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业界动态

上海图书馆:开启移动服务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4-02-13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当你在书店看到一本心仪却又昂贵的图书时,只要打开上海图书馆手机终端界面的“扫描条形码”功能,将书上印制的条形码轻轻一扫,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该书的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以及图书介绍的基本信息,也可以查到该书在上海图书馆,甚至其他分馆的存放地点、索书号以及能否外借等状态。

  近年来,以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信息终端无不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图书馆与移动信息终端结合衍生的移动服务,也极大得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

  依据为读者提供随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拉近读者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之间的距离的宗旨,2011年以上海图书馆为主体,会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承担“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集成平台建设与研究”,旨在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建设面向大众的、具有个性化、随时随地交互能力的移动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该项目已于2013年5月28日通过验收,并获得验收专家的好评。

  在国外,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移动服务起步较早。2000年,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开发出I-MODE手机的书目查询OPAC系统,此后又提供了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这是图书馆在公共文化移动服务方面的最早实践。美国的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则可追溯到2002年左右,当时美国有10余家图书馆推出了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平台。到2009年,这一数字提升至32家。美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形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有三种:通知,读者通过短信随时接收图书馆的借阅逾期、预约通知,或个性化定制的书籍信息;查询,读者使用手机GPRS功能查询图书馆藏、更新个人信息;阅读,读者借助GPRS功能,登录图书馆WAP网站阅览电子资源。

  在国内,公共文化移动服务的理念萌发较晚,实践相对较少,服务形式也略显单一。国内最早推出公共文化移动服务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其在2003年推出了基于短信的移动服务平台。其后,湖南理工学院又于2006年开通了国内第一家移动服务WAP网站,可谓在公共文化移动服务上迈进了一大步。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也先后推出移动服务,此外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一批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也纷纷上线。但是,移动服务在国内公共文化机构还没有普及,且没有成熟的标准与平台支持,很多图书馆对移动图书馆宣传不足,网页访问速度不快,甚至存在打不开网站或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为了解决制约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瓶颈,上海图书馆等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极承担起“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集成平台建设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海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形式多样,实现了SMS(短信)、WAP(手机图书馆)、APP(移动客户端)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负责人赵亮告诉记者:“上海图书馆在2005年开通了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服务;2009年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的外借服务;2009年上图在展览中尝试了二维码的展览信息服务;2009年推出手机图书馆网站;2009年推出手机电子书服务;2010年9月,上海图书馆成为国内首先推出智能手机客户端应用的图书馆之一。”

  上海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较为广泛,从传统书目检索到个人图书馆管理,从文字型信息到多媒体信息,从分馆导航到上海世博等特色资源,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享受图书馆的优质服务。上图通过多种途径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包括短信平台的各类信息通告,手机网站与客户端上的信息推介与查询服务。例如,上图新闻、展览讲座、楼层平面信息图、阅览室时间、借阅证办理、交通及联系电话等。上图移动服务可以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图书查询方式,如扫描条形码或语音识别查询图书,会员还可以通过询问方式,进行全市书目和馆藏联合检索,提供海量的馆藏书刊、音像资料和文献的搜索。上图还实现了个性化的会员服务,读者通过输入读者卡号,可以在移动终端查询读者卡信息,包括当前已借图书、图书借阅历史、图书收藏夹、预定讲座及咨询服务。上图为读者提供了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上的电子书阅读服务,读者只要凭读者卡和身份证号就可以通过手机移动阅读方式看电子书。2011年推出的“上海市民数字阅读”计划,集合数万种图书、期刊、报纸等数字资源,读者以读者证卡号和密码登录,即可免费阅读这些资源。在线阅读时,读者还可以做书签、笔记、重点字句高亮保存、翻译、书内全文搜索等,读者看某本电子书的同时可以提问或回答问题,也可以分享书评。

  赵亮表示:“应该说,上海图书馆的手机图书馆服务应用的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从移动应用服务的大框架来看,手机图书馆应用还是存在着架构较为复杂,标准繁多,对传统的业务管理流程有所冲击的缺点。例如,前台手机终端的类型、系统平台、规格和硬件标准均有很大的区别,且各设备厂商本身的技术开放性较差,使得各移动设备支持的信息交互和应用也有很大的区别,对它们的管理就非常复杂。对后台来说,我们又需要将来自各应用系统的信息发送到不同的移动终端系统上。这样会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对多的信息交叉交互的场景。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们专门建设了一个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支撑平台,除了管理功能外,其主要职能是对前台各类移动终端统一数据接口,同时整合后台需要与移动应用打交道的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内容。这样的架构屏蔽了信息交互的复杂性,提高了标准化程度,加快了开发进度,也提高了移动应用的移定性与可管理能力等。”

  2013年5月28日,“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集成平台建设与研究”在上海通过验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技术应用具有创新性,内容仓库技术解决了不同系统、不同平台中数据源内容整合的技术难点,并兼容版本控制、全文检索、访问控制、内容分类等内容服务;项目功能完整,适用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服务机构的移动网站、智能手机客户端,满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移动平台建设的需求,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移动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并希望项目在开发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行业标准,并将项目技术成果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行业推广应用。



浙公网安备 33100402331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