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特殊时期的“万金油”(一)

发布时间:2014-05-21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56年省社温州干训班第十五期黄岩同学留影(前右一为梁栋钰)

1953年州专区合作干训班六期同学留念(前右二为梁栋钰)

1953年春节,黄岩县路东乡人民政府与工作队合影于怡园(前右一为梁栋钰)

1959年6月在地方国营路桥铜铁厂石浜厂区留影(二排右二为梁栋钰)
  □本报记者 项 懿

  按我们的土话来说,“万金油”是用来形容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的人,不过,放在梁栋钰的身上,可以换一种注解,那就是在不同的领域兢兢业业,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很好地适应和胜任。今年已经86岁的梁栋钰,退休前虽然属于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但是他所做过的工作可不仅仅是有关供销社的。

  解放初期,怨声载道的保甲制度作为历代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和强化地方基层控制的有效方式也走到了尽头。新政权开始清理保甲人员,培养新型基层社会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包括了工人、城市贫农等,并发动群众建立自治组织,进而建立居民委员会。而梁栋钰就是在此背景下被任命为河西居民委员会主任的。当时年仅21岁的他,只在家里做手工活,没有社会经验,不过有南下干部前来指导工作,他就按照上头的指令,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

  梁栋钰当居委会主任时正值土地改革初期,要求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于是,初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每户人家的阶级成分进行评定,确定贫农、手工业者、商人等人数。当时以一户人家土地是否超过3亩来界定其是否是地主。听上去似乎很简单,然而事实是,新政权并不稳定,仍然存在不少反革命分子,心有不甘的他们会煽动群众抵制工作的开展。

  这时,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已经成立,随后,国家先后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实行统购统销,并扩大合作社在集镇的零售网点,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农民的问题。有了一定群众工作经验的梁栋钰脱离生产后,被叫去办供销社。作为供销社的组导员,梁栋钰和其他2位组员专门下乡,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供销社的各种好处,发动群众入社入股。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是一元一股,农户们二三股、四五股地入股,这部分资金属于社会集股,供销社的另一部分资金则来源于政府拨款。供销社成立后,商贩所经营的商品及所需原料由供销社进货,供销社没有的品种,可向国营商店批发。如此看来,在批发商中,私人资本基本上已被排除,在零售市场上,国营商店和合作社商店占绝对优势,供销社基本可以了解整个农村市场商业交易情况。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其中一大改造。

  再后来,梁栋钰被调往农村工作组,驻到农村小队里面,办农业生产互助组,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农业的改造工作。所谓的互助组是为了解决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的困难,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组织。简单点来说,就是几户农户共同劳动、分散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效率比个体农户“单打独斗”来得强。互助组有一定实力后升级为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过渡到以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梁栋钰告诉记者,那时候路桥地区还树立了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兵,在几百人参加的大会上进行表彰和宣传。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