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亲历原子弹爆炸(下)

发布时间:2014-03-17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新疆8023部队合影(1973年)

陈月方摄于新疆21基地21研究所(1973年)

陈月方(右一)和战友摄于新疆8023部队(1978年)

摄于辽宁兴城八一疗养院(1977年)陈月方(左)

  大戈壁滩的生活非常艰苦,沙丘连绵起伏,荒无人烟,不见牛羊。陈月方他们住的是帐篷,喝的水是苦的,吃饭露天,就连给家人写信,也是要经过领导的审阅后才能发出,因为原子弹试验是高度机密。所以,陈月方每次给家人写信,都是只言片语,只告诉家人,他一切安好。那时,大家全情投入于原子弹的研发试验中,克服着种种困难。这种情形正如当年在军中流行的一句话: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风沙不怕酷暑,任凭天公多变化,任凭风沙走石场,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沙粒饭,笑谈渴饮苦水浆。

  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终于到来,辽阔的罗布泊大戈壁笼罩在紧张又肃穆的气氛中。用于发射原子弹的102米的铁搭高高地耸立在无垠的旷野中,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胜利就在眼前。现场,空军、炮兵、防化兵、装甲兵各个兵种各司其职。装甲兵的主要任务是把测试物布置在爆心周围,这些测试物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动物、飞机、军舰、大炮、坦克、车辆、民用楼房以及各种测试仪器,用于检验原子弹强大的威力和破坏的程度。待原子弹爆炸之后,装甲兵再驾驶坦克赶往爆心附近回收仪器和动物,以研究原子弹爆炸效应。电源科的陈月方他们的任务是确保供电万无一失。

  在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被吊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和测试后,插上了雷管。所有一切准备就绪后,陈月方他们撤到50公里开外的观察点,等待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14时59分40秒时,主控制站的技术人员开始按下了电钮,“10、9、8……3、2、1,起爆!”15时整,大戈壁上突然出现了一道强烈的闪光,照得天空和大地一片通红。紧接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来。戴着5000度防护墨镜的陈月方和战友们莫不欢欣鼓舞,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无疑为中国今后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不过当天我国政府就郑重宣布,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爆炸后,工程兵、防化兵、装甲兵做好防化措施后在第一线拿到了相关数据。过了一段时间,陈月方跟其他战友们来到了爆炸现场参观,无不被深深震惊。细沙、小石子都变成了黑色,铁塔扭成了麻花,草木全部被烧掉,房子也散了,有些动物一半被烧焦,另一半却完好。

  之后,陈月方还经历了一次在山体内做测试的原子弹爆炸以及氢弹的爆炸。不过,并不是每次投放都能成功。有一次,爆炸点布置得差不多了,丢下氢弹后却没有发生爆炸。还有一次,装着原子弹的飞机飞到爆炸点上方时却没有投下来,而是飞了回来。当时,基地的人都被吓到了,担心飞机飞着飞着就爆炸了,纷纷躲进了防空洞。一年后,这枚原子弹被拿出来重新投射,取得了成功。

  在新疆漫长的日子里,陈月方他们的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基地内建起了办公大楼、实验室、宿舍、食堂、学校、医院、“天然”自来水塔等,到最后整个基地加上军人和家属有4万多人,犹如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每年,陈月方还有一个月时间去沈阳军区兴城八一疗养院辽养。对此,陈月方特别满足。

  1984年,陈月方转业回到路桥。不过,新疆20年的艰苦岁月,成了他宝贵的人生财富。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