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清贫乐”
发布时间:2014-12-05 作者:潘璐萍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林新欢(左)、林洁兄妹1974年摄于路桥照相馆
林新欢(中)、林洁、林欣江兄妹三人摄于1983年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路桥已建区20年。这些年来,路桥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建区之初的“一穷二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新欢是土生土长的路桥人,在路桥居住了40余年,亲眼见证了路桥的成长与变迁。“我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国家还比较贫困,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的大有人在,像我一样能上学的,已经很不错了。”林新欢向记者讲起了小时候的故事。
林新欢小学就读于当时的路桥德镇小学。学校只有10个班级,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教室里,上课环境可谓“摩肩接踵”。教室环境尚且如此,教学设施就更别提了。虽然当时的上学条件艰苦,可是林新欢与同学们学会了自己找乐子。
“那时,我们穷得连课本都买不起,更别提篮球、乒乓球之类的体育器材,我们就用‘身体’作工具,来组织游戏。”林新欢说,一下课,男生就分成两列,靠在墙上玩“对对碰”,比谁力气大。游戏中,力气小的会被先挤出去,到最后,哪列剩下的人最多就算赢。虽然游戏很简单,可是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很满足。
除了这些简单却令人快乐的游戏,在双休日时,林新欢和小伙伴们,还会给自己开小灶。那个年代,吃不饱的人很多,一年到头吃不上肉的家庭也为数不少,所以小伙伴们就想办法给自己补充营养。“60年代,路桥的生态环境、河道水质非常好,河里都是鱼、虾、鳖等,这些都是我们打牙祭的好东西。”林新欢谈起这个,抑制不住激动,“我和村里的伙伴们,兵分两路,一路找鱼饵,一路去钓鱼。往往一上午下来,能抓到三四十条鱼,我们将鱼放在水里煮开,倒点酱油,蘸着吃,简直是人间美味。”
现在回想起那时的生活,看似贫苦、艰难,精神生活却格外富足。林新欢聊到这里,有着别样的感触,现在跟那时比起来,生活条件不知优越了多少倍,可是现在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格外贫乏,平时不是参加各种补习班,就是躲在家里玩游戏,越来越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对于路桥几十年来的变化,林新欢感慨颇多。以前路桥人居住的都是小平房,甚至有些还是茅草屋,夏天炎热,雨天漏雨,很是遭罪,村里的路都是石子路,也没有路灯,很多孩子光着脚丫,踩着石子上学,虽然有时会扎到脚,但走着走着,也就习惯了。不像现在幢幢大楼拔地起,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么多年以来,有一件事最让林新欢记忆犹新。“我记得有一年,姑妈出嫁,从路桥嫁到黄岩,新郎骑着自行车来迎亲,中午在女方家吃完饭后,准备回去,可是考虑到路途遥远,非常不便,就让新娘与伴娘坐城乡公交赶往黄岩,新郎与伴郎先行回去了。谁知姑妈错过了最后一辆班车,实在没有办法,就在马路上拦了一辆运煤的货车,坐在车斗里,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往新郎家。”林新欢说,现在聊这些事,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那个时候,谁家有辆自行车就是大户了,更别提四个轮子的轿车,在村里,一年到头也看不到几次。
不过,在林新欢的成长经历之中,不是一直都是艰苦的。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路桥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个商贸之城迅速成长起来了。“其实,我的艰苦生活,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就发生了改变,家里条件逐渐好了起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人生又有了新的憧憬。”林新欢说,小时候的困苦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磨练了他,为他今后的努力奋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