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访浙江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袁逸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项懿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13日 

明天,浙江文澜大讲堂——南官人文大讲堂将在我区开讲。4月12日,记者见到了大讲堂第一讲的主讲人袁逸教授,并就其第一讲的主题《纸证如山》及其它相关内容进行了专访。 
  记者:首先欢迎袁老师来到路桥给我们讲课,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袁逸:不客气。希望我们的访谈是一次轻松的闲聊。 
  记者:好的。在我们的印象中,各种票据、文书虽然经常接触,但并不起眼,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主题? 
  袁逸:这和我本身的工作有关。我是搞文献研究的,对文献有着天然的敏感,看到文献就会热血沸腾。现在国内的收藏很热,而我却对收藏古玩不感兴趣,我的兴奋点在于民间的文献档案。和我认识的一些收藏家谱、书籍的朋友相比,我绝对称不上是一个收藏家,没啥钱,也没时间,只是每年拿点余钱收藏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目前国内民间文书收藏还相对偏门,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文书的数量绝对不少。很多收藏文献的人着眼于它的投资价值,而我的着眼点更在于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到底哪些资料属于地方文献,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个人认为,官方民间的各种文书、票据、证书、信函等,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记者:是的,与正史相比,民间文书能更广泛、更全面地反映社会现状,反映真实的历史。 
  袁逸:中国人对历史的重视有很悠久的传统,有一种历史情节在里边。一般来说,正史、地方志、家谱构成中国历史三大体系。而相对史、志、谱来说,民间文书更是这三大系统的极大补充,但对此现在大家恰恰不是很重视。与正史相比,民间文书是原始的、不经过雕琢的,拿现在的话讲,就是原生态的,这就使它显得真实、生动,而正史的记载就算撇开皇权或官员的干预,也难免夹带着编史人的主管意愿和取舍。如果把历史比作是大树,民间的文书就是枝叶,它与我们的经历更加贴近,更具有亲切感。 
  记者:是啊,看来我们今天许多生活上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以后历史的资料。 
  袁逸:我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适合做档案工作的人。小时候我就把自己的很多东西都保留了下来,毕业证、成绩单……民间文书的收藏不一定着眼于历史文献,当代留下的东西同样珍贵。不仅对自己、家人、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它反映的是一个生命的切片,记录的是一个成长的历程。“纸证如山”这个题目是从“铁证如山”那里援引过来的。但我觉得,“铁”不一定能证如山,但“纸”是一定能证如山的。虽然我们不玩收藏,不投资,但我们应该有收藏意识。现在,很多父母对儿女的东西会收集,对自己的东西反而不重视,通过这个讲座也呼吁大家重视自己的成长记录。 
  记者: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似乎不大感兴趣,讲座对他们来说是否有吸引力? 
  袁逸:从年龄层次上讲,有可能会有影响,但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古时候收藏典籍的人众多,解放后消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但改革开放短短二十多年来,民间就一下子冒出一大批古籍收藏者。我在北京有个朋友,年纪不大,但绝对称得上是公认的古籍收藏第一人。民间文书有距离感也有亲近感,距离感是指历史的遥远,亲近感是因为这些事情、东西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借助文书更好地满足对往事的追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者到安徽收集民间资料,往往是一箩筐一箩筐地收获。对往事的留恋,对昔日的记忆,是普遍的情结。 
  记者:看来收藏也是种情感的需要。 
  袁逸:对。收藏也是种情感的需要,它与我们的生活态度有关。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但在业余总要有一份爱好。健康的爱好于国,于社会,于自己都是有利的。一种健康的志趣爱好不仅能充实生活,更能获取知识,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太注意到的知识,进而能够充实自己的人生。 
  记者:看来您已经收藏到了不少宝贝,这次给路桥的观众带来了哪些? 
  袁逸:(从包里拿出了三份老文书)这是1938年的结婚证,绢制手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订婚人、证婚人、主婚人一应俱全,并盖上了私人印章。那时没有婚姻登记制度,实行的是婚姻宣告制度。这是民国13年仙居的“枪照”,上面有当年仙居县长的签字,枪的编号是402号,证明当时起码有400多条枪,文书上注明枪的用途是自卫。这是我自己在文革期间的毕业证书,上面油印着最高指示,还有当时工宣队的评语,学生也不是哪个年级哪班,而是“二连八排”,当时没读几天书就毕业了,这是特定时期的毕业证书。讲这些,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注意把身边的东西保留下来,珍藏起来,也可以捐给图书馆收藏,这就是见证历史的文献。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