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民阅读”的冷与热
发布时间:2015-04-16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2015-04-04
在今年中国“两会”回答记者提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他表示,在2014年起草报告的时候,文艺界、出版界甚至经济界和企业家都提出要支持“全民阅读”活动。但是中国民间实际阅读的数量非常低,甚至还不到有些国家的10%。
“全民阅读”的倡议,早在2009年与中国网民在线交流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就提过。他说,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也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一晃六年过去,虽然中国的人均阅读量有细微进步,但总体上看仍然收效甚微。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但这个数字与周边国家日本(40本)、韩国(11本),以及法国(20本)、以色列(64本)相比,还是显得“囊中羞涩”。调查中很多民众表示“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是没有读书的一大原因,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读书的习惯”。各种原因之下暗藏的信息无非是:跟生活工作中的大小琐事相比,阅读显得不重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经历了长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后,中国百姓对金钱物质的热衷,大大超过了对知识汲取的热情。而人往往是越孤陋寡闻,越容易盲目自大,越对周遭事物缺乏敬畏和感恩。这样的恶性循环,十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建设,这也许就是“国民素质”迟迟无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无论是从国家的外部形象考虑,还是从国家自身的长远发展着想,代表着民族软实力的“国民素质”,都是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连续两年,在政府报告中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量。事实上,中国已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的立法工作,虽然这项立法颇富争议,但至少表明了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重视态度。除此之外,中国或许还可以借鉴周边国家地区的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敦促、落实“全民阅读”的倡议。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馆内设备先进,藏书丰富。然而在地方上,图书馆的建设却相对滞后。首先从宣传普及上来说,地方图书馆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在国民对读书兴趣淡薄的情况下,图书馆本身需要主动作为,积极吸引广大市民前往。从硬件上来说,中国很多大城市的图书馆规模庞大,硬件设施豪华,但设点布局相对集中。以中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为例,其市级公共图书馆仅有一个,建在较偏僻的位置,市级以下便是以“区”为核心,分别设立了区图书馆。以重庆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图书馆的布局显然与城市的整体规模有差距。
今天,数码化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忙碌的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阅读途径,iPad、Kindle等电子在线阅读工具的诞生,为培养阅读习惯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个可以善加利用的契机,借数码化大旗,培养“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中国2013年人均阅读电子书为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虽然这个数字排名非常靠后,但至少证明中国也随着数码化的发展,与世界同步进入了电子书时代。
但这同时也衍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大范围的浅阅读。数码化时代讲求时效性,碎片化的信息,容易造成片面而肤浅的认知,读者很难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深度的知识体系。浅阅读或许既符合现代人的节奏,又可以让读者身心愉悦,但和真正意义上“全民阅读”的修养,还不是一回事。如何利用数码化便利的同时,让阅读更加深入,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作者任职于隆道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