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同化是进步,精神则必须独立

——访台州学院人文学院西慧玲教授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詹鹭寒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8日 

记者:西教授,您好。我是新闻传播学出身,我个人认为“大众娱乐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众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客观原因引起的。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相对较多,娱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一些社会矛盾。有人甚至说,大众娱乐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而且大众娱乐也被权力机构默许甚至是认同,那么,是否有必要来抵抗这样一个时代?作为个体的人是否需要在这样的时代保持清醒?
  西慧玲:我同意你的观点,“大众娱乐时代”的到来确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众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客观原因引起的。再加上独生子女为代表的“新新人类”的崛起,这个世界的声音多了起来。我不否认大众娱乐有麻醉与减压的功能,它能用短暂的兴奋取代人的多向度的思考,也能让平民进入一个辉煌的世界——这个世界曾经离她如此遥远。美国人甚至认为它标志着中国民主的开始,但是娱乐后的社会后遗症已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所重视,而且我们似乎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了,中国曾经是个保守的民族,但现在的“超女”“男”“男”漫天飞舞,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也开始反思了。他们的抵抗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由于年长者的说教。
  记者:央视的百家讲坛,这是一种非学术的方式,很多人说这具有“启蒙”意义,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学术性的东西到底要怎样才能被普通的老百姓接受?这种娱乐中学习的方式是否有不足之处?这是否也可以看做大众娱乐时代的一个表现?
  西慧玲:我们充当的就是文化奶妈。我以为你提到的应该还是一种文化传播,只是手段不同,应该与娱乐无关。唯一相同的是普及性。文化不见得是听不懂才叫高深,关键是他应该代表人类的理想和进步。
  记者:有一句话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大众娱乐”的形式很多都是借鉴国际上的相对成熟的表现方式,比如央视的“星光大道”就是借鉴了美国的“平民英雄”。借鉴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而现在恰恰是这样的方式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大众娱乐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冲击是否在此?
  西慧玲:世界已经够小的了,后现代本身突显的就是消灭经典,众语喧嚣,让一切平面化。平民英雄出一两个有号召力和震撼感,多了,人人都是英雄,也就人人都不是。再说不能靠支持别人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投票过后我们有所改变吗?
  记者:“坚守”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点悲壮,这是否意味了我们已经在“大众娱乐时代”中溃退下来,我们的战场已经越来越小?
  西慧玲:是的。我经常对学生说:别对我说你不读书,别对我说你只看电视,如果大学里都没人读书,我们这个民族将是个没文化的民族。
  记者:在您的提纲中,我看到了“阿米绪人是如何固守自己的传统”这一内容,阿米绪人在被人称道的同时,也有人指出,小规模的群落生活本身是对人类社会属性的背离。特别是现在通讯日益发达,差异文化传播无孔不入,地球村从概念变为现实。坚持民族传统还是世界大融合在天平的两端已经很难平衡,我们真的需要阿米绪人的坚守吗?
  西慧玲:阿米绪人的坚守由阿米绪人来完成。我记得林达写过一段话,是法庭在审理阿米绪人是否违反联邦法律时由法官说出的:“界的文化得以保存,往往是由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在目前还不知道阿米绪人的做法是否正确时,应尊重他们为捍卫自己的传统做出的努力。”世界永远不可能是单一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将不再有自信,也不再有尊严。物质的同化是进步,精神则必须独立。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