。除此之外,他还看到过几本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石印本,封面上印有毛泽东戴着红军帽的头像。

  不过,当时刘建中并未过多追问,只是认为这么多传单不像街头上零星拾来的,而石印版本的《论持久战》也不像从国统区书店里能买到的,这里面一定有它特定的来历。刘建中把疑问一直藏在心中,直到1974年,他结束了二十余年的异地生活,调回到家乡工作。

  回来后,每逢炎热的夏天,刘建中总要和母亲坐在小天井边乘凉、谈天。有一天,他终于“吐”出了多年来藏在心中的疑惑:“我们家在解放前有很多传单和《论持久战》的书,都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都是徐德他们的。”母亲回答。

  “徐德是谁?”刘建中不解地问。

  “是海门地下党的负责人(原中共椒南工委副书记)。”母亲又补充道,“他曾到过延安。”

  经母亲一指点,刘建中立刻领悟到这传单和书不是普通的东西,而是一份珍贵的革命文物。于是,隐藏在心头25年之久的疑团得以解开,刘建中说自己当时感觉很兴奋,也很舒坦。

  “解放后,徐德当上了海门区区长,我曾见到过他。解放前,他经常吃住在我们家。我们家是他的活动据点之一。”刘建中母亲继续跟他讲述那时候的情景,“我们家与你堂哥刘治雄家有一墙之隔,你能记起这堵墙吗?”

  原来,徐德的海门地下党活动在刘建中家,而地下党员郏国森的活动据点就是在刘治雄家。为了地下党活动方便,刘建中的父亲刘普良特意在这堵墙上挖了个碗大的洞。当刘建中听到隔墙上的这个洞时,孩提时代的记忆立即浮现在他眼前:洞虽然如碗大,不引人注目,然而从这洞看去,就仿似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不过,后来他觉得很可惜,因为这本是一个值得怀念和瞻仰的革命遗址,而今,经过风吹雨打那早已成了一片废墟。

  在刘建中说起父亲刘普良和堂哥刘治雄时,记者想起了采访前路桥中学校长蒋昌明时,曾看到路桥中学校史里,他们俩都是路桥中学创办时期的校董,这些进步人士尽心尽力地奉献着各自的力量。

  “解放战争期间,我们还资助过地下党黄金呢。”母亲向刘建中讲述起了另一件事。当时有一支国民党部队坚决起义投靠共产党,组织计划派党员去他们的驻地了解情况,不过没有路费,刘普良就发动大家捐银元和黄金。那时候,路桥有两家比较有名的银楼——缪如意银楼和杨万和银楼。为了方便携带,刘建中的母亲去杨万和银楼把黄金打成了一个个小戒指再带回来,等待地下党员过来家里领取。这件事,刘建中后来在椒江党史办编写的革命回忆录《我是怎样接收国民党一支军队的》一书中得到了印证。

  母亲跟刘建中讲述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父亲刘普良帮助地下党转移据点的。解放前,国民党一支部队调到海门,为了安全起见,海门地下党商量转移据点,最终转移到了刘普良开的卖洋纱、洋油的商店。由于这家店在路桥镇中心,人员密集,住了一晚后,刘普良就安排党员转移到了马铺三山一个保长家里。每天,安排家里的长工“头梳娃”挑着装着菜的篮子从城里送到乡下。为了确定情况,刘建中还专程找到“头梳娃”,“头梳娃”告诉他,当时除了饭菜还有罐装的“三炮台”香烟。

  “解放前,我父亲还当过路桥镇镇长,在东南乡保长里面非常有威信。”刘建中告诉记者,当时,其父亲动员大伙看到解放军过来时放下枪支,并帮助收缴枪支。对于路桥的解放,刘普良和路桥的一批仁人志士可谓出了不少力。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