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建设需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发布时间:2014-08-21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2014-08-12
刘洪辉作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广东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而立之年就做了广州少儿图书馆馆长,后来又担任广州图书馆馆长,对广东省的图书馆的情况颇为熟悉。他告诉记者,就全国而言,深圳的社区图书馆办得是最好的。深圳市拥有各级图书馆600多个,市区两级的应该不超过10个,其他的都是基层图书馆,活跃的社区图书馆超过2/3。
2007年,深圳首次将“人均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与常住人口的比值列入民生福利范畴,并作为政府的考核指标,而成为独有的“深圳图书馆”样本,刘洪辉说,深圳社区图书馆的面积最少要有400平方米,配备2个以上的专职人员,且每年有10万-15万元费用进行图书更新,在偏离社区图书馆的地方,就采用自助图书馆的形式。
深圳目前自助图书馆160多台,每台机器费用大约40万元,除此外,每年还有1600万元左右是花在物流系统的支撑,补充以及更新书籍,刘洪辉说,这个运行的费用非常高,要靠政府长期自觉的投入。
社区图书馆发展正当时
目前,广州的社区图书馆,多半是依托街道的文化站而设立,由于最开始建设时都是为了评级,后续又没有资金输血,人员管理,大部分都沦为摆设,恶性循环。
“其实市民对图书馆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刘洪辉告诉记者,中山图书馆每天早上开门时在广场上都是排长龙,而珠江新城的新广州图书馆的日接待读者量是设计时的两倍多。
对于广州应该怎样才能将社区图书馆建好,刘洪辉说,按照深圳模式看,政府提供硬件的支持,比如资金、场地和人员配给,然后由总馆或区图书馆进行服务的提供,比如专业人员培训,书籍的管理,虽然政策是自上而下,但应该给图书馆本身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将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的人员来做。
社区图书馆将更个性化
“社区图书馆是公共服务的延伸,所以好的社区图书馆要根据社区的性质、特点和社区读者的需求来建立。”刘洪辉说。
比如根据本社区的服务对象,在满足一些基础性的图书的铺设外,有针对性地增加文献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工作,比如一些年轻夫妇的小区,可以主要对少年儿童来服务,再比如老人、经济人士、政府人士偏重的小区,刘洪辉说,佛山的金属图书馆,就是根据这种特殊的需要建立起来。
刘洪辉认为,社区图书馆应该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根基必须是纯公益的,就是让不想花钱,想读书的人有书读,但是在有些超出的基础服务,比如白领小区可以采取俱乐部的形式,大家在一起有更高的需求,收点费,也是可以存在的。
“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专业人士前期做好调查工作,后期要根据实际的借阅情况做好分析,及时调整,这样社区图书馆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刘洪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