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业界动态

胡同图书馆夜晚陪伴老住户

发布时间:2014-10-30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14-10-24

  傍晚,几位市民正在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东总布分馆里阅读图书杂志(邓伟摄)

  1022日傍晚1850分,北京市长安街东端依旧车水马龙,可向北仅600米的东总布胡同里却安静得仿佛进入梦乡。宁静的夜色中,从36号院“忽”地蹿出个娃娃,边跑边搂着外套,没几步就拐进了38号院。这38号院与其他大杂院一样,门口并没有灯,门楣上的牌子在夜色中也看不太清。可进了门,穿过狭窄通道,眼前就是一个宽敞明亮、200多平方米的大套间。里面有十来个人坐着,大家都在低头看书。这里就是刚刚开放二十来天的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东总布分馆。

  刚跑进来的娃娃叫方胤程,上小学四年级。他一进图书馆就直奔里间的书库,蹲在最东边的书架挑书,急火火地好像担心心仪的书被其他人抢走。“我好几个同学晚上都来这里看书,有一个跟我就住一个院儿。”

  小图书馆所在的赵家楼社区共有6800余常住人口,其中六分之一住在胡同大杂院。大杂院里传递消息可是最快的,“因为图书馆就开在街面上,开门第一天就有街坊发现了,现在附近几个院儿的人都知道这里。”雷欣说,她所在的大院儿里有个4岁半小男孩儿童童,竟然也是图书馆的常客。原来,院子里另一个近100平方米的小套间目前是学龄前儿童读绘本的专门场所,外聘的悠贝亲子图书馆的“助教”每天都来给孩子们读书。“图书馆好像是个新邻居,过来串个门,看看书、翻翻报,很平常。”雷欣说。

  正说着,图书馆对面51号院的徐锐老爷子手拄拐杖,脚蹬着厚棉鞋,“嚓嚓嚓”地走了进来。徐老爷子今年83岁,不仅每天必来,还深知这个图书馆的历史。“这院子上世纪50年代就是东城区图书馆的一个借阅点,‘文革’时才关闭的。” 徐老爷子说, “我家开的小煤厂就在对面,当时图书馆的管理员姓文,她有时办事出去一趟什么的,我就过来帮她照看。”

  现在,小小的胡同图书馆有15千册藏书,阅览室里的电子读书机上还有3000册电子书供读者免费下载,靠北墙一溜儿6台电脑也能满足人们的上网需求。图书馆开门迎客虽然只有二十来天,附近华润大厦、光华长安大厦的上班族也发现了这个好去处,中午常常过来阅览。

  小小图书馆前天早上9时开门后,人就没断过。夜色渐深,几个娃娃看累了,结伴回家去了。管理员却还坚持要到21时整再关门,似乎在等待老街坊。“准备入睡的邻居们要是正好缺本床头读物,能想着披上衣服来这儿挑上一本,我们就真的融入了胡同人们的生活。”管理员张莹期待着。

  采访后记

  点亮更多社区图书馆的灯

  在北京的老城区,有很多社区图书馆都开在胡同里。它们有的由政府部门设立,有的由各种文化基金会设立,还有的是私营公司甚至个人设立的。可无论“出身”如何,极少有图书馆能像东总布胡同的这家一样,成为附近居民眼里的“邻居”“街坊”,带给人温暖和放松,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究其原因,开放时间短,是影响读者评分的重要因素。仅以东城区为例,大多数社区图书馆都开放到17时,而在东总布胡同图书馆,17时以后恰恰是读者到来的高峰。放学的孩子常常拖着拉杆箱书包来写作业,吃过饭的上班族则过来看书休闲。正是这份茶余饭后的惬意,赢得了居民的认同。

  可是,让社区图书馆从9时开放到21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对于北京大多数社区图书馆来说,能有专职管理员都是一种奢望,哪还敢想延长服务时间?目前,东总布胡同图书馆通过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有偿聘请悠贝亲子图书馆的人参与管理,图书馆管理员与社会服务人员几班倒才确保了服务。不过,相关负责人也透露,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还远不能满足社会机构派出人员的工资需求,这种方式能延续多久尚待考验。

  如今,北京的文化志愿者体系已逐步完善,分类也更加细致。如果针对社区图书馆的缺口,培训一批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前来参与服务,也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社区居民若能参与社区图书馆管理,会让更多图书馆的灯在夜晚亮起来。也许,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社区图书馆成为人们生活中那个亲切的“街坊”。(李洋张慧)



浙公网安备 33100402331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