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特殊时期的“万金油”(二)

发布时间:2014-05-28 作者:项懿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59年6月,在地方国营路桥铜铁厂石浜厂区留影(二排右二为梁栋钰)

1969年冬,摄于照相社的花园(二排左一为梁栋钰)

1954年梁栋钰(后排右二)岗位调动时留影
 
  □本报记者 项 懿

  1958年至1960年间的“大跃进”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可谓是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建设上盲目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口号,大炼钢铁就是其中之一,由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土高炉土法炼钢,这让亲身经历的梁栋钰感叹,怎一个苦字了得。

  梁栋钰结束农村工作组工作后,回到供销社当了文秘。有一天,当时的一位副镇长找上他,跟他说:“梁,你去炼钢铁吧。”

  “这个我不懂啊!”

  “没问题的,你明天把行李收拾好,去杭州半山钢铁厂参观学习下炼钢技术。”

  就这样,梁栋钰和机械厂的一位技术人员一起带领30余名由复员军人、农村积极分子等组成的队伍前往杭州,向驻在杭州的黄岩县委副书记吕众义报到,随后就开始一个礼拜的参观学习。短时间内的学习无法很好掌握炼钢铁的技术,回来前,他们在杭州的新华书店扛了一堆关于炼钢铁的书。

  梁栋钰回忆,自己之所以被抽调去办钢铁厂,是因为1954年左右,他被抽调去做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曾经用从土匪那缴获的水泵抽水,用于农田灌溉,这对于向来用人力抽水的农民来说,甭提有多高兴了。所以,他对农业机器设备有一定了解。

  回来后,挖地皮的挖地皮,建厂房的建厂房,造钢炉的造钢炉……各司其职,干得热火朝天。而梁栋钰作为钢铁厂供销设备组负责人也开始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工人工作。钢铁厂最早的选址在石棋盘山靠近南官河边,因为部队油库在附近,车辆进出都要经过此地,一旦钢铁厂炼钢时火星溅出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厂址最终往石浜山脚推进。

  按要求,炼钢厂需建造1立方米、3立方米和8立方米的锅炉,事实上要造规模这么大的炉,需要用到不少材料,群众只好把自家的墙拆掉,再把砖头拿去垒钢炉。开炼后,部队还专门拨了五六辆车并配了司机支持炼钢铁。当时台州地区焦炭厂在三门,焦炭不够时,车辆就会前往三门运货,无论是半夜还是凌晨一二点钟,只要车辆要去运焦炭,梁栋钰就必须安排人员或自己随车前往,去时带上2只热水瓶和3大袋饼干充饥。在车子不好、路况不佳的情况下,连夜坐车赶路,劳累程度可想而知。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大跃进时期也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没饭吃,而钢铁厂的职工不必为了吃不饱饭而发愁,因为大办钢铁是当时中央的首要任务。路桥钢铁厂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七八百人。

  不过令人紧张的是,钢铁厂每天每夜都要向县委上报炼钢铁的量,如果没炼出来又说不出个理由来,就会被“拔白旗”(指干部被撤职,去参加劳动)。在这种高压态势下,上到领导干部、下到普通员工,人人自危,铆足干劲,不敢离岗一步。梁栋钰的爱人在生小孩子,他也是第二天因熟人告知,才请假匆匆赶回家的。

  然而,由于技术、设备落后,只是炼出了大量的废铁,由供销社收购,最终都拿来填河塘了,造成极大的浪费。这场运动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还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1961年,党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钢铁厂也随之解散,有些员工被遣散回家,有些去了工厂或单位。梁栋钰做扫尾工作,最终结算起来办这个钢铁厂亏了近30万元,这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