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亲历原子弹爆炸(上)

发布时间:2014-03-12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陈月方夫妇摄于西湖(1965年)

陈月方及爱人、女儿摄于杭州西湖玉泉(1968年)

陈月方(1965年)

陈月方摄于新疆天山

  “国防科委要人,工作地点在新疆,条件比较艰苦,你要不要去?”1964年3月的某天,陈月方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谈话,“你回去跟家人商量一下,去的话4月份就要出发,如果不去,我再安排其他人员。”

  这一年,陈月方已经是路桥机场充电站里的负责人,业务能力强。当时,他并不清楚去新疆到底做什么。事实上,中央决定在1964年10月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当时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而陈月方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试验基地21研究所需要的电源方面的人才。

  接到这一任务后,陈月方跟当时正在交往的女朋友,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何云莲(现已故)说了此事。没想到,女朋友非常支持他,跟他说:“既然是组织调动,你就要服从,至于辛苦,全国那么多人去那边,要苦也不是你一个人苦,大家都一样。别人行,你肯定也行。”听女朋友这么一说,陈月方也没多想,接受了组织的调派。等档案通过政治审查后,陈月方到了海军航空兵4师在宁波的司令部,拿到了介绍信,经由上海前往新疆。

  踏上北上列车的陈月方并未想到前方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此行他做好的最大心理准备就是“苦”。五天五夜的火车,坐得他浑身不舒服,但对于能吃苦耐劳的军人来说,熬一熬就过去了。而接下来经历的一些事,才真正让他适应了好长一段时间。

  陈月方在吐鲁番一个小站下了火车,此地距离吐鲁番还有300多公里,他在招待所住了几天。这恐怕是他生平第一次吃东西难以下咽,每天重复地吃从菜窖里拿出来的萝卜、洋葱,吃到嘴里的羊肉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哪怕来到这广阔的土地上,一切对他来说都很新鲜,但实在不怎么吃得下饭。

  到了基地后,陈月方继续住在招待所里。原本想去基地后勤部报到,但下了几天雪耽误了几天。等报到后,被需要用人科室的人带到了一处空地上,同去的还有不少人。不过,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除了未化的雪外再无其他。一群人不禁骚动起来,“这里什么都没有啊”。不一会儿,地上一个口子打开了,陆陆续续有不少人出来,兴奋地说着“欢迎”之类的话语。原来,他们居住的地方是地窖。

  一个地窖里住了300多号人,有像陈月方一样来自部队的,也有来自各地方各个工厂的;有女的职工,还有年轻夫妇。这时候,工种已定,只等着分配具体的岗位。地窖的居住条件极其简陋,雪化的时候,水滴不停地滴落在床上、身上。陈月方从路桥出发时带了把雨伞,此时正有了“用武之地”,他把雨伞撑开,架在身上挡雪水。这一小小的“优势”引得大伙儿羡慕不已。有些从地方上调来的,没受过这么艰苦条件的人一边掉眼泪,一边喊着:“这地方怎么住人啊。”

  不久,好多岗位都到地窖来要人了,最后剩下120多人成立了一个连队,名为“油机连”,队内有搞电缆输送电源的、有开柴油机的,也有搞充电的。陈月方干的自然是老本行,他所在的连队就是给机器设备充充电,保证电的供应。陈月方原本就对充电、电缆、柴油什么都懂,所以当技师的他负责给有疑问的人解惑并协调工作。

  直到那时,陈月方仍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原子弹爆炸做准备的。在基地准备了3个月后,他们接到了命令,载着仪器设备,前往距离基地一两百公里的罗布泊大戈壁。架起机器、住进帐篷,陈月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做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所担负的就是对试验进行控制、取样、测试和分析,并验证核武器设计的合理性。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