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墨香飘扬的岁月

发布时间:2014-09-12 作者:梁亦慰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谢永清近照。


1986年谢永清摄于家中书房留影。


1976年谢永清于路桥街心公园留影。
 
  □本报记者 梁亦慰

  他是路桥区文联副秘书长、路桥区硬笔书法协会会长,他身兼国家一级书法师、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等多重身份,他叫谢永清,每日与书法、墨香作伴,蘸墨提笔间,薄如蝉翼的宣纸上沉淀了过往的岁月,凝聚了旧时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谢永清出生在路桥话月巷,父母都是厂里的职工。待他上小学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那时候在路桥小学读书,一年要上缴2.6元的学费。”谢永清回忆说,他的两个好友也是一起读书的,因为父母是贫农,就免去了学费。由于受时代背景影响,他所经历的小学课堂总是有些混乱而无序的。讲台下,那些调皮的学生肆无忌惮地玩耍、喧闹,老师并不敢制止。

  接触到书法课后,谢永清很快产生了兴趣,和伙伴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了几本字帖学习。“我还清楚地记得,几本字帖的内容全和革命样板戏有关。时局动荡,课余时间,母亲总是要求我待在家练习书法。”很快,谢永清成了班里书法最好的人。从那时起,他便爱上了书法,每日练上几小时,不觉疲惫。上学时家里并不富裕,笔和墨省不了,为了节省买纸张的钱,谢永清时常拿印刷厂的废纸来练手。

  1973年,谢永清到台州市机床附件厂上班,提笔替厂里写了一幅牌匾挂在门口。“我的工资不算低,有30多元,大抵相当现在的白领阶层。”在厂里工作的30年间,谢永清从一开始的车间转到了厂长办公室的文书工作,最后加入了设计部,之间从未间断过练习书法。如今,谢永清的抽屉里仍收藏着7支20年前以一支2元钱买的钢笔,这些钢笔现在依然可以流畅地书写。20年来,这几支其貌不扬的钢笔帮助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硬笔书法作品。

  1984年起,谢永清的书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毛笔作品和硬笔作品先后在国家级、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过金奖、银奖、优秀作品奖等50余次,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当代美术馆、新加坡大会堂等地展出。

  1991年,谢永清兼职做了记者,作为《中国文化报》的特邀记者,替路桥影剧院开展的一场文艺演出拍摄新闻图片。就在那时,他拍摄了一张彭丽媛的照片。“当时我站在台上的角落,彭丽媛正在唱一支叫《父老乡亲》的歌。”谢永清比划了自己站在舞台幕布后的位置。当时,他拿的是一台老式傻瓜相机,从幕布后抓拍清晰的照片并不容易,在多次调整角度后,他才果断按下了快门,拍下珍贵的彭丽媛演出照片。

  除了那场印象深刻的文艺演出外,谢永清还聊起了另一次特殊的采访经历。上世纪80年代,浙江节日灯总厂蓬勃发展,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的记者到路桥采访。因为记者团的阵容强大,采访的准入门槛自然也高了起来。最后,谢永清用两本重量级单位提供的记者证得到了采访机会。那次采访进行得比较顺利,谢永清写的关于浙江节日灯总厂的稿件也被《世界经济杂志社》录用了。

  1994年路桥建区,为了增添路桥的文化氛围,谢永清的书法作品曾持续一周在政府大楼内展示,前来欣赏作品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喜爱书法的人还没那么多,比如十里长街那片,当时人人都在做小手工,专注于经商,对文化感兴趣的很少。”对比如今的文化氛围,谢永清深有感触。

  中级评审员资格证书、中级培训教师资格证书、全国硬笔书法等级最高级资格证书、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中心资格认定高级艺术讲师……此后,谢永清的书法造诣不断得到认可,书房中的荣誉证书、奖杯也堆积成了小山,以静默的姿态映射着时光的流转,承载着谢永清与书法之间的故事。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