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作者    主题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照片陈列馆 > 路桥记忆

“徐老师来了”

发布时间:2014-10-20 作者:潘璐萍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81年元旦南山中小学欢送谢致远同志光荣退休,徐桂招为二排左二。


1982年徐桂招在南山初中任教时摄。
 
  □本报记者 潘璐萍

  5月22日中午,徐桂招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徐老师,我是您的学生,还记得吗?我们打算5月24日开个同学会,邀请您参加。”电话那头的声音是徐桂招退休前带的最后一个班级的捣蛋学生。

  挂上电话,30余年教学生涯的酸甜若辣如同电影一般倒带着,清晰依旧。

  “那天的聚会上,同学们都说当年很‘怕’我,只要我一到教室,甚至从教室旁边路过,乱哄哄的教室立马就有‘徐老师来了’这种消息互传的声音,然后迅速安静下来。”徐桂招笑着说道,“我这种威信,可不是靠体罚树立起来的,而是不怒而威。一届一届传下来有个说法,‘徐老师不好惹’。”

  “徐老师来了”,不仅是学生们对徐桂招的敬畏,更是她走进学生心里的体现。徐桂招说,每个教师都有教学“个性”,她同样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针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如何让他们爱上学习、认真学习,这可是在讲台上“站”出来的经验——光在课堂上批评,或者平时严格督促,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要抓住其中诀窍。

  “我记得在椒江桥兆乡中心小学任教时,就遇到这么一个‘顽固’的学生,至今印象深刻。”徐桂招回忆道,“他是我三年级班中的一个男生,平时挺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好好完成,每次上交的作业本上都乱涂乱画,字写得歪歪扭扭,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心,问他是不是对学习没兴趣,或者家里有什么困难。”

  徐桂招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交流了几分钟后才知道,学生不想调皮捣蛋,也能认真听讲,只是想以这种另类的方式引起老师注意,他希望老师以后能多表扬他、多关注他。

  就这样,短短几分钟的交流改变了这名学生的不良行为,而这几分钟或许更改变了他的一生。对于徐桂招来说,这就是她身为教师的荣幸。

  聚会上,当年那些“害怕”徐桂招的学生们,至今回忆起来,无不感激当年老师的严厉与细心。

  在学习上,徐桂招是严师,但在生活中,徐桂招是慈母。在徐桂招任教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许多家庭仍处于贫困中,徐桂招总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学生们。

  课后,徐桂招变成了学生们的免费理发师,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艰苦的男孩子。徐桂招就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学生们理发,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去办公室找她理发。而这一理,就理了三四年。

  在那个年代,时常还有一些突然“辍学”的学生。在徐桂招的班级里,她始终坚持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发现哪个学生没按时上学,她就会第一时间去学生家中问个明白,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放弃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在路桥南山小学任课的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当时一个男生没有来,也没有请假,下课后我就去了趟他家。”徐桂招说。到达时,学生的父母早已下田劳作,只留他一人还在床上,看到徐桂招突然出现在家中,学生立刻用被子盖住头了,躲了起来。“这一幕,我到现在也忘不了。”经过徐桂招的一番劝说,从那以后,这名学生重回课堂,加倍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采访结束之时,徐桂招感慨道,30余年的任教生涯,是讲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的,每一件事都让人难忘与欣慰,看到自己教育的学生们,一个个都有所转变,变得越来越好,没有什么事能比这更来得有意义。

路桥图书馆主办 @路桥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13 浙ICP备08111818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联系地址:浙江台州腾达路与经四路西南转角 邮编:318050 联系电话:0576-82911231 本站由 橘子红了信息科技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