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在将有未有时

——访台州学院王正教授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王君君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04日 

记者:首先感谢您能到路桥给百姓开讲座,也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鉴于什么样的原因开始研究徐志摩的?在您眼中,徐志摩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王正:研究徐志摩的动因,完全是一种偶然的机缘。2005年初春,我给学生开设《作品导读》的选修课,第一节课选了徐志摩的一首短诗《沙扬娜拉一首》,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而在了解徐志摩身世的过程中,徐林的爱情故事令人着迷,越深入研究,就越发现学界对徐志摩感情历程和伦理品德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于是萌生了以考证其爱情真实性为课题的念头。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搜集资料,曾泡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一星期,几乎是竭泽而渔,最后完成了一万三千字的论文《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研究项目《诗人气质研究——以徐志摩、拜伦为中心》的阶段性成果。我个人认为,徐志摩是一个天才式的诗人,他达到了现代诗的艺术巅峰;在爱情问题上,并不像那些不明真相的人所说的那样属于见异思迁、一意孤行的感情用事者,他是一个注重文学因缘、缘情而发、执着寻访灵魂伴侣的诚挚诗人。
  记者: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一直被传为佳话,甚至神话,是因为现在快餐式爱情泛滥,导致世人对他们的爱情产生向往,还是因为徐林的爱情真的是那么的扑朔迷离,让世人欣赏?您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爱情的?
  王正:现在人们会更多地谈论“性”,两性的吸引力仅仅是本能的冲动。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两性之间互相牵引的基础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但是如果两性之间除了这种“自然”的吸引,还能够渗透着情趣相投和精神世界的彼此照亮,那么人就能超越动物的本能,产生一种铭心刻骨的“相思”。徐林的爱情就属于后一种,因此令人怀恋。由于徐志摩《康桥日记》的失踪,学界对两人的感情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这更容易激起大家“解谜”的欲望。
  记者:能说一下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吗?您又是怎么看待林徽音的选择,人们为什么最记得是徐林的爱情,而非徐陆或者梁林的爱情?是不是不完美的东西让人觉得更美?
  王正: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是一次“美丽的错误”,两者不能形成一种互补,虽然在形式上他们反抗传统,惊世骇俗,表现在日记里是感情缠绵,但冷暖自知,他们的结合并不幸福。当然,这应该是另一课题的研究任务。林徽因的选择有心理、人格、文化、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是一种综合的结果,其中伦理作为一种精神原型,它的潜在影响是主要的因素。这些在讲座中会有具体阐释。罗素在《性爱与婚姻》一书中专门写了“浪漫的爱情”一章,他对浪漫之爱的定义是“极难得到又十分珍贵”。浪漫之所以浪漫,就因为处于未完成时态。徐林的恋情就符合这一特征,所以更容易打动人。
  记者:徐志摩是现代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代表了一个时代,可是现在的诗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常常有人骂现在诗人创作的诗是“垃圾诗”、“口水诗”,那您是如何看待现代诗人的创作以及现代诗歌的发展现状的?是百姓的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蕴含还是诗人的创作开始越来越脱离社会实际?
  王正:我没有对当前所有的诗歌做过全面的梳理,就不能妄下断语,说好说坏。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的老师孙绍振在《诗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那是为朦胧诗鸣不平的,也可以借用来描述其他诗歌现象。他认为“在历次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革新潮流中,首先遭到挑战的总是权威和传统的神圣性,受到冲击的还有群众的习惯的信念”,“没有对权威和传统挑战甚至亵渎的勇气,思想解放就是一句奢侈性的空话”。所以,是探索诗还是垃圾诗,关键不在于它是不是习惯意义上的标准诗歌,也不在于它是符合实际还是脱离现实,诗歌本身就是具有超越性的,诗人徐敬亚说过:“诗人应该有哲学家的思考和探险家的胆量”,是不是一首好诗,得看它够不够得上艺术审美意义上的诗歌尺度。
  记者:您认为诗歌创作是不是私人化的?人人都以自己或者自己的情感为中心,拒绝欣赏别人,也拒绝别人客观的批评,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心中的“自由诗”,这种解构是诗歌艺术的一种发展还是破坏?既然诗歌不是大众的,大众又凭什么养着他们。
  王正:我不清楚这里提到的“私人化”是指写作题材还是指创作方式。如果是写作题材,那诗歌应该是没有僵死的边界的,私人化与民族化并不对立,唐人绝句与荷马史诗各有千秋;如果是创作方式,那么艺术本身就是以个性为标志的,雷同是艺术的天敌。柏拉图《理想国》说, “上帝只造一张床,他决不再造第二张”,因为重复意味着贬值。解构是对传统的颠覆,它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实验成功,崛起一种新的诗潮,实现诗歌艺术的“进化”;二是实验失败,走向“反诗”,造成诗歌艺术的“扭曲”。
  诗人是拒绝平庸的,他们像哲学家一样,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探险,有时会被人当作“异端”和“另类”,不被理解,要经历沉寂与孤独,但只要他们的作品是真正有价值的,终有被世人珍视的一天。作为精神世界的创造者,他们不同于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他们必然不是养活别人而肯定是被人所养,如果一个社会漠视精神的劳作,不愿养育思想家和诗人,甚至抛弃他们,那是文化的式微和社会的悲哀。反过来说,假如有人冒充诗人,只会写一些歪诗,那就不是什么养不养的问题,艺术世界的大浪淘沙自然会公正地对待他们。
  记者:最后您能否谈一下对于路桥区举办免费的讲座看法?
  王正:希望路桥的讲座能避开百家讲坛的路数,呈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少一点迎合与媚俗,多一点启示与探索,追求一种真正的文化启蒙。当然,在传播方式上,要走雅俗共赏,不走曲高和寡。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