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等你
——写在图书馆开馆一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4-04-16 作者:项懿 叶佩佩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天气转暖,傍晚和周末来图书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再过一周,图书馆将迎来一周年“生日”。开馆至今,326000多人次踏足这个崭新而又令人喜爱的图书馆,12000多名爱书之人办理了借书证,341000多册次的书籍在读者手中“漂流”……这里吸引人的绝不仅仅是独特的馆舍风貌与浩瀚如海的藏书,个中体会,只有来了方能知晓。
“我来赶集了”
一个讲台,一台投影仪,几张小圆桌,四五十张藤椅,座无虚席。4月13日9时,第276期南官人文大讲堂在图书馆二楼准时开讲,此次讲座内容是关于慢性病的防治。
现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拿笔边听边认真做笔记的阿姨;也有年轻的姑娘小伙们。今年70岁的梁达名算是大讲堂的新“粉丝”。从生意场上退下来后,梁达名开始数着过日子了。一年前,他无意间听说路桥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于是,决定来图书馆看看书,消磨时光。某个周日上午,他与大讲堂不期而遇,从此,只要有关于健康知识的讲座,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会从中心菜市场乘306公交车到图书馆听上一听。用他的话说,只要健健康康的,就是最大的福气。
原本以为,这样的讲座,年轻人大抵是不愿意来的。不曾想,现场的年轻人还不在少数。如果说梁达名是名“新粉”,那么王蒙就是“铁粉”。今年32岁的王蒙,从2007年南官人文大讲堂开讲伊始,就一直追随着,中途还因为大讲堂停课而沮丧了一段时间,好在后来,又重新举办回来。
“新馆这边的讲座环境我非常喜欢,与妙智街的古色古香比起来,多了份现代气息,而且来的人也比较多。”在王蒙眼中,图书馆离家远了些,但这并不影响她对讲座的热爱程度,因为讲座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增长知识,还能愉悦身心。王蒙笑着说:“每个周日上午,除了有特殊情况或者是实在不感兴趣的主题外,我都会来听。我老公还笑话我‘又要去赶集了’。”
当天,记者还碰到了图书馆副馆长王萍,她告诉记者,图书馆虽然招了不少人,但相对于这么大的一个馆舍,人手还是远远不足的。仅南官人文大讲堂这一块,图书馆就招募了16名志愿者。
这一期的志愿者叫林星宇,是新桥小学的英语老师。从去年开始,林星宇和其他15位志愿者轮流来当义工,这已经是他第4次参加的讲座。当天8时15分,林星宇就赶到了图书馆,了解并熟记这期讲座的主题,做好主持以及读者调查问卷等工作。“我们很乐意做这样的事。”林星宇表示,一方面算是举手之劳,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学到不少知识。碰到自己觉得好的讲座主题,他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现在,一年多前调到图书馆工作的罗益负责讲座老师的联系工作。不过,已经步入正轨的讲座不需要他太费心力,唯一能牵动他神经的是如何引进更多讲师资源,给市民提供既专业又通俗的讲座。而对于本职工作,罗益说:“其实每份工作都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学习、去接受的,我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我相信自己都会处理好。”
今年,图书馆还将探索微博、微信点播,打造“专属定制市民大讲堂”,由市民告知想听的讲座内容,图书馆招募讲座听众,一旦支持者超过30人,图书馆便会选择适当时间举办该讲座。
如今,这个已经走过7年历程,仍具蓬勃生命力的南官大讲堂将继续阔步前行。
“大耳朵故事屋开讲咯”
“小朋友们,再过5分钟,大耳朵故事屋就开讲咯,感兴趣的可以去活动室听哦。”4月6日14时25分,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梁丹婵开始楼上楼下地宣告。
大耳朵故事屋是图书馆今年1月份推出的项目,每半个月开展一次,主要是义务给来到馆内的3-6岁宝宝讲故事,梁丹婵负责此项工作,这次已经是第7期了。
