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位读者……
发布时间:2015-03-23 作者:罗振津(天津图书馆报刊部) 文章来源:图书馆报
前几天,见到一位天津图书馆的“老读者”黄绪新老师。他可以称为“粉丝级”读者,随着天津图书馆的几次搬迁,他跟随始终,这次在新馆(文化中心)见到更觉亲切。谈话中,我随时能感受到他对图书馆的挚爱。他多年见证着天津图书馆的发展与变化,换一个角度可以称为图书馆的“专家”了。听一听黄老师的建议,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也很值得图书馆人去认真总结: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位读者,会看到什么?天津图书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创建,那时叫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地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承德道12号,那里是市中心,紧邻天津商贸中心滨江道。馆舍为原法租界内的法国公议大楼,欧式建筑的大气可略见一二,后来作为很多电影的场景。《建党伟业》中宋美龄与美国大使会见时的场景,就在天津图书馆原来的内部阅览大厅。这是当时全馆最大的阅览室,但读者座位仅有98席———那时的阅览环境与条件与今天无法相比。
我是1985年来到天津图书馆的,正赶上渴求知识的年代,每天早晨一开馆,读者都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三楼的内部阅览大厅。如果速度不到位,就只得坐在两旁的大理石楼梯上。我对此情此景记忆犹新,黄老师更是难忘。他为此专门谈到天津图书馆外借部的老主任吴国彤老师,“我那时个子小,腿还有些问题,总跑不过别人,只得坐在楼梯上。吴老师那时叫我‘小黄’,见我这个情况,就拉我到目录柜边上,搬来椅子让我坐下,也由此结识了吴老师。”他谈及吴老师给他的很多帮助,尤其是在学习上的指点。其实这都是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却如此深地感动着这位老读者的心,也让我对读者的敬意增加了许多。
1990年,天津图书馆从市中心搬迁至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 15号,馆舍面积加大,阅览室从原来的几个增至十几个,功能更多,区分更细,阅览环境与条件今非昔比,加之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相邻,刚开馆就迎来了许多新读者。谈及这个新馆,黄老师告诉我,其实天津图书馆搬迁后他很不适应,从市中心搬至市郊,路程很远,当时有的路段还没有修好,遇到刮风下雨,道路极难行。但就这样,也没挡住他来图书馆的脚步。
黄老师自豪地说:“不怕路远,跟着图书馆走,为此把家也搬到图书馆附近。选择搬家的众多因素中,为了看书方便是其中之一,我是离不开图书馆的。”
2011年,天津图书馆海河园分馆在天津双港地区建立。这个馆坐落于大学城内,主要面向那里众多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及当地居民。“那个馆我去过,书都是新的”。黄老师告诉我,“中文期刊也全是新刊,唯一的遗憾是借不了,只限于阅览。”
2012年5月,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试开馆,它坐落于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加之周围新建的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成为天津市新的亮点。新馆(文化中心)以全新的风貌吸引着读者,更加开阔的阅览空间,所有图书、期刊全部开架,休闲功能与其他功能也彰显其中。它位于市中心,周围居民多,又临近天津经济中心,因此刚开馆就有了较高的人气。市民蜂拥而至,感受着图书馆优越的阅览与读书环境。由此,天津图书馆一分为三:主要提供社科类图书的文化中心图书馆,主要提供科技类图书的复康路图书馆,加上海河园分馆。
“来到新馆,您整体感觉如何?”黄老师感慨挺多,“整个馆的阅读环境与状况可以称得上一流了,在国际上也称得上。”黄老师去过英国的图书馆,尤其讲到牛津大学图书馆,他说,那里的馆舍建筑古老,阅览室都不高,老式的木桌椅,但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复印、上网条件都很好。到馆的读者可以自由复印,纸张不设限,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咱们的条件如此好,复印点却只有一处。”他也到过美国的图书馆,一些图书馆的馆舍条件赶不上这里,馆员也不多,但要成为专业的图书馆员,必须要有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图书信息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公共图书馆工作,还要经过考核,取得州政府颁发的“公共服务资格执照”才行,以证明你不仅有专业知识,而且有为公众服务的热心与能力。在咨询他们问题时,尤其是进行书目查询时,馆员会亲自陪同。
“而来到咱们这里,见到的是许多新面孔,感受到的是新气象,但个别馆员解答问题不够专业,而且热情不高,多一个字都不说,更别说亲自陪同了。抬手一指,以为在前面,但读者腿都遛细了也没找着地方,楼层根本都不对。”从黄老师的话中,分明看出我们有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黄老师又说,“你们把图书馆作了区分,分成科技与社科两个馆挺好,但区分后我发现有的期刊两个馆都借不到了。”我问及情况,黄老师告诉我,“过去借《凤凰周刊》,期刊架上会保留两年的期刊,好几排,共几百本,总能借到,没有新的总会有旧的,只要没看过的就是新刊。但现在不同,只借当年的都不容易借到。以前还会保留几份在阅览室供读者看,现在没有了。我提出意见,至少保留1~2份供读者在馆阅览。我提出意见时间也不短了,但未见改进。”
“如果馆员自己做一回读者就能发现问题,就像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入口那样……”
我问及缘由,黄老师告诉我:卢浮宫原来的入口极为狭小,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出入。不过新入口改造有一个极为苛刻的要求,即不能破坏原有建筑的整体美感,一时间让许多设计师束手无策。法国总统密特朗请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进行设计,大师消失了 6个月后,交出满意的设计方案———将其做成一个玻璃三角形的金字塔形状,既保留了原来的入口,还能给游客一个豁然开朗的感觉。
总统问大师灵感如何迸发,大师回答:“我哪儿也没去,这些日子我住在卢浮宫附近的一个宾馆里,每天的工作就是去看卢浮宫的入口。我早上去,晚上去,甚至刮风下雨也去,真正当成一名游客去体验……”
黄老师走后,我感触挺多。图书馆的成长与读者的关心密不可分,每一位图书馆从业人员都应从基础做起,从思维上转换角色。
假如我是一位读者:走进图书馆之前要上网查阅,会先看看图书馆网站设立得如何,查阅馆藏图书是否方便;拿起电话,打一打图书馆公布的咨询电话是否畅通;走进图书馆,办理图书证的过程是否简单便捷;各个区域,能否最大化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读者在借还图书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障碍,像黄老师所提到的问题如何改进;少儿阅览区域有没有适合于儿童的项目,让家长也来共同参与,鼓励他们尽早来图书馆为孩子办理人生的第一个借书证;开办的各种讲座,能否吸引周围的公众走进图书馆;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否能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图书馆后勤保障部门做得如何:读者的喝水、吃饭、上厕所等问题并不是小事;遇到紧急情况时,到馆读者的安全有无保障,有没有针对读者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过培训……每一项都是做好图书馆整体工作的重要环节,不能因其小就忽视。如果每一位图书馆员都把自己当成是读者,真正走进图书馆的各项基础工作中,就会发现存在的问题,也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现在是一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搜索引擎寻找知识答案,图书馆需要以更细致周到的服务来提升自身的价值。这样,图书馆才能超越提供文献的单一功能,朝着传播知识、交流思想和放松身心的方向发展,也才能以开放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来,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课堂。让图书馆员扮成一个读者容易,但在每一处细微工作中都设身处地为读者考虑就不容易了。
让每一个图书馆员都从当一回读者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