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影视人生
发布时间:2014-09-26 作者:李敏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86年,童文辉拍摄的照片“三条腿的鸭子”。

童文辉在电影学校照片。

1984年,童文辉(后排左一)在浙江省电影学校和同学合影

1984年童文辉在浙江省电影学校参演电影《蜜月的风波》时,与演员陈鸿梅等人一起合影。
今年50多岁的童文辉常常活跃在路桥的各个公益现场,带着摄像机,记录着公益片段。
童文辉从小生活在“影视”里,有着浓烈的影视情节,他说这源于他的父亲——一位从事电影行业50年以上的老人。“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父亲在浙江省电影公司工作,被下派到海门电影院当经理,成了海门电影院的首任经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童文辉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时常在村里放映电影。童文辉就跟着父亲到处“串场”,跟着看电影,跟着看怎么放映电影。
1980年,童文辉参加工作,他选择跟着父亲的脚步走,考入了黄岩电影公司,那年他20岁。考进电影公司后都要被分派到各个乡镇的电影院,他被分到了洪家电影院。23岁的时候,他任该电影院经理。接着,他被送到了电影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的是电影放映技术。”童文辉说,当时,浙江电影学校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专业学习电影知识的学校。
有一天,老师在上课前跟他们说:“等会有导演来班上选演员,你们不要紧张。”说完,开始上课。课程中途,导演来了。“选起来很快,跟点将一样。”童文辉也被选上了,参加拍摄一部名为《蜜月的风波》的电影,主演是王诗槐和陈鸿梅。童文辉记得,他与另外一名女演员搭档演情侣,拍摄地点在灵隐寺。“那时的演员不像现在的演员,他们没有架子,不搞特殊,所有的演职人员都在一起吃饭。”童文辉记得,他参演的那天,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凉亭外面吃饭,虽说做演员很辛苦,但大家边吃边聊的开心氛围他至今回味无穷。当然,还有更让他开心的事,他的片酬是10至20元/天,他共参演了两三天,“相当于拿了半个月的工资。”
从电影学校回来后,童文辉继续回到洪家电影院工作,后调到了台州市电影公司。在洪家,他兼职当起了通讯员。说起来,做新闻是他的爱好之一,恰好,摄影也是他的爱好。工作时遇见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他总是带着相机去拍一拍,然后投稿到报社。
童文辉提供的照片中,一张名为“三只脚的鸭”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聊到这时,童文辉去书房拿出了当年刊登这张照片的报纸。
“我在洪家的一家养殖场看到这只鸭,养殖场主觉得这鸭生下来三条腿,太奇怪,不敢养,打算扔掉,我就捡回来养着。”鸭子长大了,童文辉拍了张照片发到报社,在《台州日报》、《浙江经济生活报》等报纸上面都有刊登,这只鸭子就“红了”,有动物展览馆的工作人员愿意花300元跟他买,他不卖。“我就喜欢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养着好玩。”童文辉说,最后这只鸭被偷走了,为此他还难过了好长一阵子。
与“三只脚的鸭”一样,童文辉还拍了“三只脚的鸡”,他在菜场买菜时看到了这只鸡,就买回来养着。
童文辉将摄影作品发到报社,顺理成章地成了通讯员。现在他的家中还存放着“椒江广播站”的通讯员证件,他也喜欢持着证件去采访、写稿。
电影公司改制后,童文辉做起了自己的影视工作室。一次,他在拍摄公益活动的时候,被志愿者的积极心态所打动,参与到了公益行业中。
童文辉一向认为,赚钱要开心,他从事影视工作,参加公益活动,虽然赚不了钱,有时候甚至会亏本,但他很开心。
如今,他是图书馆志学科馆员,和伙伴合作导演的微电影《爱上图书馆》在我区“我与图书馆”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他是媒体的通讯员,获得了“区优秀通讯员”称号;他是慈善工作的义工,2013年获得我区“优秀慈善义工”奖章;他是“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用他的镜头记录抗战老兵的生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