在用人方面,图书馆向来做到“滴水不漏”,除了让新进馆员先去各个岗位体验一把,熟悉各部门工作外,还充分发挥馆员的各个优势,梁丹婵就是其中之一。去年5月,梁丹婵大学毕业时恰巧看到图书馆的招聘信息,之后顺利成为了一名图书馆员。由于学的是学前教育,被安排在了少儿馆。长相清秀,声音甜美的她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几期下来,吸引了不少小学生,有些没上幼儿园的宝宝在父母的陪同下也前来听故事。
至于故事内容的选择上,梁丹婵颇费了点心思。她会参照馆内的书籍,选择借阅次数多的故事书,一方面说明受孩子们喜欢,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现场爱听,家长还可以把书籍借回家,自己给小孩讲故事。
但凡来过少儿馆的家长和孩子们对此都情有独钟,明亮的色彩、舒适的环境,既能让孩子放心沉浸于书海,也给家长提供了阅读的环境。经常带孩子来少儿馆的李颖说:“我儿子还很小的时候,睡前我就开始给他讲故事了,他非常喜欢听。现在有这么好的图书馆,除了培养他爱读书的习惯,还可以来听听故事,何乐而不为呢。”
梁丹婵告诉记者,少儿馆的借阅量是整个馆内最大的。因为每张卡一次最多只能借4本书,有些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办了借书卡,一次借去10多本。不过,也正因为少儿馆如此受欢迎,书籍破损率也是最高的,少儿馆的馆员们相对来说工作也辛苦不少,他们除了日常书籍的整理、上架,还会劝导小朋友从小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不过,喜欢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梁丹婵,对目前的这份工作非常满意,也算是学有所用了。
王宇是二楼借阅部的工作人员,和其他馆员一样,主要工作是负责书籍的整理、上架,并指引读者使用电子设备找书,总的来说,就是做好对读者的服务工作。自图书馆从每天8:30—20:30全天候开放后,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上个月开始,王宇还多了重身份,就是“英语角”的主持人。由于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并过了专业八级,图书馆充分利用人才,开设了英语角,全权让她负责。第一次开展时,来参加的小朋友年龄差距有些大,王宇主要教了5个水果单词,再通过游戏来巩固小朋友的记忆。下一期,王宇打算让孩子们在“折纸中学英语”。
除了这两项新增的项目,图书馆现有的品牌项目“南官人文大展坛”和“蔡啸书场”系列文化集市都将以更新的形象与读者见面。
“来了一次,便有了更多次”
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王教鹏提供的借阅数据里,王祎华的来馆借书次数达91次(一天借两次也按一次统计),是图书馆开馆以来借书次数最多的读者,他借的图书册数达到了209册,排在第5位。
4月15日—6月15日,图书馆开展首届读者文化节。活动期间,该馆将评选出“优秀读者”,这意味着,一年来借阅量最多的前20名读者每次借阅册数会增加到8册,借阅的时间会延长至60天,王祎华位列其中。
“平均一两天我就会来一次图书馆。”王祎华告诉记者,爱炒股的他所借书中,主要以金融类为主。未开馆前,王祎华不是在网上看书,就是买书回家看,“现在好了,不仅可以看到更多的金融专业书籍,还省了很大一笔开支。”
午后的阳光从窗户中洒进来,二楼借阅区的沙发上读者们沐浴着阳光,手捧书籍,沉浸其中。陈晨低头“啃”着《追风筝的人》,她说周末在家无事,经常来图书馆看书,看不完就借回家。“我时常骄傲地对身边的人说,我们路桥有个很棒的图书馆。第一次来时,我便被这优美环境、浩瀚书海给吸引了。穿行在每排书架中,随手捡一本翻阅。哪怕是只看看,都能让我的内心感到充盈。”陈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矫情点,套用句顾城的诗‘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或许就是爱书之人的心里独白了吧。
不同于王祎华和陈晨,在路桥实验中学念初一的余蒙宇和李子诚是第一次来读书馆。记者看到他们时,一个正席地而坐写着作文,一个一边看着课外书,一边做着读书笔记。“这里太棒了。”记者的到来,打破了沉静,余蒙宇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很早就知道了图书馆,但是我家在小商品市场附近,有点远,如果不是‘我与图书馆’征文比赛,我还没机会来呢。但是,下次我一定还会来。”
馆藏丰富、功能多样的图书馆就如一块磁石,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吸引着人们移动脚步前来“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