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情谊深
发布时间:2014-03-28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何云芳(1960年)
何云芳与丈夫蔡敦本(1957年)
何云芳(后右二)与黄岩香料厂同志合影于宁溪石墩(1957年)
何云芳一家(1962年)
何云芳(中排右一)与丈夫家人合影留念(1967年)
每一次看着采访对象的老照片时,我都会想: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拍摄的?这个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有些照片可以看出主人公年轻时所从事的工作,有些照片会让人感慨“这人年轻时可真美、可真俊”……无论怎样,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这次的采访对象何云芳今年74岁。照片中,17岁的她用“花容月貌”来形容可一点都不为过,而拉着手风琴的年轻丈夫也甚是有范儿。说起来,两人还是自己处上的对象。
1957年,刚刚路桥中学毕业,连毕业证书都还没拿到手的何云芳就在“背锅上山办厂”的口号中前往路桥化工厂位于宁溪山里的炼油厂做工。去之前,当时的路桥镇镇长劝她:“山里很苦的,你年纪这么轻不要去。”考虑到家里兄弟姐妹众多,自己又是老大,得贴补家用,减轻父母的重担,何云芳坚持进了山。
所谓的炼油厂炼的是柏木油,有八九个年轻员工,何云芳就是在这里遇到了后来的丈夫蔡敦本。蔡敦本参加过抗美援朝,在部队时是药剂师,复员回来后被安排到了炼油厂。
当时,炼油的方式是最原始的,需要工人到溪坑里挑水倒在桶里冷却。到了山里后,何云芳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艰苦,先不论山里一无所有,光每天挑水这一项就够累人,尤其是对年轻的小姑娘来说。一开始,何云芳连半桶水都挑不动,不过好在都是不经事的年轻姑娘小伙儿,有的是干劲,这些苦累也都受得住。
没多久,部队一名军官下来视察工作,发现何云芳和几个女孩子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待他当上路桥化工厂厂长后就把她们调到了位于路桥的总厂。直到1958年,黄岩香料厂和路桥化工厂合并后,何云芳和蔡敦本都来到了黄岩香料厂工作。
这一干就干了30多年。何云芳是个好学上进的人,除了调配香精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外,几乎每个车间她都呆过。她希望自己能熟悉每个车间,在需要人时能用得上。也正是这份干劲,何云芳在给灌好的香精称重包装这项工作时做得特别熟练,双手往秤上一搭,大致心里就有数了。如果她一上午能称一吨的量,别人半吨也称不起来,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等同于三四人。而同在一个厂里的蔡敦本也做过好多工作,当过出纳、供销员,最后在厂里的医务科上班。
夫妻俩除了感情笃深外,在厂里的人缘也是极好的。何云芳在当车间副主任时很辛苦,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把一整天要用到的东西准备好,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收拾整理。工人们都很服她,拥护她。后来何云芳担任了储运科长,仍然得到了工人们的爱戴。事实上,这跟她照顾员工,关爱员工是分不开的。何云芳在当科长期间,从来都是把因科长这一职称而额外得到的收入分摊给工人。
而蔡敦本同样很受同事们的喜爱。何云芳充满爱意地说,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懂得特别多,擅长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红白喜事时,经常有人找他写对联;文体方面也不落人后,篮球一投一个准,还会拉手风琴、歌声也好;对同事也非常照顾。可惜的是,多年前,蔡敦本因病离世,何云芳甚是悲伤,体重因此下降20多斤,前三四年没睡过一晚安稳觉。
现在的何云芳空闲时上上老年大学、打打太极,生活安排得还算悠闲。
虽然整个采访中,何云芳没多说什么,但结束采访后记者却深刻感受到她的好人缘、好威望是有迹可寻的。热情的她即使腿脚有些不便却坚持把不知道公交站牌的记者带去乘车。走了一段路,看到站牌就在马路对面,她才止步,但仍然一直站在原地,直到过了马路到了站点,她才朝记者挥挥手,转身慢悠悠地迈着步子离去。何云芳给人带来的感动一定融合在她和别人的交往处事中。所以才有朋友因何云芳前一天没到自己家,就特地存了一块亲手做的麦饼等她隔天来时给她;所以才有打太极的一帮朋友不见她出现,就追问“何云芳今天怎么没来啊,干嘛去了?”;所以才有要开同学会时,同学们邀请她一定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