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的明媚日子
发布时间:2014-11-28 作者:蔡聪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1983年任桂花(第二排左二)参加黄岩县第一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合影
1982年任桂花在路桥机场留影
1977年任桂花(前右二)路中留影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任桂花,今年54岁,虽然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但年轻时候的她,热爱生活,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将日子过得明媚而美好。
糊口比学知识重要
那个年代,父母并不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能读到高中毕业,她一直认为是自己运气好,赶上了好时机。
任桂花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她排行第三。那时候,读小学的费用是2.5元,中学的费用是5元左右,高中则要8.5元。待他们全部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就要同时支付4个人的学费。在现在看来几元钱也许连小钱都算不上,但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却是一笔大支出。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总是先欠着学费,开学先支付一点,到了期末再补齐,任桂花的哥哥便是如此。
当时,学校还流传着“教室当战场,桌凳当刀枪”的说法,足以说明许多父母有着“糊口比学知识重要”的观念。学生放弃学业去做织袋、纺麻丝等手工活赚钱的比比皆是。为此,那时候的教师也比较辛苦,总会出现家境困难的学生不去上学的情况,老师要经常到学生家里劝学。
任桂花是幸运的,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读完了高中。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她还有幸参加了考试。可惜的是,连续3年落榜,让她决心放弃大学梦,继承父亲的修表手艺,成为开门做生意的个体户。
国企比个体户吃香
那个年代,个体户并不吃香,曾经,任桂花因为没能去国企上班特别自卑。对于女生来说,在国企单位上班最为体面,会成为炙手可热的结婚对象。但是任桂花未到下放年龄,又没有考上大学,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
“虽然我赚的钱比那些在国企单位的同学要多一倍,但我没有丝毫优越感,反而会自卑。”任桂花觉得,当会计、出纳的同学在找对象上比自己有优势。每当别人问起工作时,她都不好意思说是个体户。
刚开始修钟表时,顾客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敢让任桂花修,因为她还太年轻。有时候难修的手表,任桂花就会等到双休日父亲从椒江钟表社回来,再让他帮忙代修。时间久了,任桂花的修表手艺慢慢上道了,虽然说生意没有好到源源不断的境地,但一天到晚也算是有得忙的。
那时候,100元、120元的手表都算是上等的好货,修一只表的价格是四五元钱。尽管任桂花赚的比同学们都多,但他们都早早找到了对象,而任桂花直到26岁才找到合适的对象,让她倍感国企与个体户的差别。
外面比“家里”精彩
结婚前,任桂花喜欢结交朋友。21岁那年,她结识了某部队的一个文秘,在这位朋友的带领下,她第一次见到了飞机,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当时,她一个劲地拍照留念,担心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看见飞机。
上世纪80年代,来路桥打工、做生意的外地人还不多,任桂花遇上这么一个会讲普通话的部队朋友,非常兴奋。虽然任桂花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一直以来她都喜欢用普通话交流。有一次,她和部队朋友交流时,还闹了个笑话,硬是把“万能胶水”参杂着方言,说成了“万能膏水”。
为把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任桂花喜欢上了拍照,如今,那些黑白照片成了她年轻时代的美好回忆。那时,为了省钱,她还常常借用邻居家的小暗房,自己买药水学洗照片。
年轻时的任桂花很爱赶潮流,结婚前夕,她和老公特地来了次旅行。两人带着3000多元,花了个把星期,将上海、天津、北京这3个地方走了个遍。
1986年,路桥还没有太多日用品销售,任桂花结婚时的衣服、皮箱、缝纫机、电风扇等都是出去旅游时买回来的。在没迈出路桥大门前,在任桂花的心中,最美的风景就是街心公园,当迈出去,往各大城市一走,高楼大厦让她看花了眼,每一样东西在她眼中都是新奇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