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飞歌
——访浙师大人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葛永海副教授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项懿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25日
记者:葛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来路桥为我们讲课。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下来,唐朝可说是最自由、开放的朝代。对内来说,从唐朝的服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开放性,而为什么现代的社会反而不怎么会接受呢?葛永海: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数得着的强盛王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既为这个封建王朝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它赢得了来自世界的声誉。当然说它是自由和开放,这是相对而言的,同时也是有限度的,说文化交流可以,说言论自由倒是未必,如武则天朝任用酷吏,罗织罪名,人人自危。
唐代服饰非常有特色,尤其是女性服饰,在长安和洛阳,女性高髻低鬟,露面坦胸,奇装异服,标新立异。穿胡人服饰,学胡人化妆。这表明了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成果。这有特定时代情境的规定性,当代倒不必刻意如此。
记者:对外来说,大唐帝国首都长安城可谓是海纳百川的国际性大都市,当时容纳了很多异国人士,像这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士,是怎么来到长安?当时的政府对这批异国人士是如何进行管理?
葛永海: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访,包括外国的使臣,来华经商的商队,来华学习考察的留学生,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们,还有进献各种技艺的艺人,有从西北的“丝绸之路”来,也有从海上来。比如日本就派遣了十三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政府对他们一视同仁,有许多外国人甚至在中国经商、担任官职,直至终老。
记者:大唐帝国从建朝之初到末期都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他们的民族观念和心态相对来说都是较开放的,那么民族融合对当时的唐王朝起到怎样的作用?
葛永海:由于李唐王朝的先祖是鲜卑人,所以对于其他民族并无成见,如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比如在唐朝廷中许多大臣就是其它民族,著名的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哥舒翰是突厥人,安禄山是中亚昭武九姓胡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唐朝的灿烂文化正是民族融合带来的辉煌成果。
记者:隋朝二世而亡,当时的阶级矛盾异常激烈,那么能不能说唐朝的盛世是建立在隋朝的灭亡之上的?
葛永海:隋炀帝游扬州,最终荒淫误国,这为唐代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唐太宗时刻提醒自己,对自己的娱乐活动非常警惕,每每适可而止。唐太宗亲历隋末民间起义,深深懂得百姓反抗的强大力量,加上魏征等大臣的劝谏,所以能做到勤政爱民,开创盛世。
记者:易中天说,隋朝是大地主统治时期,到唐朝已经转向了小地主统治阶段,最典型的就是科举制度,您是怎么看的?
葛永海:魏晋南北朝极重门第,政权被世家大族把持,典型如东晋初始的皇帝司马睿,到了江南,甚至不得不看江左大族们的脸色,有段时间相当委屈。隋代开科举考试之先,唐代进一步完善,它的好处在于将那些不是世家大族的小地主(庶族地主)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体系当中,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把选拔人才的考试逐步的制度化、常规化。
记者:有人说唐朝的文化是奔放的,积极向上的,参加科考的人们常会选择天子脚下的南山隐居,并尽量想办法让自己孤高的声名、绝世的才情,传到皇帝的耳中,从而得到天子特召平步青云的机会,其中就包括著名大诗人李白,这种积极的民族精神是不是该提倡?
葛永海:你所说的是唐代著名的“终南捷径”,据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唐代卢藏用中了进士,隐居终南山中,希望被征召,后果以高士之名被召入仕,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曾经也被召,将还山,尝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官之捷径耳。”
这在唐代应该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看起来象是“曲线救国”,但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人对这些假隐士提出批评,认为是矫揉造作。李白的情况有所不同,他进入长安是受到道士吴筠的举荐,在长安失意之后,他浪迹江湖,似乎真心归隐了,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记者:侠客与妓女在每个朝代都存在,长安文化中的“侠”与“妓”与其他朝代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葛永海:这个问题较为复杂,简单地说,唐代的“侠”与宋后的侠客有很大不同,唐代的“侠”大部分是属于上层社会的,他们的行为带有士大夫生活情趣的印记,这与宋后的民间侠客在“侠”的内涵和表现方式上都有不同。
唐代“妓”的情况也很复杂,它在很多情况下隶属于官方机构,如“官妓”、“营妓”等,现代意义上的“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那些四处游历的女艺人也被归入“妓”的行列。