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抢滩”图书馆年会展览会——面对科技浪潮,图书馆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4-10-23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10-13
事件:
满眼的二维码、电子触摸屏,印有移动客户端广告的易拉宝、宣传单……这不是一场互联网行业的展会,而是10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2014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展览会。
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获取相关古籍的介绍;下载个客户端,就可以把电子屏上推荐的电子书带回家;订阅个图书馆的账号,微信上也可以续借图书。在又一波科技浪潮来袭的大环境下,国家数字图书馆、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及超星、中文在线等数字出版公司都纷纷转战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终端领域,推出手机客户端或电子书借阅机等。
从单一面向PC到随手可阅终端丰富的数字图书馆新业态,科技带来的便捷和新鲜体验自不必说,但电子书与纸质图书之间的优劣之辩,新技术在传统图书馆中的定位之惑,仍在争议中。
各方观点
魏大威(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世界数字图书馆执委、国际图联信息技术委员会常委):科技对图书馆有挑战也有促进
当前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方式呈现多渠道、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浅层化的新特点,数字阅读日益普及。这对于图书馆开展基于全媒体、多终端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后,到馆阅读的传统方式正在向网络访问转变。未来图书馆将通过与传统图书馆进行全流程业务整合,包括馆藏统筹建设、资源揭示、服务统一提供和技术应用整合,实现实体文献与数字文献资源之间的无缝连接,到馆服务与网络服务的互补,而且打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建设跨行业、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杜嘉(中文在线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用科技筑造身边的图书馆
其实,借助数字技术,现在的图书馆完全可以走出实体的大楼,走进百姓人家。比如,我们的“书香中国”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开放以后里面有海量的数字图书、有声图书甚至视频,只要能够上网,用户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任何终端都可以访问,不一定非要实地去图书馆。在当下,科技不仅成为图书馆的补充,更成为一种延伸和放大。
李岩(第二书房创始人、阅读推广人):电子书和纸质书,正如方便面与正餐的关系
诚然,科技产品可以让图书馆的运维和使用更加方便、快捷,但这个尺度要有所把握,不能让科技味儿冲淡了图书馆里的书香。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到图书馆是为了回归阅读本身。事实上,正是因为缺少阅读的空间和时间,人们才退而求其次,使用移动终端阅读电子书。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阅读的空间,更应精心营造阅读的氛围,而非倡导用各种电子屏的阅读代替纸质书的阅读。
电子书和纸质书,正如方便面与正餐的关系,方便面便于携带,偶尔吃吃无妨,吃多了则有碍身心健康。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绝不是让科技取代文化,更不是科技搞了易容术,披上文化的外衣。希望大家能够在图书馆里多邂逅伟大的精神和灵魂,而不是被各种花里胡哨的屏幕所吸引。
吴嫦霞(出版编辑、阅读爱好者):阅读电子书或可解决图书馆借书难题
科技改变生活是大势所趋,图书馆应当积极面对,不应该拒绝科技带来的便利。我个人觉得,图书馆使用新技术是好事。在上海,虽然图书馆比较多,但仍然感到借书很困难,有许多书在网上查得到,到馆里却说没有,可能是已经下架进入仓库,还有一些新书或好书总处于在借状态,供不应求。这也跟图书馆的体制机制有关,一方面新书采购有滞后性,而且不一定适应读者需求;另一方面,社区的图书馆和其他有效补充还是不足。假如图书馆能够提供电子书,至少能很好地解决这种供需矛盾。与此同时,我也担心,图书馆有没有经费来采购这些设备,或者数量上能否满足读者需求,要是每次都排长队,恐怕也很麻烦。
不过,电子书的阅读体验确实不如纸质书,如果有条件的话,我还是会选择纸质书。我做过实验,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阅读,很难专注超过一个小时,所以,即使阅读电子书,我也更愿意使用Kindle这样的专业阅读设备。(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